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团山下二仙祖庭护古村——走进国家级传统村落壶关县树掌镇神北村

神北村地处太行山南端,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它位于壶关县城东南45公里处,西南距离晋城陵川县只有20公里。发端于千年之前的二仙信仰从这里滥觞,流布晋东南,使得在他处吸人眼球的明清古民居在这里沦为配角,都掩映在二位女仙的光环之下。古民居的沧桑更衬托出真泽宫这个国保单位的宏大而精美,古民居给了村民们踏踏实实的物质依靠,淳朴的民间信仰则寄托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民间孝女双升仙

草根成神法无边

神北村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很大的原因是——这里是晋东南二仙信仰的发源地,村东巍峨壮观的真泽宫是周边地区二仙信仰的祖庭,宫里供奉着冲惠冲淑二位本土神仙。要知道,在中国神仙体系里,女仙数量是相对比较少的,无论是外来佛教里的神仙,还是倡导男女平等的本地宗教道教里的神仙,都是男神比女神多。

古代典籍《神仙传》《列仙传》《续仙传》是给神仙排资论辈的权威典籍,里面记录了数百位神仙故事,女仙数量只占一少部分。大家熟悉的也就是王母、女娲、嫦娥、七仙女等等,观音应该不算,人家原本是男相,传入咱们这里后变成了女相。再说,这些女神仙大都背景深厚,或者干脆就是仙二代,都被官方认定,而由平民升格为神仙的少之又少。神北村的真泽二仙就是这少之又少的民女直升仙班的一例。

如果说,有官方典籍记载的是正规神仙的话,真泽二仙就是典型的地方草根神仙。因为这两位地方神并没有相关史料记载,目前可查的文献资料仅限于地方志和周边各县散见的碑刻,比如壶关县志、潞安府志,以及陵川高平等地二仙庙的相关碑刻。

明万历年间迁建真泽宫的碑记

在当地流传的二仙故事中,冲惠冲淑二位女仙是孪生姊妹,原籍屯留,后迁至壶关县紫团乡益阳里(另有一说是陵川县),出生后亲母杨氏去世,其父乐山宝又续弦。二人饱受继母虐待,经常做一些难以完成的活,诸如冬天采蘑菇、酷暑取冰块、尖底桶挑水等,但二人却仍然无怨无悔地尽孝,因此感动上天。在神郊河边的翠微山仙台黄龙驮去,上天做了神仙。当地百姓于是在翠微山(唐以前叫抱犊山,是天下名山之一,后改为翠微山,宋代以后又改名为紫团山)北、神郊河南建庙祭祀,奉为地方神祇。此庙在明万历年间迁建于现在的神北村。

乐氏二女成仙时年龄并不大,大约十五六岁(另有一说是二女一大一小,并非孪生,成仙时大的十五岁,小的十二岁)。根据现有碑刻资料,二女成仙最迟在晚唐时期。成仙之后,二仙有求必应,从最初民众最渴求的祈雨、生子盼女、治病,到生产生活百事,无一不灵验。于是远近村民都来祭拜,香火十分旺盛。

二仙不只是因孝感动天而成神,也不仅仅是庇佑周边百姓生活,更有一颗爱国之心,这在中国诸多神仙里是不多见的。毕竟神仙讲究众生平等,没有世俗国家敌我之分。神仙打架除了争夺天上神权外,最多也就是争争信众,而明显支持一方世俗政权的神仙则极为罕见。若是他们有了倾向性,凭他们的无边法力,灭掉一个世俗国家,岂不是分分钟的事?然而,咱们神北的二仙女神不这样,爱憎分明。在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至1106年),宋军与西夏交战。宋军行至紫团山区时,粮草断绝,大军遂就地驻扎并派人回京师搬运粮草。然而,粮草迟迟没有运到,士兵们饿得奄奄一息。千钧一发之际,有两位眉清目秀的少女前来劳军,为士兵们安灶做饭。全军将士饱食之后,欲谢二女,谁知,二女转眼之间踪迹全无。将士们拔营起寨奔赴边关,待班师回朝之后,将此灵异事情如实禀报朝廷。朝廷访得这两个女子是当地的“二仙”化身而成的,于是,宋徽宗便将姊妹二人封为冲惠真人、冲淑真人,并赐庙号为“真泽宫”。

真泽宫当央殿

从此以后,民间二仙正式获得官方认可,并有了真人名号,算是勉强挤进了正式道教科班神仙行列。由于有求必应,加上官方认证,二仙信仰逐渐在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各地纷纷修建庙宇行宫进行祭祀,除壶关树掌镇周边的陵川外,长子泽州、高平,甚至晋南、豫北等地均建有二仙庙。此时二仙信仰达到顶峰,乐氏二女从一双普通的民女变成为上党地区兴盛千年不衰的大神。至今现存的二仙庙还有几十处。壶关2处、郊区2处、武乡长子屯留各1处、陵川县12处、泽州3处、高平7处,其中被列入国保单位的就有7处。

前文说过,真泽宫原先建在神郊河南岸,为什么被迁建于河北岸的神北村呢?这里还有一个神仙斗法的传说。传说二仙真人在民间受到了广泛信仰,引起了神郊河河神的不满,双方经常发生冲突。神仙世界也不和谐啊。为免道场被河水冲毁,二仙真人提前在北岸选好了风水宝地。到了明万历年间,终于有一天,双方发生赌斗,河神要兴水冲毁真泽宫。二仙说,若河水冲掉宫殿,认栽。河神则说,若河水冲毁真泽宫,则不许再造,否则甘心河水干涸。

在河水暴涨前的一天晚上,二仙真人给周边饲养牲口的百姓托梦,让大家把牲口喂饱,她们要借用。结果第二天大家发现,牲口们都窝在圈内,大汗淋漓,喘息不止,好像刚干完重活。而后有人发现,河南岸的真泽宫不见了,在河北岸,真泽宫悄然屹立在高岸上。这场赌斗,二仙真人赢了。

但宋以后各朝代,也许是二仙自身并非根正苗红,逐渐被朝廷淡忘,二仙信仰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在当地,尤其是周边地区,信众尤多,每年农历四月十三到十五日的庙会,朝拜者众,至今仍然十分兴盛。

二仙信仰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晋东南地区社会文化乃至经济当中去,形成了一套拥有独特意义和风格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成为地区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崖岸高耸花牌楼

山门戏楼三连台

出市区过壶关,沿省道225一路行走,到达树掌镇后往西南而行不到3公里,远远就能地看到右手边山坡上,有一组气势恢宏的建筑群。殿堂层叠、楼台高耸,深红色的宫墙显得庄严肃穆,黄色、绿色的琉璃瓦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发光,又显得富丽堂皇。这组建筑群就是当地人俗称为奶奶庙、二仙庙的真泽宫。

真泽宫坐西北朝东南,占地6900平方米,位于海拔1500多米的轿顶山下,三个院落依地势前低后高排列,中轴线上由南自北分别是牌楼、山门(戏楼)、当央殿、真泽寝宫、圣公母殿,山门两侧是望河楼,当央殿两侧为钟鼓楼,寝宫、圣公母殿两侧建有梳妆楼、插花楼各一座,各院内东西均建有配殿。全部建筑群共有楼台、廊庑240余间。全庙红墙碧瓦,雕梁画栋,外观巍峨森严,内察结构巧妙,雕饰精良。

当央殿月台上的石狮

据庙内碑文记载,真泽宫始建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宋开宝八年(975)重修,明万历二年(1574)移建于现址。真泽宫整体占地面积大、结构严密、造型别具一格,毕竟是朝廷赐名修建的庙宇,规格档次明显高于其他民间庙宇建筑。其突出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山门前有巨大的牌楼,十分少见;二是山门开三门,戏楼并列三座,更是全国罕见;三是殿殿旁边都有高大的配楼,高度远超主殿,也很罕见;四是主殿当央殿建在宽大的台基上,前有月台,月台四角雕有石狮,月台前有御书赐建石碑,都是珍贵文物

记者一行从牌楼前拾级而上,在石阶下仰望牌楼,牌楼愈显巍峨,登上156级石阶,就看到了真泽宫的标志性建筑——巍峨的牌楼。牌楼也叫牌坊,是古代里坊制度中门的演变形式,起空间划分功能。宋代以后取消里坊制,牌坊逐渐发展成礼制性的建筑。到了明清时期,牌坊建筑充满了伦理教化的意义。联想到二仙因纯孝感动上天而成仙,此处的牌楼,当然具有明显的宣示忠孝的含义。有牌楼的庙宇在我市十分罕见,市区东街的城隍庙前就有两座牌楼,其他庙宇尚未见到。

鼓楼

牌楼为一高两低的四柱三楼式,宽12米,高8米,四根砂石柱撑起三座歇山式屋檐,檐下层层斗拱支护,远望如彩花堆叠,十分壮观。四根石柱前后分别有一组夹杆石与抱鼓石,起稳定石柱的作用。夹杆石上雕饰立狮,其余外露面都有动物浮雕,虽历经多年风雨侵蚀,风化得模样残缺,但立狮气势尚存,其余浮雕图案依然可辨,仍不失精美。三座楼顶用绿色琉璃筒瓦覆盖,各个正脊、垂脊、戗脊上布满琉璃走兽、吻兽,色彩艳丽,富丽堂皇。整体建筑构造繁复、装饰精美,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艺术水平与智慧结晶,也是研究古代建筑特殊形式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穿过牌楼前宽大的广场,迎面就是气势雄伟的山门,正门上方黑色匾额上书“真泽宫”三个金色大字。山门五间宽,两层楼高。最两边是高度超过正门的两座高耸的望河楼,站在其上可以领略“欲穷千里目”的感觉。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真泽宫的山门两旁,还有两个小山门,三个山门之上为大小三个舞楼。三座舞楼也就是戏楼,都是三间悬山顶建筑,上层都是戏台,戏台的后墙不是常见的砖砌墙体,而是六抹四扇隔扇门。两侧的望河楼二层与戏台相通,相当于普通戏楼的耳房。这样一座一高两低、一大两小的神庙山门三连戏台够气派,也够别致,是突破传统戏台舞楼做法的一个典型,也是中国古代剧场成熟的标志性建筑。这种独特的三连台戏楼建筑,已经被多位古建专家写入专著。我们常说好戏连台,像这样一次性给神仙唱三连台大戏,足见当地民众对二仙的尊崇。

山门之后就是真泽宫的中心当央殿和中央大院,大院宽阔异常,面积有700平方米。当央殿坐落在一米高的石基上,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横梁遍施彩绘,雀替、阑额全部雕饰,老远就能看到大殿屋顶上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彩色琉璃脊兽、屋檐下色彩斑斓的朵朵斗拱、阑额上影影绰绰的木雕图案。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词:华丽。走近细看,也只能辨认出,雀替上的是花卉、阑额上的是众多的人物故事,具体是什么,难以分辨。

独特的三连台戏楼山门

当央殿是真泽宫内规模最大也最古老的建筑,现存为元代遗构。大殿坐落的石基也别有特点,一是宽大,二是前面还有凸出的月台,月台四角有四个残损的石狮,最完整的那个蹲踞扭头,张嘴凸睛,威风不减。其余三个想来当年完整时也是如此威风。月台前竖立四通创修、重修、扩修、补修真泽宫的石碑,其中一通为宋徽宗亲笔御书赐尚书省隆德府壶关县真泽庙牒碑。这是真泽宫中最珍贵的文物,它和当央殿、石雕、石碑一起,成为研究二仙信仰和上党历代古建的重要依据。

再往后面就是真泽寝宫,同样是五间宽的大殿,是明代遗构。两侧耸立独立式的钟鼓楼,都是三层楼高,下宽上窄,下两层是砖砌,最上面是单檐庑殿顶阁楼,四面隔扇门窗,檐下斗拱如花,格栅四面透光。造型别致,气势雄伟中见秀气,也是难得一见的建筑精品。

最后一院是圣公母殿,供奉的是二仙的父母,此殿是清乾隆年间增建。两侧同样有高于主殿的配楼,称为插花楼、梳妆楼。看到此殿,记者想到了一句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乐氏二女成仙之后,父母沾光,靠裙带关系也自然享受民众祭拜。这也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特色文化吧。

村落散布古民居

院院民居有精彩

真泽宫值得描述的地方太多,无论从民间传说、建筑特色,还是雕饰手法,都值得大书特书。不过,作为一个传统村落,仅有宏大的庙宇建筑,还不能够全面反映神北村历史文化特色,所幸,神北村还有数量不少的明清民居院落,散布在村中,它们和零散废弃在街巷道路深处的石碾、石磨、石槽、石碑一起,构成了神北村富有农耕文明生活气息的传统风貌。

记者一行顺着真泽宫西侧的道路,一路蜿蜒进入村中。村子里的民居沿着山坡高低错落地分布着,在鹅头形的民居分布图形中,鹅头后部位分布着比较集中的明清古民居,大约有十来户;鹅颈前部分布着四五户,还有个特色巷门。

乌衣巷

这十来户古民居,都以基本的四合棚楼院为主,两进院的少,普遍是一进院落,大多不够完整,明代的院子较少,建筑格局和装饰也较清代的简单。这些古民居主房、配房的装饰比较一般,虽有部分门窗有些雕花格栅,但大部分只是简单装饰,压窗石都很少雕饰,但门楼装饰却是各具特色,木雕阑额、砖雕墀头赛着精美、透着大气,也显露着主人的精气神。这种内部简朴、外表奢华的构建方法也表露了神北村古人们与众不同的性格。

记者一行仔细走访了每家每户的老院子,近距离地欣赏到了这些精美的门楼木雕、墀头砖雕。其中比较完整的有几户,比如杨氏宗祠,是规规整整的四合楼院,比别的院落高大一些,门外有“福”字影壁,门楼两层,两侧檐下墀头砖雕骑马打仗人物,活灵活现,神态十足“。杨氏宗祠”门匾上方的阑额木雕已残缺,唯有二层的圆形漏窗比较别致,中间撑满一个“卍”字。

别致的门楼

还有一处残破不全的四合院内,有一处拱形偏门,门上有一个直径约七八十厘米的砖雕钟表,表盘数字竟然是罗马数字。据考证,我国是在十八世纪以后才有罗马数字传入并使用的,常用于序号和钟表数字。这户人家将西洋风格的表盘雕刻在门墙上,可以说是对西方文化的包容,也可以看成是崇洋的表现。

这种包容或者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吸收,还能见到一处。在鹅颈前部分布着的几户民居前,有个弧形巷门,上面砖雕三个大字牌匾“乌衣巷”,顶部是三角形,三角形内部以及门边两侧都有雕刻,但漫漶不清。“乌衣巷”一词出自唐朝刘禹锡的同名诗,也是个地名,在南京。以乌衣巷命名巷门,不知是说巷子里的人家姓王、谢呢?还是住户人家喜欢穿黑衣呢?没有人知道。

西洋钟表门头雕饰

村庄的历史难以记述,它出过哪些名人,又有哪些富商巨贾高官为后人留下了百年不倒的坚固建筑?院落不整、房屋破旧、墙垣塌毁,昔日的荣华富贵消散在历史的烟云中,唯有村边的真泽二仙宫代代修葺,以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震撼世人、昭示后人。人们也将对生活的种种美好愿望,寄托在二仙信仰上,年年烧香、岁岁唱戏,年复一年的酬神还愿中,信众越来越多,也将二仙真人的声望推向晋东南各地。只是,在求财、求官、求健康的许愿中,又有多少人会想到二仙真人成仙前后的上孝父母、下抚百姓、忠心爱国的忠孝节义精神呢?这也许才是二仙信仰在当今时代应该弘扬的原本真意。

长治日报全媒体记者:胡海涛

图片:胡海涛

转自长治日报

Hash:4b9983381262b6c4728caae496f469b749f730bd

声明:此文由 山西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旅游景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