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老黄县有“八景”,你见过吗?

12月初|龙口招聘信息汇总,数百个岗位总有一个适合您

黄县(今龙口

在明代正德、嘉靖、崇祯年间

曾先后三修《黄县志》

“可惜三种县志

皆因历史变迁而轶失无存”

“黄县八景”之说

在明代三种县志中是否存在已无可考

现有可查资料

最早见诸清光绪《增修登州府志》

八景是:

莱阴古畤、卢山胜景、文峰翔凤、九峰仙迹、桑岛蜃楼、姆屺收帆、寒泉涤暑、南楼环翠

不知是何原因,“黄县八景”之说在清康熙《黄县志》、清乾隆《黄县志》和清同治《黄县志》中均无记载,也未见“黄县八景”诗。

1.莱阴古畤

莱阴,即莱阴山,又名之莱山,今称莱山。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明嘉靖《山东通志》记载:“莱山,在黄县东南二十里。《封禅书》云,齐人祀莱山为月主。一云莱阴山。”

康熙《黄县志》记载:“莱山,一名莱阴山,县南二十里。《广舆记》称,仙灵宅窟。秦皇东封八主,此为月主。又《封禅书》云,齐人祀莱山为月主,即此。中有延先月主真君祠,郡邑伏腊,走祀不绝。雨旱诚祷,屡应。”

清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记载:“莱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一名之莱山,为邑镇山。秦皇、汉宣俱尝祀之。《史记》齐八神,六曰月主,祀之莱山,又名莱阴山。”元代黄县县尹孔文贞《题莱山》诗曰:“延光庙古惜无碑,青史思来可定谁。惟有乡民酬重德,时招香火到灵祠。流传祠后有孤坟,何代王侯是此君。社散荒坛人迹静,啼鸟声噪日将曛。”

明弘治三年(1490)庚戌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的黄县人王时中《谒莱山祠》诗曰:“山围一庙镇莱东,正际登临瑞霭中。古柏凌云含晚翠,野花流水带残红。碑传封号赢秦世,村走香烟伏腊翁。指顾海天晴日近,太平万国乐薰风。”明嘉靖年间黄县知县贾璋《谒莱山祠》诗曰:“庙建倚青嶂,山灵已惯闻。记传莱月主,封肇祖龙君。石窍出流水,松头穿乱云。我来一拜谒,回首看菁芬。”

2.卢山胜景

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记载:“卢山,在(黄县)县西南二十五里。卢童子得道于此,故名。”

康熙《黄县志》记载:“卢山,西南二十五里。建延真宫,乃卢童飞升处。……山色苍巉,水光冷沁,春松湿翠,秋柿赭红,仙迹点缀,神会骈集,为一邑之胜。观祷雨有应。”又曰:“延真宫,在卢山之阳,即卢童升仙之所,隋曰升天观,唐曰仙君观。宋僖宁间,郡守李良辅因岁旱屡祷有应,疏请封号卢仙曰冲禧真君,赐额曰延真宫。”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进士、官至内阁首辅的黄县人范复粹《卢山》诗云:“古径区区通一线,古松瑟瑟参差见。山头月上碧华微,一片松风千径散。画幛遥开翠色笼,一泓桥水任西东。云山低树风花稳,摩壁吟诗兴未穷。轻风细细淡云飞,道籁一声送落晖。桥畔溪花笑向石,野人峰上采薪归。碧巘苍烟色色新,一声笛曲散花津。移尊扫石若为客,又伴青山作主人。”

康熙年间黄县知县李蕃《游卢山》诗云:“卢仙曾住此山颠,跨鹤飞升信有缘。石洞尚留行道影,清泉犹似煮芝年。多因塔上留消息,想是松阴有汞铅。怪煞道人浑不醒,乱吹横笛破苍烟。”

3.文峰翔凤

此景指凤凰山。康熙《黄县志》记载:“凤凰山,南三十里。形如凤喙,一名凤嘴山。”

西起怪石耸秀的莱山山麓,东迄波涛翻滚的鸦鹊河滨,山势蜿蜒,群峰起伏,东西绵延十余里。登上凤凰山主峰玉皇顶极目远望,一只腾飞的凤凰便尽收眼底。玉皇顶为凤首,飞檐凌空的玉皇庙形似凤嘴,向西北延伸的玉皇顶余脉为凤凰右翼,向东的太乙峰为凤凰左翼,放粮顶与天马山好像凤凰双爪,凤凰山背由玉皇顶向东北逶迤而下形成色彩斑斓的凤尾。

古人视凤凰山为文峰笔脉,是黄邑文运所关之风水宝地。同治《黄县志》载有“凤凰山图”。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岁贡、黄县人迟廷柏《凤凰岭》诗云:“人言此处是丹山,威凤托身意自闲。闪灼岚光五色秀,丛生草木九苞斑。高冈一啸江天晓,云汉齐飞日月攀。幸际虞廷韶乐奏,蹁跹回舞玉阶还。”

4.九峰仙迹

此景指掇芝山。乾隆《黄县志》记载:“掇芝山,东南四十里。中为潜唐庵,九峰环拱,四壁竦翠。其上有仙人掌状元峰、挂榜、云台诸名胜。茂树清泉,花香鸟语,别有天地。”

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记载:“掇芝山,在县东南四十里。九峰环拱,有菩萨洞、仙人掌、状元峰、挂榜石、云台石诸胜。中为潜塘庵,其前有泉仰出,汇而为池。北流里许,九伏九见,至两峰之峡,石坳如盆,渟注其中,名石盆泉。”潜唐庵,初为草庵。

相传唐代初年,李世民征东途经黄县曾避难于此,后大军凯旋,遂下令重修庵庙,故名潜唐庵。清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进士、官至安徽天长知县的黄县人姜重霱《潜唐庵》诗云:“九秋寻胜白云端,诘曲行来日已残。百涧瀑飞一水急,千峰影合半天寒。翠拖殿阁重重碧,霜染林岚处处丹。听彻钟声烟欲起,窗前北斗望阑干。”清廪贡生、黄县人王国绅《潜唐庵即景》诗云:“此处非人境,飘然忆有仙。僧从林隙出,犬向石阴眠。峭壁危擎足,长松翠压肩。回头峰掩寺,一缕见茶烟。撩拨云千迭,狂歌下翠微。崖欹枫倒长,涧狭鸟高飞。移树归僧舍,倾壶倚寺扉。仰看同憩处,问是此峰非。”

5.桑岛蜃楼

桑岛,在黄县城北四十里海中。康熙《黄县志》记载:“桑岛,北二十五里抵海岸,又水路,四十里至岛。其中多山桑,有石田可耕。春夏之交,䱜翅摇红,蜃楼市幻。”

乾隆《黄县志》记载:“桑岛,北二十五里抵海岸,又水路十五里至岛。其中多山桑,有石田可耕。春夏之交有蜃楼幻市,为城郭、人物、舟楫、旌旗,飚回倏变,眩人耳目,与登州同。”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黄县人戚纶祖《海市说》云:“海市称天下奇观,尚矣。蓬莱有之,黄邑亦然。登朝宗门楼凭眺而寓目焉,往往可得也。……窃以为海市之观,地气所氤氲者耳。每逢春夏之交,微风徐动,淡日掩映,非阴非晴,似霞似烟,此海市时也,非时则否,且其市也不在。汪洋水面,无际平流,皆倚山傍岛而成,俱为地气升而阳和聚无疑矣。当斯之会,或结而为楼阁,或错而为村庐;或若人物游行之状,或若木石森列之形;忽而众岛连为一景,忽而各岛自成一像;忽而散则岛之本色呈,忽而聚则岛之真迹变,以意会之,无乎不有。余尝亲见其然。他日执岛中人而询之,彼殊不自觉也。且曰居此岛之中,望他岛之市,亦犹是耳。”

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进士、官至永宁知州的黄县人贾煜《观海市》诗云:“微风催动海东霞,飘渺蜃楼日影斜。城市依稀天外迥,烟云出没望中赊。无端恋态因心出,有像神奇转眼差。自是瀛洲多妙用,人间无路觅仙槎。”范复粹《海上行》诗云:“长空云尽海天秋,瑶岛平联紫气悠。指点仙蓬遥万里,望回野雾满千陬。通明广殿晴亦润,缥缈蜃城沉也浮。我一抠衣风在御,于心常忆济川舟。”

6.㟂屺收帆

㟂屺,即㟂屺岛,今称屺姆岛。康熙《黄县志》记载:“㟂屺岛,西北二十里,抵海岸有一线沙路,约二十里,可通于岛。四面皆海水于田茅屋,亦莱人作牧之地。相传为明勋臣牧马场。”

屺姆岛三面环海,一面连陆。古时烟波浩淼的海面上,橹声摇月,帆影随风,千舟竞渡,百舸争流。岛南为来往船只锚泊之地。范复粹《游屺岛》云:“秋色云高瀚海涯,潮回点岸露新沙。思期大枣寻仙宝,羡谓一丝直钓家。津雪摩云千碧叠,闲鸥若性几翎斜?此身拟作乘槎客,泛入斗牛看织花。”

明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进士、官至同知的黄县人《游姆屺岛》云:“上到西山大上头,昂然横绝带东牟;环围今古成三海,荡漾乾坤载一舟;削壁悬崖冲巨浪,波心云影合闲鸥;从今便似招黄鹤,也学周庄汗漫游。”

7.寒泉涤暑

乾隆《黄县志》记载:“寒泉,东南三里。自石窦流出,湍涌不竭,清冽逼人,盛夏临此,暑气顿消。”

寒泉所在东沟,南北走向,是一条既宽且深的峡谷,南抵凤凰山,北通五里沟。当时这里阴翳清幽,绿树繁茂,鸟语花香。夏日来此,喝几口寒泉,清凉舒适,沁人心脾。

8.南楼环翠

南楼,即黄县城南城墙上的魁星楼,又名环翠楼。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记载:“南城上魁星楼,东南诸山,环列如屏。”

康熙《黄县志》记载:“魁星楼,在文庙东。知县张汇选创建。”乾隆《黄县志》记载:“魁星楼,在文庙东。知县张汇选创建。今移于城东南角文昌阁东壁。”登南楼远眺,屏列南山祥霭动,带环北海云浮;绛水汇流于左,矫河潆洄于右;山水之间,阡陌纵横,村庄错落,草木青翠,田畴辽阔。一派旖旎风光,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康熙年间知县李蕃《登环翠楼野望》诗云:“公余无事便登楼,海色天光一望收。山径有缘通紫极,人间无路觅丹丘。劳生已自甘虫鼠,入世云何计马牛。喜得倦来清梦足,四郊烟火正悠悠。”

图文来源网络

来源:老黄县

Hash:f8a2f912b25a70bfb42e992f460641392d0064e6

声明:此文由 龙口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