中国传统村落山西晋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明清两代,山西晋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共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加之商贸发达,民居修建成一时之盛。

据碑刻记载,郭峪村曾在明崇祯五年(1632年)数次被流寇蹂躏,乡人惨遭屠杀,死残八九。明崇祯十一年(1638),村绅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修建了郭峪城。是年农历正月十七动工,十月竣工。城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城堞450个,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有木亭。为辅助城墙又增建窑洞,一便居住,一便防守。窑凡三层,共628眼,故名蜂窝城。这些窑洞具有战时贮存军械、粮食、药材和藏兵的功能,比普通民居更具防止火攻的功能,体现了建城者的聪明才智。城墙上置有城防铁炮数十门。城内居民多为明末建筑城中心建有七层豫楼一座,十分醒目。

郭峪村保存较好的古住宅近40幢,其中明代住宅十几幢,清代住宅二十几幢。由于经济条件较好,这些住宅大都采用砖木结构。一种为全部砖墙参加承重,另一种则全以木料为承重构件。承重的墙,墙体很厚,通常均在70cm左右。为节约用砖,墙的内外皮用好砖砌上一层,有的全用顺向砌法,有的隔行改为一顺一丁或三顺一丁的砌法,内部则填入碎砖及黄泥。为了墙体结构牢固,有些建筑还在墙内砌上小木杆,使内外皮砖墙相互拉结。由于外表为整齐美观的砖墙面,人们习惯上称这种房子为“砖包房”。采用木柱承重的建筑,砖墙多为空斗墙,包住木柱。不论砖包房还是木柱承重,建筑上部均为抬梁式木结构,用排架组成若干间单的房屋。

住宅的基本型制是内院式的,由三幢或四幢三开间的单体房屋合成三合院或四合院。院落大多座北朝南。一般的住宅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主宅院,二是附属院,三是花园或菜园。主宅院是家庭主要成员的院落,为招待宾客,院中常建有厅房,兼作主人的书房。有的讲究气派,则专设厅房院、书房院,所以主宅院可能包含两座甚至三座院落。如前街东侧的王维时住宅,东西两座四合院并列,东院为屋主家庭居住,西院为待客用,两院相通。此外还在前街西侧比较宁静的地方辟第三个院为书房院。附属院包括厨房院、马房院等,位于主宅院的左右或背后,有自己独立的大门,也有与主宅院相连的小门。许多老宅都有园地,供种花或种菜,地段很不规整,有的还是剩余的房基地,有的专门占一块适宜的地段,并不都与住宅相连。四合院是郭峪村及其附近村落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住宅空间型制,即中间为院落,四面有四个大房子,四角还有八个小房子,其中厢房两边的小房子被楼梯占用,只在二层搭成出厦,这种房子称为“四大八小”。

Hash:73a7b9cc0d4808c56cf3ca6769332adaf893f366

声明:此文由 惠爱乡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