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楼:大运河边第一楼
京杭大运河岸边有许多楼阁,诸如天津天后宫中的钟鼓楼、山东聊城的光岳楼、济宁的太白楼、江苏淮安的镇淮楼、扬州的平远楼、常州的飞霞楼、无锡的云起楼、苏州的枫江楼、浙江嘉兴的烟雨楼等等,都是当今旅游者喜欢观赏登临的古代楼阁,而大运河边第一楼就是明嘉靖七年(1528)建在北端通州的大光楼。
大光楼位于通州旧城北门外迤东、石坝码头旁,面河两层,下层为高阔的券洞,是通道,上层为单檐歇山脊筒瓦顶,面阔进深均三间,四带廊有护栏。清代诗人陈豫朋赋诗《名坝大光楼行》,其中有“崇栏杰阁悬巍昂,向背两水流洋洋”,“江淮河汉津程遥,肩负千夫声力悍”等诗句,将大光楼的巍峨壮丽和面前的大运河与背后的通惠河交汇处水面的广阔、中原与江南广大遥远区域沿大运河运来的大批漕粮、许许多多在楼下将验后装袋的漕粮扛到通惠河葫芦头出剥船上等繁忙景况,都概括进去了。
清代有个廉访使(按察使)叫程德润,是个主掌一省司法的高级官员。有一年深秋,他骑马进京朝见皇上后,就来到朝思暮想的大运河北端通州,观赏漕运盛景。这天正是下午,准备观景后住在通州,可他在河边平地上观看,人山人海,来去穿梭,眼花缭乱。便翻身上马,想眼界高一些一饱眼福。哪料得京城里来骑马观景的官员和缙绅也不少,仍不能尽意观赏。这位地方高官灵机一动,想登城门楼一观,却被守城兵丁拦住,他无可奈何。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忽然发现同乡进士撩开轿帘探头外望,程德润喜出望外,立刻上前招呼,这位同乡姓李,刚受命户部仓场侍郎,从京城到通州总理漕运事务,此时恰在巡视漕粮转运情况。两人相遇,十分高兴,这才得以登上大光楼。
两位同乡官员在大光楼上观望了一阵运河景况,又沿走廊走到楼后,眺望北京方向,夕霞异彩,气象万千,不禁心潮澎湃。李侍郎请他进得楼中,边饮边谈笑,知道他联墨甚佳,便请他为此楼提写一副楹联。这程德润早已成竹在胸,就铺纸挥毫,提写下一副脍炙人口的长联,好生气魄。联语是:
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阳无限好,看燕云蓟树,百千万点米家山。
上联首句引用宋苏东坡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句:“我欲乘风归去,有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以表大光楼之高。秋高气爽,河楼屹立河边,河面旷阔,又值深秋,河风飒飒,略有凉意,与苏词句恰合,可见程德润才思敏捷。次句写他们居高面南由近及远望去所见声色。“溯”逆流而上意,潞河自北向南流,而天津各种船只都逆流行驶到通州,故用此字。这天正刮东南风,所有航船均张帆乘风破浪前行。特别是国家漕船,成帮列队行来,威风凛凛,随漕船而来的鸥鸟成群飞翔在漕船上空,饿了就啄食安清帮成员故意撒在舱顶船舷上的粮米,有时也落在漕船桅杆顶的雀杆上,随船而行。众多水鸟与鼓帆而进的各种船只逆水向通州而来,故有“溯”句。
尾句“七十二沽丁字水”,指的是天津、宝坻、宁河三县市的众多水泊,史载有七十二沽。其中一沽称“丁字沽”,指南运河、北运河、永定河这三条河同时汇入海河,南、北运河成南北一线,是“丁”字的一横,永定河由西而至,是“丁”字的一竖,会聚处水面广阔浩大,如湖泊一般,故名“丁字沽”,联句中的“丁字水”就是指“丁字沽”,是北运河的终点。联句想象极为丰富长远,竟然从目前通州大运河上的“沙鸟风帆”一直想象到200里外的天津丁字沽,长坡浩渺,鸟帆翩翩,气势浩大磅礴。
1
下联首句唐李商隐诗《乐游原》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写出大光楼晚照美景。程、李二人向京城方向遥望时,正是夕阳西下时分,落照将河楼黄琉璃瓦顶耀得更加金黄,程德润又马上想到李诗,红日悬挂在半空,蓝空白云变成一片晚霞,妙景无穷,无限美好。次句写的“燕云蓟树”,指的是北京上空的彩云和京西北绵延起伏的山影。“燕”、“蓟”均指北京,而“蓟树”代指蓟丘,即西山。“看”表示是在欣赏优美景致,没有“望”,所谓字斟句酌之当。
尾句中的“米家山”,指的是宋代大画家米芾和他儿子米友仁的山水画,泼墨淋漓,豪放雄浑,意象无尽。“百千万点”指“燕云蓟树”瞬息万变,连绵苍茫,气势恢宏,似无数幅米家父子的山水画卷,想象也同上联尾一样奇绝。
2
乾隆帝常在通州游玩赏景,一次在他从东陵回京途中,登上大光楼观望,赞叹而吟道“也应并入谢家诗”之句。“谢家诗”指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等谢家族人多位诗人,都以写山水著名。如果谢家诗人能活到清代,通州大光楼上所见到的景致也一定会被写入诗中。
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通州义和团扶清灭洋,北关首领傅德寿率“乾”字团民在大光楼上演练神拳,并且率团民焚烧洋教堂,捕杀倚仗洋教欺压通州百姓的地主豪绅教徒,还密切配合清军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北京。当年秋季,凶残暴虐的八国联军洋寇攻陷通州,疯狂烧杀淫掠,将通州城乡凡是有义和团活动过的庙宇楼阁,都点燃烧毁,这座大运河上第一座楼也未逃劫难,但它的光辉历史永载史册。
大光楼同燃灯塔一样,都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标志性建筑。前几年,北京水务局知道此楼重大历史价值和景观价值,在大光楼遗址附近的今日大运河西岸,建了一座仿古歇山筒瓦顶二层楼,亦曰“大光楼”,体重大增。尽管虽非原制,但也算对原“大光楼”的一种怀念吧?
本文选自《通州运河历史文化研究》
Hash:c97942c9a3fc9e9f2f7f10220fcc46a1dc7c1ac4
声明:此文由 文化旅游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