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了!这个入眼皆古迹的村落,有着怎样的故事?

金华市区东南十五公里处有一条溪,名为松溪,松溪东南座落着一个有七百余年历史的古村--诗后山村,这是当地有名的朱熹后裔聚居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朱熹后裔为婺学及金东文化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遗存。

漫步于 诗后山村的巷道间,两边马头墙错落有致 ,无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诗后山村的历史,说不完道不尽,需要慢慢去聆听、慢慢去感受。朱熹后裔曾迁居与此,朱元璋攻打金华梅花门时也曾驻军屯兵与此;后燕王朱棣篡位,相传建文帝以及太子朱文奎逃难也曾躲于此地,诸如种种赋予了诗后山村传奇的色彩。如今沿着古村慢慢行走,入眼之处都是古迹,联想到诗后山村的历史故事,更觉眼前的风景变得深沉。

诗后山古村最大的特色,在建造之初设计时,按照“太极图说”以及“金木水火土”的风水学来选址。村南横山与村北的齐蟠山相对,村西南凤凰山文峰,村东北积道山为笔架,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完好,自成一统。村内鹅卵石路与青石板路交错,配上“五花马头墙”,更是古意悠扬。

诗后山村朱氏宗祠

已逾五百多年朱氏古宗祠伫立在村中心,显得古朴而庄严,宁静又肃穆,它曾是家族议事重地。宗祠前有一月池,先祖认为月满则亏,故为池塘为半月形状,此外,月池里活水长流,也有改善居住环境及防火应急的实际效用。据《松溪朱氏宗谱》载,始祖千七公因元末躲避兵燹,途经松溪,见松溪秀山丽水,民风淳朴,遂定居于此,后葬于村西南凤凰山上,其幼子荣六公朱廷芳为守墓尽孝,遂留在诗后山村而定居,繁衍后代,经过七百多年繁衍生息,由此发祥外迁的朱氏聚居地现已多达三十多个村庄。每年,回村祭祖的朱氏族人络绎不绝。

祠堂曾悬挂有“紫阳后裔”“道学名门”等众多殊荣匾额,楹联也有“学说有渊源,分应考亭称学派;文名高泰斗,理宜炎宋谥文”、“支承徽国,为孝为忠,恪遵文祖训;派衍厚山,唯耕唯读,仰副野翁心”等等。但由于历史原因,它们都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如今每年二月十五的时候,村民都会在祠堂悬挂祖像,摆放祭品,祭奠祖先。

远处的凤凰山

村西南方的凤凰山,郁郁葱葱,富有生机。因为始祖千七公葬与此,故岭下当地松溪朱氏对凤凰山有着寻根谒祖的感情。“金华三先生”之一的黄溍曾特意为凤凰山题诗一首,诗中描述“兹山钟毓擅灵秀,沙明水净云生岫”“为忆前贤玉树埋,至今松柏环山茂”“灵巘崔巍作凤飞,翔霞映日灿云翚”,如今有些景还在,有些景只能从诗中慢慢去体会了。

村北齐蟠山为村的水口山所在,千七公幼子奉政大夫朱廷芳葬于此。明初文臣之首的潜溪宋濂也曾特意来访诗后山为齐蟠山题诗一首,“突起秋螺成绝巘,秀含春黛峙平原”“积道遥分晴日丽,崇溪时听夜涛喧”,松溪朱氏作为朱熹后裔迁居与此,一直都与金华朱学嫡脉的北山学派保持着密切关系,翻阅宗谱,可知黄溍、吴莱,吴沉等等名人都曾或做序,或题诗,或题赞,时间跨度元明清三朝,足以说明松溪朱氏曾作为朱熹后裔在金华当地的声望与地位。兵部尚书兼左佥都御史王守仁,作为一代心学集大成者,为松溪朱氏写谱序时,在序中也表达了与松溪朱氏的世交之情,这不仅是朱氏家族史上的辉煌,也是金华地区理学文化与心学的一次直接对话。

诗后山大厅遗迹

听村中的老人说,大厅建造于明永乐年间,曾占地两千多平方米,为村中最辉宏的建筑。整个建筑分为三进两厢,均为楠木建造,处处雕梁画栋,传说当年太公曾负责采伐皇材运往京城,其中一些细小的楠木便运往村中用于建造大厅,但其真假已无从考证。世事变迁,当年的大厅只剩下部分遗迹,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康熙甲寅耿精忠叛变,伪总兵冯公辅率贼五万余盘踞积道山”,“咸丰八年粤匪伪翼王石达开扰乱”,“咸丰十一年伪侍李世贤率兵盘踞此地“,松溪宗庙民居几经动荡,被放火延烧,闻者心惨,见者泪洒,大厅也就在这历代兵燹中被焚毁。

“皇孙御极岂无名,内外安然享太平;不是燕王谋篡位,缘何匿迹又销声”,相传建文帝当年携太子朱文奎避难,途径金华松溪,当时为朱熹后裔所庇护,朱氏后裔怜悯其遭遇,在村西北角乾位,即今东干渠与河岭线交叉处,曾建了一座太子殿;又于村南一里的坡阳古街,为纪念建文帝而建了大王殿;大王殿南一里处,又建有太祖殿,供奉朱元璋。因此,诗后山村也是金华“双朱”文化的融合之地,在金华地区具有特殊的文化地位。

思及历史种种,离开喧闹的城市生活,行走在村里,浮躁的心在古村的青砖黛瓦间逐渐平静,世俗喧嚣悄然而去,只觉悠悠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朱永健

编辑:候晓慧 责编:吴奕静

Hash:771aeb9430fb536c085b7e0baca31bc309911a9f

声明:此文由 看见金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