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两座寺院的彩塑,震撼你的心灵!

双林寺——彩塑艺术的圣殿

双林寺现存的2000余尊彩塑人物,大的逾3米,小的10余厘米,其内容繁杂,错落有致,和谐地安排于十一座殿堂之中,寺内宋元明清彩塑闻名海外,砖木石雕举目皆是,铸就了一座价值连城的古代艺术殿堂。

双林寺的彩绘泥塑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雕塑形式有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还有悬塑和壁塑,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智慧,用艺术的手法将宗教的思想和教义发挥得淋漓尽致,静静地伫立在殿堂里,何止是感动,何止是震撼!

双林寺彩塑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中国画的线条与雕塑的形体巧妙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尊自在观音像,肤色丰润晶莹,富有弹性,璎珞裙裾飘逸流畅,姿态从容洒脱,乃彩塑中的上乘之作……

除了几尊主要的佛像之外,一般的菩萨像只有五十公分左右高。能在如此小的造型上,把人物的细节表现得如此丰富,表情如此传神,可以看出当时塑匠高超的艺术功力。

千佛殿的韦驮(又称韦陀)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备受海内外识者赞誉,其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韦驮像被专家誉为“全国韦驮之冠”,他右手握拳,挺胸侧立,重心放在左腿,躯干和头颈的扭转和位移超出了人体的极限,但是整个塑像亳无造作、别扭之感。虽然塑像为静立状,但是从头到脚贯穿的S形曲线,飞舞的衣带,都让人感觉到强大的力度和动势,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位生活中的将军形象,不再给人高不可攀、不识人间烟火之感。

古籍中并未记载有关中国古代艺术家对人体结构与人体解剖的研究,但双林寺彩塑人物的眼睛十分符合解剖原理,比如眉弓、眼眶、眼球、眼轮匝肌等部位的结构,完全符合真人比例。天王殿四大金刚那传神的双目,写实与夸张巧妙结合的面部表情,是樊哙?是张飞?谁也不是,他们是中国古代武将形象的综合表现。同时,双林寺的雕塑工匠十分留意金刚眼神与观者之间的关系,从双林寺山门到天王殿台阶这一段路程,无论在哪个位置,都能与其中一尊金刚目会神遇,不能不称之为奇妙。

造型艺术中塑人物形象的最高要求是“生韵生动”,是“传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眼神刻划的成败。

顾恺之说:“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十分精辟地说明了作为人类心灵窗户的眼睛,对深入揭示人物复杂性格特征的重要作用。双林寺彩塑之所以在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对人物眼神的成功刻画是其重要原因。

古代匠师深知“二目乃日月之精.最要传其生动”,“徵神见貌,情发于目”的道理,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手法进行塑造。对于人物眼睛千变万化的表情更足不遗余力,精心刻划,创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达到了“ 现其眸子,可以知人 ”的艺术效果。

虽然“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但佛祖的慈眉善日法力无边,观音的凝睇静思,隽逸超尘,金刚的瞠目裂瞰,菩萨的明眸善睐,婉丽妩媚,无不掳聘技巧,穷形尽相,表现得恰到好处。罗汉眼神更为多彩,或神色飞扬,或智睿深邃、闭目禅思。

双林寺彩塑人物的眼睛十分符合解剖原理,如眉弓、眼框、眼球等结构是完全真实地按照人眼解剖结构塑造的,眼珠是传神的关键,则直接用黑色琉璃嵌入(也有用黑漆点睛的),不但十分逼真而且富有光泽,同全身的彩绘统一协调,对于人物的传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直接作用。

这种按传统泥塑安装睛目的方法,颇似中国人物画的点睛,历代雕塑艺术大师们,通过长期艺术实践,懂得雕塑人物的眼神刻划,“若长短刚柔 、探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彩塑的线条不但真实表现了人物衣褶的翻、卷、穿、插等层次,以及丝、麻、纱、绸等质地,而且衬托出塑像的皮肤质感,加强了站立或盘坐的动势。天王身上的盔甲,工匠用线硬直、平板,表现武将刚毅勇武的气质。而菩萨穿着的绸衫,则以圆润柔和的曲线,凸显菩萨飞动轻盈、妩媚动人的感觉。其中最高超的技巧,莫过于在凹凸不平的塑像身上,用毛笔勾勒出挺直、一气呵成的线条。

双林寺的彩塑,继承了唐、宋、金、元雕塑艺术的神韵,并富涵内在的生命活力,这点在中国大陆近代雕塑创作中已经找不到了;因为艺术院校老师大多以西方的雕塑技法来传授学生,而民间工匠的传统技艺,在经历清末、民国和文革动乱岁月的冲刷后早已烟没。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凸显了双林寺彩塑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性,格外值得珍惜。

镇国寺彩塑的艺术密码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战火连绵,烽烟叠起,无暇大兴土木,新建寺庙极少,原有的也多数被毁,彩塑保存尤其不易。然而,镇国寺万佛殿内,仍侥幸保存下11尊彩塑,成为中国五代寺观彩塑的孤例,称之为稀世珍品,毫不为过。

万佛殿建于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殿内彩塑为同期作品。镇国寺距北汉都城晋阳(今太原南郊区)仅百里之遥,其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当完全处于北汉的影响之下。这个时期虽然相当于北宋初年,但彩塑的风格却鲜有宋塑特征,而更具鲜明的晚唐色彩。

大殿内彩塑,主佛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佛座之上,作拈花手印,右肩袒露,衣褶刻画遒劲有力。佛像背光内容丰富,色彩斑斓,以忍冬、吉祥花纹装饰,其间飞天、蟠龙舞跃盘旋。佛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身披袈裟,恭身侍立,少年生机与长者风范溢于言表。

文殊、普贤二菩萨以半结跏趺坐形式,置于主佛两侧的莲台座上,高髻秀颐,形体健美,璎珞佩胸,罗纱贴体,衣纹刻划流畅自如,有古代绘画中“曹衣出水”之笔意。前端二尊供养童子跪坐于莲花之中,姿态活泼自然,颇具童真之趣。

佛坛两侧前沿设护法金刚2尊,手持降魔杵,一腿直立,一腿微曲,骨骼雄健,勇武有力,服饰古雅,神情泰然。

镇国寺彩塑在表现技法上继承并发展了晚唐“周家样”浓肥绮丽的艺术风格,塑工精细,色彩浓丽典雅,把佛国世界中佛、菩萨、弟子、天王等不同人物,或庄严、或肃穆、或虔诚、或威武等不同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值得重视的是其中胁侍菩萨较唐塑中的丰腴圆润而略显苗条,有向宋塑菩萨清瘦体形演变的倾向,这种承上启下的过渡形态,对于研究中国彩塑历史发展及演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旃檀精舍

Hash:de894d7f1dc29bd99cdeaf8391015211e749881f

声明:此文由 晋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