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海内外的汉中摩崖石刻

名扬海内外的汉中摩崖石刻

书艺沃土

汉中是书法艺术成长的沃土,书法艺术传统源远流长。古代汉中以摩崖碑刻分布集中、时代连续、艺术价值高而闻名,近当代则以书法、篆刻名家众多、艺术形式斑驳而引人注目。传产生于上古的、已具书法雏形的禹王碑题刻,荟萃东汉至民国100多方摩崖的褒斜道石门石刻,集中唐代至近代130余方摩崖和碑石的略阳灵岩寺石刻,囊括明代至民国时150余方题刻的留坝张良庙摩崖碑石群,是汉中石刻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褒斜道石门石刻是东汉开凿石门隧道后,在隧道两壁及褒河河谷山岩上逐步形成的,其中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简称《大开通》)、《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简称《石门颂》)、《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杨淮杨弼表记》,隶书《石虎》、《石门》、《玉盆》、《衮雪)大字,曹魏《李苞通阁道题名》,北魏《石门铭》,南宋《晏袤释鄐君开通褒斜道》、《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山河堰落成记》等“石门十三品”是其代表,其书法艺术价值享誉国内外。

《石门颂》和原在嘉陵江略阳境内的《郙阁颂》已残)及陇南成县的《西狭颂》合称“汉三颂”,是汉隶书法石刻的优秀代表。“石门十三品”多汉魏之作,其文法古劲,词章朴秀。当时刻石的初衷,在于纪事颂德,即景抒怀,似无显扬书法艺术的意图,但无意中却给后世留下书法神品。这些石刻,完成了书体由古向今转变的过程,展现了书法由秦篆向汉隶过渡、发展、成熟,再趋向章草、行书到楷体的发展轨迹和标本,或古拙苍劲,或生动秀雅,或浑厚雄健,或温润圆妙......古今学人对它们多有研究、品评和赞颂。王昶谓《石门颂》“书体劲挺有姿致……推为东汉人杰作”(《金石萃编》卷八,康有为谓《石门铭》“体态飞逸,不食人间烟火,书中之仙品也”(《广艺舟双楫》卷六),杨守敬谓《大开通》“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激素飞清阁平碑记》),欧阳辅谓“宋人隶书,当以晏袤(《山河堰落成记》)为第一”(《集古求真》卷一〇)。传为西汉张良所书《玉盆》郑子真所书《石虎》、汉末曹操所书《衮雪》(皆不可信)等汉隶大字,也为书法艺术界关注。

《石门颂》摩崖局部

位于略阳县城南嘉陵江畔的灵岩寺,始建于唐代中期,随后即有文人雅士于此刻石立碑。南宋绍定三年(1230),知沔州(今陕西略阳)田克仁因《郙阁颂》露处江边,剥落日甚,乃以所藏旧拓,重刻于灵岩寺内石壁,并楷书作跋,记其缘由,使后世能一睹《郙阁颂》之全貌。同时,田克仁还将宋哲宗为司马光神道碑篆书的“忠精粹德之碑”碑额仿刻竖立于灵岩寺内,为汉中留下了鲜见的宋代小篆佳品。1977年,地方文化部门将已有残缺的《郙阁颂》自原址凿迁,粘接复原后亦镶嵌于灵岩寺洞前石崖。此外,灵岩寺内唐人《开成题记》北宋《刘拱题记》、南宋《灵岩叙别记》、明代白桂《游灵岩寺二首》等,书法、史料价值也很高。

留坝县紫柏山麓之张良祠,因位于连云栈道旁,自明代始即成为过往文人显宦咏叹张良精神、歌咏山水自然的胜地;抗战时期又成为众多爱国将领抒发抗日情怀、表达报国志向的处所。古今有识之士,大都将自己的胸襟情愫留住于山崖,镌刻于碑石。宋米芾《第一山》碑(仿),明礼部尚书赵贞吉《怀山好》行书诗碑、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张佳胤《归山好》行草诗碑、礼部给事中王士性《青山好》行书诗碑,清胡超楷书《留侯庙感怀》楷书诗碑,民国冯玉祥“豪杰今安在”联语楷书碑、管金聚颜体《英雄神仙》碑、王耀武楷书《还我河山》摩崖、于右任草书《送秦一椎辞汉万户》碑、白崇禧楷书《宁静致远》摩崖等,既是书法艺术上品,又有很高的文学、社会价值。

《大开通》、《石门颂》、《郙阁颂》、《石门铭》摩崖和于右任等人的书法碑刻,对当代汉中书坛具有精神笼罩作用。它们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决定了其必定成为汉中书法的旗帜。最初的艺术创造和长期的岁月打磨,赋予这些摩崖石刻以自然秉性,通体溢满生命能量和自由书写精神,这与现代书法的艺术追求形成古今呼应之势。从内在意义讲,《石门颂》等摩崖石刻在书法艺术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至今仍有巨大的传承发展空间,是广大书法研习者重点关注的对象。汉中当代以“石门”为旗号的书法组织甚多,直接或间接研习石门的书家日众,都证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能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内碑学中兴,余韵惠及汉中,陈毅、王世镗、文成郁、徐泽生、高道天等书法家脱颖而出。陈毅初学唐楷,后追魏晋,以行书见长,与康有为齐名,时人有“南康北陈”之誉;王世镗章草书法及其论述深得于右任先生推重;徐泽生书法尤重骨力神韵。王世镗《改定章草草诀歌》、《论草书今章之故》,文成郁《书法秘诀》、《书法辑要》,高道天《书通》等著作,成为这一时期汉中书法艺术理论的代表著作。

陈毅书法

王世镗(1868-1933),字鲁生,号积铁室主、积铁老人等,天津人。曾任汉中褒城、镇巴西乡三县知事。于右任赞扬王世镗为“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曾派人专门从汉中邀请至南京切磋书艺,并荐举其为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惜不久病逝。著有《增改草诀歌》、《改定章草草诀歌》、《论草书今章之故》、《叶刻急就章考证》、《集大爨对联八百首》等。其书法艺术作品在国内及港、澳、台、日本影响甚远。

徐泽生(1889-1951),字沛科,西乡县人。曾任陕西富平县承审员、汉中道署自治督查员。后辞职归乡,在中小学执教。徐泽生书法初学欧颜,后习隶书、北魏,草书以王为主,兼及章草,重骨力神韵,所书匾额遍布城乡,名振陕南。曾为王世镗《稿诀集字》书写题跋、释文汇事等部分,刻石39方,嵌于南郑县宝峰山(今)道院壁间。

高道天(1900-1959),城固县人,曾任山东博爱县知县。书宗龙门,兼及汉隶,少从蜀人文伯子(成郁)学书,攻六朝,笔力劲健,曾在北京西四创立“汉魏书法研究社”。抗日战争期间回乡,任西北联大书法指导教师,著有《书通》、《道天翰墨》等。

值得一提和关注的是,著名帖学书法大师、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沈尹默先生,虽出生安康汉阴,但因祖、父均为官汉中镇巴(当时称定远),青少年时期常翻山越岭到镇巴探亲,以致老而印象挥之不去,曾在《自述》中重笔描写对镇巴的印象。新近在上海发现他于1948年请沈近士绘制缅怀镇巴山水的《澄清阁图轴》,就是见证他镇巴情结的重要证据。图间题识曰:“余幼时随官陕西定远,厅廨依山城而设,小有池亭之盛。澄清阁外梧竹萧森,致夏新秋,情趣尤永。至今思之,不能去怀。与近士言之,因请其作图,聊志往迹云尔。”另外,从他早年在汉中、关中与王世鏜的交谊切磋,以及现见于上海其晚年临书《石门颂》巨幅横披,足见作为帖学书法泰斗的沈尹默并不排斥碑学书法,暮年甚至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书写汉隶,以求在风格上碑、帖兼融为一炉而有所变化,呈现出新的面貌。

澄清阁图轴

继中国文联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之后,汉中于1984年成立了汉中地区书法家协会(后更名为汉中市书法家协会),许建中、李星、宋宏、梁新云先后任主席。专业成就突出,个人风格强烈,在省内外有较大知名度的老辈书法家主要有魏俊初、李白瑜、徐毓泉等,张文德、何挺警、张敏之、陈竹朋、徐毓泉、徐永锡、汤保存、钟林元等和在汉中市担任过重要行政职务的米脂人白云腾城固人张保庆也很有成就。卜哲民《甲骨文联》是为数不多的甲骨书法著作之一,张文德《名家书法要旨》是汉中这一时期少有的书法理论著作。在陈竹朋、徐毓泉等老一代书法家之后,2014年,汉中有李星、梁新云、杜正满、封海洪、郭连生、牟君诚、王亚滨、宋宏、杨柳等15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13人,汉中市书法家协会会员315人。

魏俊初(1906-1990),城固人。精研中医之道,潜心书法艺术。对北魏碑刻和王羲之兰亭序》情有独钟。其书法刚健朴茂,俊逸挺劲,圆浑庄正,肃穆宁静。《魏俊初临张猛龙碑》是其代表作。

何挺警(1915-2011),南郑人。生前曾任陕西终南印社顾问,汉中石门印社社长。善行书和金文书法,尤擅治印,是汉中篆刻领域的前辈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为培养篆刻人才倾心尽力。

陈竹朋(1919-),城固人。长期从事文教行政工作,业余潜习书艺,尤重基本功,擅长书法篆刻,兼通绘画。其书法作品多见于风景名胜地的榜书、楹联、碑碣。问世字帖著作有《楷书结构习字帖》、《毛主席诗词六首》、《注音百家姓》、《新道徳三字经》《小学生守则》、《楷行隶篆四体新编千字文》和《陈竹朋书画篆刻作品集》等。

陈竹朋书法

徐毓泉(1926-2005),字静涛,号拙庐主人,西乡人。幼年即随父徐泽生学习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个人拙厚俊逸、振迅天真的独特风格。凝重端庄的《汉中世纪大钟铭文》是徐毓泉的书法代表作。编著出版有《王世镗先生翰墨》、《徐毓泉书法集》。

徐永锡(1936-2007),字咏兮,斋号竹喧庐,勉县人。徐永锡是书文兼擅的书法家和作家,参展或交流,大多自撰诗词联句,力求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颇有古代法文人书文俱佳的底蕴与风范。发表有大量书法作品和书论文章,作品被收藏、刻石、制联并流入多个国家。。出版《徐永锡书法选》、《徐永锡自书诗词选》和《徐永锡自书诗词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书法“展览艺术”的色彩日浓,中国书法家协会先后推出全国展、中青年展、新人展、单项展等多种“国字号”展览大赛。汉中一批中青年书法爱好者通过加入国展,其专业水平个人风格在书法界有了一定影响。同时,也有一些书者远离尘嚣,醉心于斗室内挥毫泼墨、怡然自得。杨翰阳、杨柳的篆书,宋宏、王景元的隶书,薛和平、高鸿的草书,梁新云、郭连生的行草,武妙华的章草,王维宾、殷汉城的行书,梁文源的瘦金书,梅平治、孙永波的书,以及钟林元、翁嘉礼的篆刻,具有代表性。王默在书法理论方面诣深厚,发表、出版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文章著作。

梁新云游离于近现代重碑学轻帖学的滞重感之外,追随传统帖学的随性随心、自由书写精神,执笔方式、书写理念、书写实践都发生根本性变化。其行草线条流而不俗,奇而不险,节奏强弱有度,顺乎自然,章法结构开放洒脱,主体与款识随性铺排。他的书法创作可称之为“性情书写”或“唯美书写”,作品多次在《中国书法》、《书法之友》、《收藏》《书法报》等报刊发表,被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入编《20世纪陕西书法篆刻集》、《百年陕西文艺经典》等作品集。洋县籍军旅书画家梁文源,诗、书、画三栖,书法师从启功先生20年,所书“瘦金体”字体修长,字势挺拔,中宫紧收,四面放开线条舒展,聚散有度,作品流传海内外,并被多处纪念馆收藏和勒碑刻石。

梁新云书法

汉中书坛在以汉中城区为中心形成群体的同时,勉县、宁强、城固、略阳、洋县、南郑等地也形成了一些创作群体,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受赵世钩熏陶和梁新云等引导,地处汉水源头的山区县宁强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一个特殊的书法群体,涌现出杜正满、牟君诚、封海洪、陈华春、刘军等一批中青年书法家。宁强县先后举办三届“汉源书法笔会”,并成立书画院,邀请江浙书法界人士讲学、交流,先后有40余人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类展览。这种现象被称为书法界的“宁强现象”,写进了新编陕西书法史。

最近十年,书法新品种刻字艺术呈方兴未艾之势。刻字艺术与古老的岩画、钟鼎文、摩崖石刻有血缘关系,它所释放出来的现代艺术信息,恰恰是遥远而具有原初意味的艺术能量在当下的释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汉中参加国际国内此类展览活动并取得成就的代表性人物有薛继军、陈华春、王晓华等。这支队伍的形成,为汉中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文化汉中

Hash:97dd8e5d93bf8599160f15386b53070b4f443248

声明:此文由 汉中在路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