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塔,堪称许昌文峰塔的姊妹塔! ‖燕超
文·图‖燕超
一
“乱石堆‘白沙山’的塔下,压有妖精。”
一句乡间俗话,一个瞎话传说——这是小时候我对禹州那座塔模糊的记忆。
现在想来,的确让人在好笑中又有些疑惑:好端端的“柏山”,咋就成了“白沙”了?一言以蔽之:普通话和地方方言的不同,造成了一个地名,两种读法。“柏山”读音念转了,成了“白沙”。原本书香文雅的“柏山塔”成了带着乡土味道的“白沙塔”。
至于塔下究竟有没有镇压妖魔鬼怪以及相关故事传奇,感觉现在无需深究细考。也许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只是极大地满足了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和懵懂的童年罢了。
——以上这些文字,是我在收到许昌一位好朋友所寄的《颂塔雅集》一书时,触物生情的感慨。
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塔”这一富含中国特色的建筑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作为土生土长的禹州人,我不由想起了一座塔,家乡的柏山塔——禹州城区南约10多里处的柏山文峰塔。
二
当指尖翻阅《颂塔雅集》,一颗心在这些带有浓烈宗教色彩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古建筑中游弋时,一幅亘古的画卷铺展而来——“三峰竞揽清风月,柏山塔影远斜阳”。
三峰山,又名笔架山,而柏山是禹州境内西南部箕山山系最东端三峰山的余脉。在此山山顶修塔,那矗立的高塔,形似破空凌云的毛笔,与笔架山遥相呼应。自古至今,可谓禹州文脉地气的象征,寄寓了多少文脉隆盛的美好愿景。许昌文峰塔,有启振文风之寓意,而禹州柏山文峰塔与其外形、结构相近,渊源相同,堪称姊妹塔。
修史和文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和兴盛程度,是其文明的重要标志。郦道元《水经注》曰“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想我大禹之州自有史以来,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帝、大禹的遗迹和故事流传甚广,更是孕育和涌现出吕不韦、李斯、张良、晁错、郭嘉、徐庶、司马徽、吴道子、禇遂良、孙思邈、马文升等众多历史风云人物,留下千古佳话。
禹州,华夏第一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据史料载:禹州,汉唐以前,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宋元后,又近京畿之地。至明清两代,禹州共出进士40余人,而明代则有30多人,清代则所占无几。
在传统文化中,依据风水学的观念,是否出人才,和“地文峰”有关——古人认为:居住者所处地域的周边环境的山水关系对其有重大影响。“地文峰”天成,乃砂(山或高地)山天然形成(如无砂或砂过低),则要造人工塔以求利文化兴文运;与人造文峰塔相对应。
这就解释了原本“始建无考”的柏山塔为何在清乾隆年间重修的真正原因。
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的柏山文峰塔,塔高16米,呈平面八角形攒顶式五层砖构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周长数十米,为石质墩土式圆台,高丈许。塔身五层,下大上小,依次渐收,底层八面,唯北面朝城方向开一券门,门顶横楣上题“凌云耸翠”四字,落款为清乾隆十四年重修,由此可直通塔顶。其余四层也为八面,分开四门、四窗,每层门洞高出地面与常人胸齐,门外无廊,实则亦为窗,便于采光和远眺。
第二层门洞为券拱弧顶横楣,窗为圆形花格四方框,与一层正门相对的门楣上题“云汉昭回”四字。第三层门洞为券拱弧顶无楣,窗为圆形花格八角框,与一层正门相对处的门楣上题“光照钧台”四字。
第四层门洞和第三层相同,窗与第二层相同,与一层正门相对处的门楣上题“秀耸钧天”四字。第五层门洞和第二层相同,窗与第三层相同,四个门洞横楣上分别题“文峰蔚起”、“钧台毓秀”、“汉霄腾辉”、“天阁文运”等字。
塔顶为八坡挑脊,刹如葫芦,直插云霄,旁生古木数枝,春发绿叶,与刹顶黄色交相辉映。塔层之间分八面八坡挑脊,由青砖斗拱支撑,拱下嵌砖雕小篆体易经卦象文字,内容为“震、雷、奋、长、巽、风、敕、文”等。
拱上青砖犬牙交错,渐次外放,形成檐坡。塔内有64层青石台阶盘旋而上,中有天穹式佛龛数处,最上层穹室四通,结构严谨,布局巧妙。
三
在一个夏日的黄昏,终于又走近了柏山文峰塔。
田间小路,蜿蜒于幽香野花、蒿草和灌木刺枣丛;一块块高低起伏的红薯地、玉米地,连缀成一片碧绿的海洋。
儿时记忆深处,这里曾有过的高坡深沟和犬牙交错的白色砂石块,不见了影子。早些年,附近的村民建房修院,早把坚硬耐用的石块采运尽了,沟壑填平,成了一片片岗地,被绿色的植被和作物覆盖。
柏山高处文峰塔周围,也不知何时起,建起了现代民居样式的寺庙群,建成了组寺庙群,有观音殿、少姨庙、托天老母殿、老祖母殿、大奶奶殿、关公殿、玉皇阁、三清殿、王母宝殿、三皇老祖殿等。彩旗飘摇,香火萦绕,香客不断。
费了一番周折,终于登临高处,早已大汗淋漓。塔内光线昏暗,混浊潮湿的气味弥漫。砖石上的斑驳锈迹,是流年无声的絮语;而上面不重样的“到此一游”、“山盟海誓”刻字语句,似蠕动的丑陋怪异的虫子,让人身上的每根毛孔都感到隐隐作痛。
窗外,原野村庄隐没于葱郁之间,一抹斜阳的余晖倾泻,仿佛披上淡淡的金缕衣。塔南面,是宝塔陵园;北面,正对城区那一条无法看见的柏山路。
置身于明暗虚幻的夕阳光影中,想起余秋雨的一句话:文脉,是一种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是啊,风水文化之学,人才文脉之思,也许只是种美好的心理慰藉和思想愿景。远眺三峰,吴带当风,随大唐帝国的烟云远矣;具茨周定王陵,惟有石门倾斜盗洞冰冷;柏村后汉皇帝刘知远墓,一方荒草土堆,现碑刻为“刘智远墓”谬误……
江山代有,各领风骚。每一个杰出人物的横空出世,是外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相融的结果,到底哪一个更为重要呢?他们,与脚下这冷山长河有关联,最终走出,走向外面,竞相风流,各寻归宿。只留给后人凭吊怀古的遗踪、去处和理由。
沈佺期《北莽山》诗云“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这里,没有暮鼓晨钟,唯有柏山文峰塔屹立,随着太阳金色马车从东到西狂奔的方向,在时空中不断消长身影、变幻风情。
【作者简介】燕超,笔名关山月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禹州市作协副秘书长,曾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各类诗文200余篇,在全国性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10余次,著有小说集《落花人独立》,诗歌选集10余种。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3、本文启用赞赏打赏功能,请根据作品质量和自身情况进行打赏,量力而行,赏金的100%为作者稿酬,打赏日期计算为本文发布之日起七天内,无打赏无稿酬,谢谢您的支持!
4、欢迎转发微信公众号“老家许昌”作品,如其他微信公众号或单位或个人需使用“老家许昌”微信公众号相关作品,使用之前请务必联系后台。
Hash:bb0e33b19f4996c86b1cb7e3d6ccdf8baa525b67
声明:此文由 老家许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