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 台 历 史 沿 革(三)

——㠱人、纪人居烟台及腄县

烟台东方文化市场 谭朝予 李少波

接:烟台历史沿革(二)

六、㠱人所居

1、㠱国的形成

㠱人是由姜姓箕国在夏末时期所分出的一支,后与古己人相融合,形成㠱人。㠱人也为炎帝的后人,与邰、纪、莱、牟、箕、吕、申为同族。

夏末商初,姜姓箕国分出一支称㠱,在冒山箕谷(安徽萧县西南帽山)建立了臣服于商朝的㠱国,其西临商初都亳(河南商丘市西南)。

《水经注·获水注》载:“刘澄之云,(萧)县南有冒山,山有箕谷”。 《类编》载:“㠱,古国名。”

商代时期,㠱国是商朝庞大宗族团——“亚其”族团之箕族的一支。“亚其”族是商王朝军队的主力,是以各支族组成是联合体。箕族在商室内曾作为史官和贞人,凡商朝大事都由贞人主持贞卜。㠱国是由商人统治的,是商人的忠实附属国。甚至可能成为子姓㠱国。

在商代卜辞里,同时出现了箕国和㠱国,可见箕、㠱为两国。

《甲合·9570》商代卜辞载:“甲子卜允贞,于翌,乙丑(尸下少)㠱,乙丑允(尸下少)。”

《甲合·36416》商代卜辞载:“……贞翌日乙酉卜臣……其……有老㠱侯。王其……以商庚卯,王弗悔。”

从商代卜辞又看出,㠱侯与商王关系非常密切,常有来往。

《玉篇》曰:“㠱,长跪也,或作跽也。”

《说文解字》载:“跽训长跪,又训㠱为长跪,乃同音,借跽为㠱。”

可见,箕国分出的㠱国中,又有己人融入,故为㠱。㠱国为小国。

商代的己人是由多支族源组成的,己人的形成很特殊。炎帝后人有己氏,《世本》载:“纪氏,姜姓,炎帝之后,封纪,为齐所灭,以国为氏”。黄帝后人有己氏,《国语•晋语》:“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于夷鼓皆为己姓。少昊后人有己氏,《世本》:“己姓出自少皋”,杜預注:“少皋金天氏,己姓之祖也。”颛顼后人有己氏,《世本·帝系篇》云:“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娶于滕坟女,谓之女禄,产老童,老童娶于根水女,谓之骄福,生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生六之子,一曰樊(昆吾氏),是为己姓。即:黄帝(轩辕氏、有熊氏)—昌意—乾荒—颛顼(高阳氏)—称(伯服)—老童(卷章)—吴回(祝融氏)—陆终—樊(昆吾氏,己姓)。炎帝姜姓、黄帝姬姓、东夷少昊族通过千年的胞族婚姻联盟的融合,最终为商代时期的己姓,造成了模糊认识。可见己、纪、箕、㠱等亦为同族,其族(国)人都与古己人、箕人有血缘关系,但不属一国。

商末时期,商纣王荒淫无道,残暴商庭,商造成了王室的成员不满和反对,比干被杀、微子弃离,庞大宗族团体“亚其族”,在商王子箕子的影响下,也反对商王纣。

2、㠱国的迁徙

商末周初时期,姜姓㠱国降周。并随周公旦、姜太公征剿徐、奄等东夷十七国叛乱。后留在山东半岛东南部,立㠱国于碁山(箕山),今山东莒县碁山镇(棋山镇)北,为姜姓㠱国。

古箕县之碁山。碁山,又称箕山、棋山。古碁与棋通用。

太平寰宇记》载:“箕县故城在莒县东北一百里”。

《水经·潍水》曰:“潍水出琅琊箕县潍山。”

《隋书·地理志》载:“东莞县有箕山。”东莞县故址在今沂水县东北45里的徐家荣仁村古城遗址

《师寰㲃》铭文载“今余启命汝,率齐师、㠱、厘、僰囗,殿左右虎臣,征淮夷。”其内容可与《诗经·大雅·常武》征淮夷相印证。

即铭文描述周穆王时期,以徐国为首的淮夷叛周作乱。㠱国军队曾按周王之命,随姜姓的齐国大军从东北面征伐淮夷。

西周初期,㠱国与周室关系密切,㠱侯得到周室重用,曾在周成王时的王宫任职。后㠱国又嫁女与周王室。从西周青铜器铭文可知,有㠱伯、㠱公、姜妃、子叔姜、孟姜、㠱仲、㠱甫人、㠱君夫人余。这都是㠱国的重要人物。

《㠱器》有铭文:“㠱伯子宝左盨”。又有:“㠱伯宝左媵姜无颒盘”。

又有:“㠱公作叔姜匜”和“王妇㠱孟姜匜。”

西周末期,㠱之西邻的莒国强大,㠱国受到威胁被迫东迁至“不其城”,今山东青岛城阳区。又称不㠱城。

秦置不其县,汉应之。其即㠱。“不”之音为东夷族发音嘘词。

《汉书·地理志》载:“琅琊郡有不其城”。

《嘉庆重修一统志》(莱州府)载“不其山,在即墨县东南二十里。”不其山即今青岛市的崂山。因有㠱国的不其城,秦置为不其县,

而称崂山为不其山。

《汉书·武帝纪》载:“太始四年夏四月,(武帝)幸不其(山)”。

春秋中期,齐军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弃国土而逃亡至莱山之南(今山东莱阳市南)。齐国夺占纪国土地,并不断向东南征剿。不愿臣服齐国的㠱国宗室,则向北迁徙至今莱州(掖县)东的大基山及淇水河。

《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掖县东二十里有大基山。”

大基山,海拔476.9米高。古称东莱山,是因莱人所居而得名,后㠱人又迁居于此,而称大基山。后人又称掖山。

《掖县志》载:“淇水河在城北十里,出双凤山,经北十里堡西北,流至诸旺(朱旺村)入海。”

淇水河,即今朱桥河。淇水河皆因㠱人所居而得名。

由于齐国不断的向东扩展,㠱人又被迫东迁至今龙口市(黄县)南的古归城一带。

1951年,在龙口市(黄县)归城遗址处的南埠村出土了八件铜器,其中六件有铭文“㠱”字的青铜器。可证为㠱国宗族曾居此。

3、㠱人迁居于今烟台市区

1969年,烟台市福山区上夼村出土了两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其中一件 “㠱侯鼎”,腹内铸铭文4行22字铭文:“㠱侯易(赐)弟叟,弟叟作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现藏烟台市博物馆

春秋末期,齐国又不断的向东扩征,㠱人又经栖霞东的棋山(今旗杆顶),东迁至今烟台市区。

《登州府志》载:“栖霞县东三十里有棋山。”古棋与碁通用。

1969年,在山东烟台市南郊的上夼村东四眼桥街东部,发现一座春秋时期墓葬。出土青铜器9件,其中“㠱侯鼎”有铭文为:㠱侯易弟叟司戜,弟叟乍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器主为纪侯之弟,名叟所作。

㠱侯鼎,为春秋时期的礼器。口径24.3厘米,腹深11厘米,通高20厘米。窄折沿,立耳,蹄足,口沿下饰二道凸弦纹,之间作一周重环纹。底及足部有修补痕和烟炱痕。腹内侧有铭文,计4行22字,现收藏于烟台市博物馆

由此可知,㠱国王室北迁的路线为:今青岛的不其城——莱州(掖县)的大基山及淇水河——龙口(黄县)的古归城——烟台市区。

㠱人是在春秋后期,迫于齐国东征的压力,由今龙口市的古归城,东迁于今烟台市区。并在迁徙今烟台途中或居龙口(黄县)的古归城,收并了一支向北逃迁的纪国宗族,他们相融合,组成了一支新的逃亡团体,留居于烟台市区,直至齐国统一胶东半岛后,归附于齐。

七、纪人所居

纪人,是炎帝后裔与古己氏融合,组成了纪部族,后建立了姜姓纪国。在公元前690年为齐所灭,后“大去其国”,四称处逃亡。一支纪国宗族向北逃迁,最终至今烟台市区。金文“纪”亦作“己”。

1、纪国的形成及纪国的建立

纪人是由炎帝姜姓人与古己人结合而形成的,后建立了纪部族。纪,金文为“己”。纪人以治理、加工野蚕丝而著名,己如“S”形,相似蚕在吐丝。故在原有的己字加系旁为纪,以区别于古己氏之己。

《方言》曰:“纪,绪也”。即作丝品的人。

“纪”字又引申为纪纲、纪要、纪律、本纪等词汇,这都如纪人治理加工蚕丝,含有“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之意。

商代己人的形成很特殊,是由多支族源组成的,其中有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后裔部族,通过千年的胞族婚姻联盟的融合,最终为商代时期的己姓,这就给后人造成了模糊认识。可见己、纪、箕、㠱等为同族,其族(国)人都与己人、箕有血缘瓜葛,但不属一国。炎帝姜姓后人与古己氏部族相融合,形成了纪部族。

唐虞时期之前,纪部族在纪氏城(今河南郏县东北)并建立了姜姓纪国。

何光岳先生《纪国的来源和迁徙》称:“今缑氏,故纪县”。而《水经·汝水注》谓纪氏城在郏县东北十余里。

《水经·汝水注》:蓝水“出阳翟县重岭山,东南流经纪氏城西。有层台,谓之纪氏台”。

《续汉书》曰:世祖车驾西征,盗贼群起,郏令冯鲂为贼延褒,所攻力屈,上诣纪氏,群贼自降,即是处,在郏县东北十余里。

2、纪国的东迁

商代初期,纪国东迁至纪城,今山东寿光市纪台镇南。殷商时期,纪国也属商王朝“亚其”族团的一支,为商王附属国。纪国南邻为同族姜姓莱国(今山东潍、汶流域),东邻赢姓齐国(山东淄博临淄区一带),北靠大海

商末时期,商纣王荒淫无道,残暴商庭,造成了商王室的成员不满和反对,比干被杀、微子弃离,庞大宗族之“亚其族”,在商王子箕子的影响下,也反对商王纣。

商末周初,纪国降周,并配合周公旦,姜太国平定东夷。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功臣姜太公在故赢姓齐国之地营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东北),建立了姜姓齐国。与纪国为邻。纪国在其东部,今山东寿光市一带。《舆地广记》载:“纪侯故城在寿光县”。

乾隆年间,在今山东寿光市纪台镇纪国故城遗址,出土了纪侯簋等纪国青铜器,属西周中期器物,现在上海博物馆收藏。“纪侯簋”有铭文:“己乍(纪侯作)姜萦(簋),子子孙孙其永宝用。”13字。其中纪写作“己”。

齐国为周王所封,来势强大,对纪国构成了威胁,纪国又不敢直接惹齐。纪国鼓动其南的同族姜姓莱国,与齐国争营丘之地。故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最终,姜姓齐国打退姜姓莱国,保住营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之地。

纪国因与周王室关系密切,为此大举扩张,将纪国周边的郚:(今中国山东省安丘县西南的郚山镇)、郱:(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鄑:(今山东省昌邑县西北三十里)、剧:(山东昌乐县南二十五里)、酅,古又称安平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东北皇城镇皇城营村的安平故城)等小国相继吞并,设为纪邑。因西邻的姜姓齐国不断发展壮大,其齐都距纪国很近,直接威胁着纪国。公元前869年,纪炀侯在周厉王面前进谗言齐哀公,齐哀公被招入周都镐(今西安市),不明不白的被周厉王所烹杀,从此齐国与纪国结为世仇。

纪国怕齐国报复征伐,将纪国国都由纪城(山东寿光市纪台镇南)向东南迁至故剧国之都剧城(山东省昌乐县南二十五里)。

《读史方舆纪要》(寿光县)载:“剧城,县东南三十里。亦称剧南城,春秋时纪国地。”

《山东通志寿光县》载:“剧县故城,在县南二十五里。”

《通志》曰:“剧原为国,为纪所并,又迁都其地。”

纪国为扩大势力与齐国抗衡,又向南扩张,夺占了南邻的姜姓莱国之地(今山东潍、汶流域),使姜姓莱国被迫东迁,夺占子姓莱夷国之地(今山东平度市一带)。纪国又征伐了东南的古夷国(今山东即墨蓝村镇古城村)。

《左传·隐公元年》载:“纪人伐夷”。注: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八月,纪人伐夷, 今即墨蓝村镇有个古城村,这里坐落着壮武古城遗址,它的前身正是夷国的都城。

在公元前722年前后,纪国的国土是最大的时期。西至今弥河,与齐国为界。北至海。东至古胶水(今胶莱河),与姜姓莱国为界,南至浯水(今渠河),与莒国为界。

纪国虽伐夷国,但未划土为界,只是征服了东边小国,以彰显势力,震慑其南的莒国。至于纪鄣(今江苏连云港赣榆区东北的纪城),当时根本不存在,那是公元前690年齐灭纪后,纪国一支宗族南逃其地与章人联合,重新的纪鄣国建立,公元前664年为齐桓公所灭的。

至于今烟台市区为纪国之属地或纪国之都,更无据之谈。只是齐灭纪后,一支纪国宗室,向北逃窜,几经暂转又与同族㠱国一支逃亡的宗室融和,最后逃入今烟台市区,并在此定居,最后卒后安葬于此。

纪王为了保全社稷,笼络周室及邻国,先是将纪王的女儿姜萦出嫁到周都城洛邑,嫁给周桓王。《左传·桓公九年》载“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后又娶鲁公之女,又促成鲁、莒结盟于浮来。

《左传·隐公二年》载:“纪裂繻来逆女。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左传·隐公八年》载:“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以成纪好也。”

公元前715年,在纪王的不懈努力下,鲁国和莒国终于在浮来结盟。浮来,即山东莒县西浮来山镇一带,镇有浮来山。

《左传·桓公十七年》载:“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公元前695年,在鲁桓公的努力调节下,鲁、齐、纪在“黄”这个地方会盟。这次会盟主要是为了解决齐和纪的矛盾,齐和纪签定了和平协定。齐国表面和平,但灭纪的决心依然。

黄:当时为齐、纪界河(今弥河)东岸的黄楼。即今山东青州市黄楼镇一带。而绝非是今龙口市(黄县)之“黄”,当时龙口市(黄县)之“黄地”,属子姓莱夷国(莱子国)之地。鲁桓公不可能去遥远的海边,调节齐、纪之矛盾。同时齐王更不可能经过仇敌纪国属地,去毫无保障的北方海边去应会。

3、纪国的灭亡

公前693年,齐襄公为扩大疆域、报先祖之仇,出兵大举伐纪。齐国先攻占了纪国的郱、鄑、郚三邑,又挑唆纪国内乱分离。

《左传·庄公元年》载:“庄公元年齐师迁纪、郱、鄑、郚。

公元前691年,纪王的小弟弟纪季带着酅邑(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东北皇城镇皇城营村的安平故城),投降了齐国,自己则沦为齐国附臣,保全了纪国的宗庙及部分纪国宗族。

《左传·庄公三年》载:“庄公三年秋,纪季以酅入于齐。”

公元前690年夏,纪国大部分土地已被齐国占领,纪王哀侯则向鲁求救而未成。最终纪王哀侯把“国家”托付给已经降齐的弟弟纪季,离开了纪国,逃生而去。

《左传·庄公四年》载:“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

这里说“大去”,肯定不是纪王一人独自离去,当是除了纪季之族外的大多数纪王族人。另外也表示一去不复返了。

4、纪人的逃迁

纪王去了哪里,史书中没有确切记载,但纪国宗族主体是向南逃亡的,历史也记载了纪国宗族逃亡的蛛丝马迹。

(1)南逃避于纪王崮

沂水县志》记载:“纪王崮,巅平阔,可容万人,相传纪侯去国居此。”

相传公元前690年亡君纪王率残兵驻扎于此。筑城修路、盖房造屋,在崮顶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功能完备的王都,纪王崮因此得名。

(2)南逃建纪鄣国

《路史·国名记甲》引《杜例》载:“赣榆东北有纪城,此纪鄣也。今怀仁东北七十五(里)有纪鄣城。庄公三十年,齐人降鄣。”

淮南府志》载:纪鄣城“在海州赣榆县北七十里。”

这个纪鄣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东北七十里,即今山东日照市南岚山区一带,现已被海水淹没。其城西今有山纪岭,古为纪鄣山。《路史禅通记》曰:“有纪氏,有鄣氏”。光绪《县志》载(纪鄣城)界墙城:“界墙城,县北六十里,东际海,西连山”,以东际海西连山的方位来测定,岚山头东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遗址即故纪鄣城。《水经注》载:“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北,又东北径纪鄣城东北入海”;杜预《左传》注:“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鄣城,即此城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纪鄣城址在今县城东北境内”。

纪国是在鲁庄公三年(公元前690年)为齐所灭。而世隔27年后,鲁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齐桓公灭纪鄣国,彻底消灭了仇敌纪国。这个纪鄣国正是纪王哀侯在南逃中,与一支章人相融合,又一同南逃至“海州”,共同建立了纪鄣国。而不是原纪国之国土。

公元前523年,齐人伐莒,莒人又逃入纪鄣之地。

《左传·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

(3)北逃胶东半岛

公元前690年,齐灭纪后, 纪国宗族大部分南逃,而一支曾与莱国关系密切的纪国遗族,则向东北逃亡,进入今胶东半岛。

1974年,在今山东莱阳市南前河前村出土了“纪侯壶”等纪国青铜器,经鉴定属西周晚期纪国的器物,现在烟台市博物馆收藏。其中“纪侯壶”有3行13字铭文:“已侯作铸壶,使小臣以汲,永宝用”。其铭文的纪,写作“己”字。说明做器者乃是纪(己)国之君纪(己)侯,他将此壶赐给了自己的部下一小臣(即墓主人)。小臣应是国君的近臣,身份地位应该比较高。在旁边的2号墓有较多的器物,而且又以奴隶殉葬,这足以证明墓主人的贵族身份。

1958年,在于山东龙口市(黄县)兰高镇和平村,出土了纪侯鬲等纪国青铜器,经鉴定属春秋时期纪国的器物。其中有铭文13字:“纪侯作羞鬲,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1969年,在山东烟台市南郊的上夼村,出土了“己华父鼎”等青铜器,经鉴定属春秋时期的礼器,其中“己华父鼎”有12字铭文:“己华父乍宝鼎子子孙孙永用”。这件铭文中写有“己华父”字样。

但同墓还出土了比“己华父鼎”略小的同样款式的“㠱侯鼎”,其鼎也属春秋时期的礼器,有4行22字:“㠱侯易弟叟嗣(fu),弟叟作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这两鼎为同一人所作,但称呼不同。一个为㠱国之“㠱侯”。一个为纪国之“己华父。”

1994年,在烟台市毓璜顶东坡,出土了一个外表面带有“己”符号图案的酒爵“己爵”, 经鉴定属西周时期的纪国青铜器物。

以上在山东莱阳、龙口(黄县)、烟台地区出土纪国青铜器,可证:齐灭纪后,“纪侯大去其国”,其中一支纪国遗族,则向东北方向的胶东半岛逃亡隐居,最终抵达今烟台市区。其北逃迁的路线是:

纪都剧城(昌乐县南)——今莱阳——今龙口(黄县)——今烟台。

由此可断:齐灭纪后,这支纪国遗族因与东邻的姜姓莱国关系密切,先是向东逃迁至姜姓莱国之地。由于齐国不断向东征伐,他们与姜姓莱国一同迁至子姓莱夷国之地(今莱阳地区),或是这支纪国遗族越过姜姓莱国之间直接进入子姓莱夷国之地(今莱阳地区)。后又因齐国继续向东征伐,他们又北迁至子姓莱夷国的后期都城——归城(今山东龙口市南)。在此地与子姓莱夷国及向北逃迁至此的㠱国王族一同抗齐。最后为齐所迫,又与同族㠱国宗族一同逃至今烟台市区,最终在此消亡。

5、㠱国与纪国同居今烟台市的解析

以前有很多学者言:纪国,即己国,也称㠱国。谓纪国在商代时期为己国,西周时期称纪国,春秋时期又称㠱国,实为一国,即纪国。特别是1969年,在山东烟台市南郊的上夼村,同一墓室出土了两个大小不一而同一款相的鼎,一个有“㠱侯”字样的铭文,而另一个有“己华父” 字样的铭文。更是以其为证据,说明㠱、纪为一国。又1994年,在烟台市毓璜顶东坡,出土了一个外表面带有“己”符号图案的酒爵“己爵”。更是认为烟台市是纪国之属地,甚至为纪都城。

纪,金文作“己”,在出土的纪国青铜器中,铭文都作“己”,故纪国又称己国,是对的。因纪国是炎帝姜姓后人与古己人相融合,而产生的新部族及国,称纪国。亦可写作“己”。如燕国亦可写作“匽”。

那么纪与㠱,则不同了。㠱国是古箕国的一支与古己人相融合,而产生的新部族及国,称㠱国。纪、㠱是同族,都有古己人的血缘关系,又在商代时期同属“亚其”族群的一员,使人容易搞混。加之烟台出土同墓有“㠱”和“己”的两鼎,更确认纪、㠱为一国了。

我们现做一解析:

“㠱侯鼎”略小,铭文为:“㠱侯易弟叟嗣,弟叟作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己华父鼎”略大,铭文为:“己华父乍宝鼎子子孙孙永用”

(1)齐灭纪后,“纪侯大去其国”, 纪国宗族一部分随纪王之弟纪季降齐,留于酅(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东北皇城镇皇城营村的安平故城)。后为齐国的一个城邑。他们在那里保守着纪国宗祠。

而又一支纪国宗族则南逃至纪鄣城(今山东日照市南岚山区一带)建立了纪鄣国。故向东胶东半岛逃迁的纪人,只是纪国宗族的一小支,其逃入地又是姜姓莱国和子姓莱夷国之地,何况齐国在不长时间又东征,并占了两个莱国。故向东胶东半岛逃迁的残旅纪人,不能称为“国”。另史书也毫无记载。

(2)向东胶东半岛逃迁的这支纪国宗族,经今莱阳、龙口,其出土器物铭文均为“己”,而无“㠱”字样,另在此前纪国其出土器物中,铭文均为“己”,也无“㠱”字样。而向北逃亡的㠱国宗族,由不其城(山东青岛市)向北逃迁,经大基山(今莱州市)、今龙口(归城)至今烟台,其出土器物铭文均为“㠱”,而无“己”字样,另在此前㠱国其出土器物中,铭文均为“㠱”,而无“己”字样。故说明两国宗族在逃迁途中,各用本族(国)的标志,“㠱”和“己”。可见非为同一国人。即㠱、纪为两国。

故在春秋后期,㠱人与纪人逃亡同居于今烟台市区,而非为一国。今烟台市区更不是什么纪国属地及都城。

(3)关于烟台市一墓出土两个不同标识鼎的解析

1969年,在山东烟台市南郊的上夼村,同一墓地出土了两个大小不一,而同一款相的鼎,分别有“㠱”与“己”铭文。我们仔细看,一个有“㠱侯”字样的铭文,为小鼎。而另一个有“己华父” 字样的铭文,为大鼎。铭文“㠱侯”和“己华父”绝不是同意思,“㠱侯”是代表这个群体之首领,属团体公众称呼。而“己华父” 是代表晚辈对上辈的称呼,属个人或亲属称呼。所葬虽同为一人,但表示不同。一是,表明这支逃迁的团体是由㠱国宗族和纪国宗族组成的,即此时为一个团体,而不是所谓的“一国两称号”。二是,这支由㠱国宗族和纪国宗族组成,是在今烟台地区或在今龙口(归城)逃出之际时,融合而组成的新的逃亡团体。因在这之前,都各自用本国的“㠱”和“己”的标志(铭文)。三是,这支逃迁的团体是以㠱国宗族为主,故称“侯”。即纪国宗族投靠、并入了㠱国宗族,后成为一支有㠱和纪人并存的新逃迁团体。在新逃迁团体中,纪人以首领“㠱侯”为尊,即㠱国宗族占主导地位。而“己华父”以亲属关系称呼,即纪国宗族的个人或单族次要地位。己人尊新的逃亡团体首领“㠱侯”为“父”。四是,这两支逃迁人中,可能又有通婚的存在,融为一体。

(4)关于烟台出土“己爵”的解析

1994年,在烟台市毓璜顶东坡,出土了一个外表面带有“己”符号图案的酒爵“己爵”。这个“己爵”一是,只出土一支,而且又与“㠱侯鼎”、“ 己华父鼎”不在同一地点。二是,此青铜器(己爵)经专家鉴定,属西周时期的纪国青铜器物,而不是当时春秋时期所造的器物。这表明此器物是这支新的逃迁团体中的原纪人所珍藏的祖上传下的所谓“名贵”器物,他在临终时已无后人所托传,故以纪国后人(自己)的名誉,而葬与此地。此“己爵”已非常陈旧,并只有“己”的S型符号图案,且无铭文,既为当时(西周时期)的一个有纪国标识的普通“酒盅”。可见这个“己爵”不是纪国王室所传的王室器物,而是在西周时期为一般的器物,是宗族中某个不知名的王臣个人所传的器物。同时反映了所葬之人,没有大墓地,实为纪国的一般宗族,不是纪国的主要宗族。且安葬的方式又反映了所葬器物时,是背着这个新的逃迁团体,目的是不想(或不敢)让首领“㠱侯”得知,可见当时纪人在这个新的逃迁团体中地位是如此低下,更证明是㠱国宗族收并或征服了北逃的纪国宗族,并一同逃入今烟台地区,在此定居。最终为齐人所统治,成为齐国之民子。

所以说,在春秋时期,烟台市区为㠱人和纪人所居之地。

八、腄县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在胶东半岛北部蓬莱牟平之间的芝罘一带,即今烟台市福山区,设立了腄县。东汉时又废除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南),秦始皇东行郡县视察,为寻长生不老之丹药,曾过腄县,登芝罘山。腄,即此腄县。

腄,释义:

1、趼,手、脚掌上因长期摩擦形成的硬皮。 2、马或鸟胫上的结骨。3、臀。

腄字通“趼”字,又通“茧”字。故“茧”可写作“腄”、“ 趼”。

后汉书·列女传》曰:“昆虫幼虫在化蛹前包围身体大部分的由丝组成的外皮,称趼或茧”。

“茧”,即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或分泌某种物质做成的壳。蚕茧柞蚕和蓖麻蚕等的茧是缫丝的原料。

远在虞夏之际,山东半岛就盛产柞蚕丝。特别是在古代时期,今山东半岛的烟台福山地区,生长了大量的柞树,当地人就此而大养柞蚕作茧,提丝作绸,进贡朝廷。

《尚书·禹贡》载:“菜夷作牧。 厥篚檿丝。”

即夏代初期,居住在今山东半岛的菜夷,就向夏王室进贡大批成框的“檿丝”,故在夏王室所需的“贡品”中明确提出。

《古今注》载:“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东莱郡东牟山,有野蚕成茧,收得万余石,民以为蚕絮。”

西汉时期,柞丝绸原料主要来源于山东半岛北部,即今山东的蓬莱、烟台福山、牟平一带。

由于山东半岛的北部盛产柞蚕茧,又因“茧”可通“腄”。故称其地为“腄”。即:“腄县”之地,因盛产“柞蚕茧”,而命名为“腄”。

先秦时期烟台历史沿革完

Hash:1c244162267f3c3c2a9930e2b464e13493a74b23

声明:此文由 老主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