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汉中》汉中这座名山,曾是周王室祭天之地!(连载8)

文化汉中》汉中这座名山,曾是周王室祭天之地!(连载8)

旱山雅歌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瑕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杖。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诗·大雅》中这首名为《旱麓》的诗篇,《毛诗正义》归之于“文王之什”,今人傅斯年以其为“成礼之辞”(《<诗经>讲义稿·大雅》),南宋朱熹以大雅为“会朝之乐”(《诗集传》卷九)。可见,《旱麓》为在朝会礼仪中歌颂周文王之词,既赞美旱山一带的自然风光,又记录周王室的祭祀盛况。朱熹《诗集传》卷一六注疏《旱麓》曰:“旱,山名。麓,山足也。榛,似栗而小;楛,似荆而赤。济济,众多也。岂弟,乐易也。君子,指文王也。”东汉经学家郑玄《毛诗传笺》曰:“旱山之足,林木茂盛者,得山云雨之润泽也,喻周邦之民独丰乐者,被其君德教。”旱山脚下,林木茂密,藤蔓盘绕,雄鹰在天空翱翔,鱼儿在深渊跳跃,金玉的酒器,醇香的美酒和那一派怡然自得、富庶祥和的气象;山作云雨,以泽万物,而山麓之草木亦受雨露,正如周之先祖,其所以广利于人,其子孙才受其福荫。古人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征战系“神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旱山乃周王室祭天之地,在当时具举足轻重之地位。

汉山远眺

旱山,按照宋代地理书和明代地方志的记载,位于南郑县(今汉中市)西南六十五里故廉水县境内,清代以后,人们逐渐将它与南郑县南三十里的汉山合二为一,称作汉山。据史料记载和今人研究,旱山是褒国祭祀祖先的神山,居巴山北麓众山岭之首,是古代汉水上游著名的山峰。入周,褒人与周王室来往密切,祭祀旱山的内容扩展、规模扩大。《旱麓》诗篇即反映了周天子于此会见南国诸侯,与褒国国君一起祭奠旱山、赞颂周文王的壮观场面。不知与这种祭祀活动是否有关,日久天长,旱山成了汉中盆地的天然晴雨表。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三的记载,古籍中有“(旱)山上有云即雨”之说,民间还有“牛头戴,旱山晦,家中干粮莫相贷”的古谚。在旱山下,有石牛十二头(一云五头),“盖秦惠王所造以给蜀者”,把旱山与开辟金牛道的古老传说联系在了一起。

颇为巧合的是,旱山的“灵性”似乎汉山亦有,这可能是它们后来在人们眼中成为一座山的原因之一。南宋《舆地纪胜》卷一八三载:“昔大旱,居人张士伯祷此山(指汉山),闻空中语曰:大雨由天,小雨由山。’士伯遂送女山中,自焚,有顷,大雨。”后来,民间也有了汉山戴帽,大雨即到;汉山顶亮,收拾晒场”的谚语。汉山与汉中城隔汉水相望,兀立高耸,风朝雨夕常有云雾缭绕,山岚如烟。登山远眺,汉中盆地尽收眼底。但见汉水如练迤逦东行,廉、冷二水左右环带;峰峦如髻,翠林映碧;路成蛛网,四通八达;广袤的沃野宛如拼镶的七彩图案,村落集镇星罗其间。清代以降,文人雅士多有吟颂汉山之诗,清末四川文士谢昇平的《汉山晩望》诗:“嵯峨汉巘接天门,万壑争从眼底奔。已觉峰巅惟鸟道,恰于崖半见烟村”,形象逼真,引人入胜;而南郑进士楚文暻的《汉巘樵歌》:“汉山耸地立,云内闻樵歌。

伐木同声应,求仙未烂柯”,则将汉山比作石室仙山。①

①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晋代王质到石室山砍柴,看到几位童子下棋唱歌,他就近前去听。过了一会回身,见自己斧子的斧柄已经腐烂。回家后,同村的人都已不在人世。

来源:《文化汉中》

Hash:02af816c997ab789cc06e2f09727f73c396b9ff7

声明:此文由 汉中在路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