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党史•《故事里的沁源围困战》(九)

青年学党史•《故事里的沁源围困战》

弘扬围困战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在党的革命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力量

团结带领全县广大青年全方位推进沁源高质量发展

纵观百年党史,特别是在党的革命历史进程中,沁源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沁源军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沁源围困战”光辉战例,被党中央毛主席誉为“英雄的沁源,英雄的人民”。据统计,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全县有1万余人的热血洒在了祖国大地上,被正式载入史册的英雄烈士达3千余人。

沁源围困战之所以能够取得全面胜利,主要原因有三点: 坚持了党的一元化领导;走好了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了党内和党领导下的上下团结。这三点既是革命斗争的致胜法宝,也是沁源围困战精神最核心的内容。这与我们党的领导制度、党的基本工作路线是一脉相承的,更是当下激励广大青年奋力推动沁源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在党史学习这堂必修而且必须修好的课堂上, 青年学子理所应当坐课堂的最前排,更近距离地感悟百年波澜壮阔征途中不变的鲜亮初心;学知识的真精髓,更深层次地理解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超燃”的精神谱系;当“举手”的第一个,更加主动地探寻百年理论创新发展中“够甜”的真理味道。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带来郭天印老师所创作的沁源围困战经典原创故事系列,带领大家一起重温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

09

沁源围困战经典故事之九——冰坡奇迹记

1943年初冬,日本鬼子在安沁大道被断的情况下,从太原调集重兵维护,工兵抢修,将“二沁大道”加宽铲平,扩建成了可以双向跑汽车的真正公路。又在沁源与沁县交界处的圣佛岭上修建了炮楼,总之一句话,想尽一切办法,保证沁源日伪军的军需所急。

鬼子汽车的开通,给已经习惯于靠埋设石头雷就可以炸断敌人运输线的沁源民兵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汽车实在是跑得太快了,民兵们自制的土地雷破坏力也实在太小了。一连几次,明明鬼子的汽车压响了地雷,可那家伙还是油门一加,一溜烟就炮了。

怎么办?面对飞快的汽车,一直以来号称“二沁路上拦路虎”的官军民兵突然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

这天晚上,寒风凌冽,官军民兵的主心骨们,郑士威、李德昌、郭三奎等人在榆皮沟战斗新村的一眼窑洞里围坐一团,大家伙,除了只有十七岁的李德昌因年龄小不吸烟外,一人一支旱烟袋,本来就通风条件不好的窑洞里烟云笼罩,整个儿就像在那窑洞的半空中漂浮着一片乌云。烟味呛人,使得不会吸烟的李德昌有点头晕,便走出窑洞,到外面透透气。谁知,这一往外走,一个奇迹的缔造开始了。

李德昌走到窑洞外面,深深地呼吸一口寒冷而新鲜的空气,突然,几片雪花飘洒在脸上,使人有一种清醒的感觉。李德昌想再往远处走走,却被脚下什么东西一滑,扎扎实实摔了一个仰面朝天。翻身起来看看,原来是刚才开会之前不知谁把一杯水给倒在院里,这天气突然变冷,立马纠结成了冰。要说,这毫无防备的一摔,把个李德昌一米八五的大小伙子摔得也是够疼够痛,可是,这时候他却根本顾不上疼痛,而是转身跑回窑洞,大声说道:“下雪了,结冰了!鬼子的汽车它就不怕冰吗?”

一个冰字,引来了一场有关冰雪的大讨论,也就在这个晚上,官军民兵用他们的集体智慧定下了一个足以和曹孟德夜筑冰城相比美的战术方案。

三天后的又一个夜晚,月芽初上,一队人马出现在官军村前二沁大道的必经之地喘口坡上。

这天下午,二区轮战队接到县围困指挥部的指示,据可靠情报,第二天一早,沁县日军将派出一支汽车运输队向沁源日军运送大批的辎重物资。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地雷的威力,38团还专门派人送来了4颗刚刚在外线作战中缴获的日式地雷。那家伙的威力,不说炸辆汽车,就是普通装甲车也吃不住一炸的。

再看那群人,到达喘口坡下,一部分人扛着镢头洋镐往坡顶去了,另一部分人却下到公路旁的沁河边去,砸开封冻不久的冰面,用木桶将水装满了,然后往坡顶挑。等挑水的人们到了,坡顶的人们已经刨好埋地雷的坑。地雷大王郭三奎将号称“洋西瓜”的日式地雷一个一个埋好了,又将操控地雷的线绳隐藏在杂草之中。等他做完这些,郑士威、李德昌两人又分别把关,将河水浇在重新整平了的公路上面。天气寒冷,那水刚一到地面,马上就冻成了结实的冰面。做完这些,郑士威觉得还缺点什么,李德昌道:“缺什么?不缺什么吧,要不,咱再在这冰面上撒上些黄土,让那鬼子它就算眼尖不也看不出什么来了。”

郑士威一拍大腿,夸赞道:“好,德昌说得好,这也说明咱们德昌成长起来了,再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杀敌英雄,而且还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指挥员了。”

这一顿夸,倒把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李德昌羞得脸庞都快烧红了,幸亏是夜半时分,谁也看不见,可德昌自己知道,大冷天的,自己脸上却要冒汗了。

撒黄土,撤退,一晚上几乎没怎么睡,鸡叫三遍吃早饭,然后这群人就再次回到喘口坡上,按计划进入了各自的潜伏阵地。

上午大约9点多的时候,4辆汽车远远地一字长蛇开了过来。看样子,拉的东西真不少。天气晴朗,一夜北风之后,前几天下的雪已经被风吹得没了踪影。日军司机很是享受这段时间以来已经一再被证明是相当安全的旅行工作。一前一后负责押运的两辆汽车上,每辆车上还有大约一个班的日军。他们也都一个个抱着大抢,蜷缩在一起挤暖和。而中间的两辆汽车上则只有一正一副两个司机。上坡了,汽车放慢了速度,喘着气,哼哼着,一辆距离另一辆大约十五米左右。眼看着4辆汽车全都爬坡了,并没有发生滑坡的迹象。第一辆车就要到达坡顶了,仍然没有滑坡的迹象。这可把李德昌、郭三奎几个急得,抄起手中大抢,准备着,万一冰坡失灵,就用枪把鬼子司机先给干掉。

第一辆汽车马上就到坡顶了,司机脚踩油门,满以为这一加速就万事大吉了,也许加速过猛,车轮子突然就不打转了。司机倒也没慌,再加一脚油,车轮是转开了,却是原地不动的空转。紧接着,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车子在动,却不是往前走,往坡顶冲,而是往后倒了回去。此时此刻,踩油门还是踩刹车,大约一向训练有素的日军司机也没有做过这个功课。慌乱中间,也不知踩了哪个,总之是那么大个家伙就扭着s倒了回去。它这一倒不要紧,正铆着劲往坡顶冲的第二辆汽车可就慌了神,往前走?前面大哥挡着路,往后退?后面还有俩兄弟。就在这犹豫之间,第二辆车的方向盘一转,一只前轮已经开出了路沿,再有几厘米就要掉倒悬崖峭壁之下。车上司机看见不好,一开门,跳了下来,正要看看什么状况,前面那辆车已摇晃着倒了过来。这司机连哼都没来得及哼一声就被自己的同伴给送回了岛国。

正在这时,郑士威一声大喊:“打!”步枪手榴弹一起招呼,而郭三奎手中线绳一拉,三颗东洋“铁西瓜”同时开花,一辆汽车照着悬崖开了下去,另外两辆就停在了喘口坡上,只是车子已经被地雷巨大的冲击波掀得半躺半卧,不成体统。只有最后一辆车上的鬼子,一看势头不妙,掉头就往回返,可是,它怎么能想到,郭三奎早已给它留下了干粮,那车子刚一掉过头去,车身下就是一声巨大的“轰隆”爆响。四辆汽车,无一逃脱。

这时候再看整个喘口坡上,除了七零八落的鬼子尸体,到处都是颇有些稀罕的军需物资。什么机枪步枪、各式子弹,牛肉罐头,洋式饼干,一应俱全,尤其那崭新的黄呢子军大衣,让人看了不由得眼馋。有几个人想动手扯一两件披在自己身上,郑士威赶紧大声说道:“弟兄们,咱们是土八路,可咱的章程不能不和老八路一样吧。”

大家高声答道:“当然一样。”

郑士威又道:“那你们说,这些战利品怎么办?咱能私分吗?”

李德昌大手一挥:“怎么办?当然是一切缴获归公了。谁要不满意,滚逑!咱还不要他当民兵了呢。何况咱是官军民兵!”

作者简介

郭天印,男,1955年生,山西沁源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曾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太原保卫战》、《郑成功》,反映复转军人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中国战友》。报告文学《蓝光曲》,战争幻想小说《美利坚大崩溃》等作品,共计创作约600万字。

据悉从4月初至今,郭天印老师已为省内多家机关单位宣讲党课,包括共青团山西省委、太原科技大学阳泉市委组织部、太原市环卫系统、太原解放纪念馆、山西文学院、山西省委网信办等。

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禁止抄袭,如确有需要请联系作者同意并注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敬请期待下一期哟~

Hash:8d50a9e010aee2748714a91ab3452a2e1b2b058c

声明:此文由 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