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必逛的隆福寺

书名:《二条十年(1955-1964)》 作者:赵珩 出品:中华书局2019年8月

1955年秋在二条院内,这是搬入二条的第一年

每天放学以后,猪市大街是必经之路。那时的猪市大街已经很宽了,沿着猪市大街向东走,就可以到达东四牌楼。车辆要从牌楼下穿行,机动车走中间的大牌坊下面,而三轮、自行车则走两边的牌坊下面。我下学时间是比较从容的,可以一路闲逛着回家,但是走直角拐弯的时候很少,大多是从路南过马路到路北,穿行隆福寺回家,也就是从隆福寺街的中间进去,再向右拐,顺着隆福寺的东段出口便是东四北大街,一过马路就到东四二条了。

隆福寺的南口比较宽,就开在猪市大街上,正对着隆福寺的山门。这是我放学后步行回家,经常会走的一条路线。之所以爱走这条路线,就是可看的东西多,热闹。

那时候的猪市大街算是名副其实的,还有很多“猪肉杠子”。每家“猪肉杠子”的店铺门口,都挂着一串吹足了气的猪尿泡当幌子,以示此店专营猪肉生意。小孩子们都以为挂着的是白色的气球。由于猪市大街上的“猪肉杠子”多,这沿街的白色“气球”很是壮观。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每日里往来于这样的一条街市,何趣之有?

所以每天放学后,我都喜欢选择穿越隆福寺街的路线回家,一路既热闹喧嚣,又充满了各种不同的乐趣,以至于流连忘返。

从隆福寺人民市场的南口拐进不远,便是原来隆福寺的山门,从山门往右一拐,便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叫隆福寺街,而隆福寺的山门正对着这条街的中段。我通常是过了山门右拐向东,朝着家的方向步行。早在清末,隆福寺整条街都很繁华,但是自民国中期以后,隆福寺的西段已经衰落,只有一家照相馆和两家医馆,商业已经极少了。我很少走隆福寺的西口,因为西段无甚可看。

50年代,隆福寺已经没有了传统的庙会,再后来,政府将不少摊贩商号聚集于此,在山门内建了东西两个货场,实际上就是原来大雄宝殿的位置。那里售卖各种百货,有服装、鞋帽、食品等,成了常年营业的热闹市场,称为“东四人民市场”。隆福寺一带,本来就是老北京城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据说当时的老百姓买东西,除了去前门、西单、王府井,便是来这里了。不过,那时的隆福寺已基本不存在了,只剩下山门和最后一层大殿,也都破败不堪。但隆福寺人民市场内的买卖很兴隆,每天光是夹道摊贩的吆喝声,就显得非常热闹。隆福寺街上还开设了不少商铺,例如照相馆、电影院、剧场,还有“花局子”(花店)和书店,以及两家出名的餐馆,另外还有许多经营着各种日用杂货的“山货铺子”等。

在隆福寺的山门内外,平时会聚集不少售卖传统小吃的小商贩,如卖豆汁的、卖凉粉的、卖扒糕的、卖切糕的、卖面茶的、卖灌肠的以及老北京的各种小吃,整条街烟熏火燎的,热闹极了。路人们左顾右看,各种美食令人目不暇接。我每天放学后,也爱路过此地停留一会儿。那时家里不许在外面吃零食,说实话也不太馋,并没有想尝尝的欲望,加上小孩子手里也没有零花钱,所以只是看看而已。最多是去浏览临街几家电影院和照相馆的橱窗,看看橱窗里更换了哪些电影招贴画。

隆福寺里还有一些卖京虫的小摊,不过多是卖蝈蝈和蛐蛐(蟋蟀)的地摊儿。我常在摊边上驻足,蹲着看上半天。老北京人玩鸣虫是有历史的,其中的斗蛐蛐,基本是从每年的夏季入伏后,到当年的白露以前,对应着蛐蛐的生长期。而卖蝈蝈的人,一般都是周边农村农民,农闲时进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卖,担子上是密密麻麻的蝈蝈笼子。笼子有拳头大小,全是由苇篾儿编成,编得结实又透气。

卖蝈蝈的从来不用吆喝,都是拿一摞竹板甩打,就像打快板一样。若是担子两头的蝈蝈随行不停鸣叫着,也是很好的“吆喝”。所以在家听闻院外有一群蝈蝈鸣响的动静,必是卖蝈蝈的人正在经过。当然,也有在像隆福寺这样的热闹市场上,应季摆摊销售的贩子。不过隆福寺里,卖蝈蝈的只卖蝈蝈,而卖蛐蛐的摊位上往往既卖蛐蛐,也卖“油葫芦”(也是直翅目蟋蟀科的一个品种)。

我的家人平时都爱清静,不喜吵闹,因此我自小对“油葫芦”、蝈蝈这样的鸣虫都不甚感兴趣,但唯独对斗蛐蛐情有独钟。当时隆福寺里,一只下品的蛐蛐被俗称为“老(音劳)咪”或“棺材板”,价格是二三分钱一只。若是中上品的蛐蛐,如个头大又长着一对锋利大紫牙的“青头”,最贵能卖到两毛钱一只。

我记得自己三年级那会儿,人小不谙事,曾被一摊主蒙过一次,花了八毛钱买了只蛐蛐,当了一回“大爷”。记得当时的摊主把那只蛐蛐夸得天花乱坠,仿佛就是一只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当天我将那只蛐蛐带回家之后,适逢家里来了一个懂行的客人,一听我买了八毛钱的蛐蛐,说幸得我这蛐蛐尚未拿去斗过,不曾被伤,还可去找摊主理论一番。于是这位家中的客人,带着我回隆福寺找那摊主,数落了一番摊主蒙孩子的无良,才将这只八毛钱的蛐蛐给退了回去。

隆福寺街不长,但附近却有四家剧场影院。其中东四剧场因为在隆福寺东面东廊下的胡同深处,不在隆福寺街上,因此路过隆福寺街时无法直接看到。而另外三家都临着隆福寺街,从东向西依次为明星电影院、东四工人俱乐部,以及蟾宫电影院(后来曾改名叫长虹电影院,近几年已经不存在了)。

我每天路过的时候,常关注影院门口的电影上映预告,看看最近上映什么电影。电影预告是手工绘制的,各个影院画电影广告的很有高下之分,画得好的非常见功力,没有美术基础是达不到的。画得差的就显得色彩生硬,俗而粗糙。电影广告一贴就是半个多月,都是悬挂在影院的一侧或是大门的上方。而电影内容介绍则通常是贴在有玻璃框子的宣传栏里,八张彩色印刷画片一组,下面有类似小人书一般的简短文字,用以说明情节。一张图一张图看过去,很有看“大小人书”的感觉。

50年代末,在隆福寺东街的中部,也就是在东四工人俱乐部的对面开了一家冷饮批发部,整天冷冻机轰鸣,走到门口就能闻到一股阿摩尼亚(氨气)的味道。这家批发部每天批发各种冰棍、雪糕、冰砖、冰激凌、紫雪糕等,门口总是有很多小贩排队等候趸冰棍。批发部的旁边也开了家冷饮店,虽然店面不大,但是各种雪糕冰砖应有尽有,这对孩子来说远比那些传统小吃更有诱惑力。

在东四工人俱乐部的西侧,有家花局子,应该算是隆福寺里历史悠久的老店了。那时的花局子不像现在的鲜花店以鲜切花为主,而是以盆栽的花草植物为主。一进入花局子,迎面扑来各种花木的香气和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栽培花木上的肥很多是马掌肥,要在水中浸泡很久才能用,因此在门口就能闻到浸泡马掌的臭味儿,与花木的芬芳交织在一起,形成花局子特有的气味。我记得每逢过年,我家都要在那里订购腊梅、一品红、迎春、金桔等,由花局子给送到家里。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Hash:2cc2a36dfb02b45d0f1f96db6613fe8650775577

声明:此文由 人物故事汇扶风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