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文化丨祁门西峰寺的传说
西峰山,在祁门县西一百二十里,唐代有僧人自五台山而来,里人郑司徒传为建寺于西峰上元山之椒,有炼药铜鼎、有呼龙铁笛、有飞锡亭、锡杖存。
相传唐昭宗光化二年,有一名叫清素的僧师,此人眉目清秀,发际覆额,豪爽洒脱,卓异不凡。他说自己从五台来,要求时县人郑传为其营造房宇,以便安禅诵经。郑传告诉他自紫溪入西峰有地数亩,无人迹,古木清秀,涧中有洞穴,神龙居之,其旁可以安禅。清素禅师说:“你们给我准备一双草鞋,今天晚上我要前往看看。”郑传安排他吃好饭,请到阁楼睡觉,并让人将门窗紧锁,严加防范,可是到了半夜三更却发现人不见了,直到天明又发现他安寝自若,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第二天,清素禅师对郑传说:“我已经将锡杖插在西峰了,坤山而壬首”,也就是坐北朝西南。由于到西峰要涉溪三十六道,过岭二十四座,郑传不信,派人前去查看,却见山道上有新行的痕迹,如禅师所说的一样。于是,郑传在西峰山为清素禅师建造了百余间房屋,让其安禅诵经。歙州刺史陶雅将此事上报吴王杨行密,得到杨氏赐额“上元宝林禅院”。杨氏封禅大德,聚僧数百人,四方香客络绎不绝,终年香烟缭绕,兴旺之时有七十二僧在外化缘求斋。清素僧住山十七年,于祐911年入寂。宋时赐号“神惠永济禅师”。据《祁阊志》载:其舍利骨“藏于铜函,护以木匣”存于塔下。师尝作歌偈,有“文殊遣我来”之语。宋赐号神惠永清禅院,宋神宗熙宁改寿圣宝林,宋孝宗隆兴中改广福。宋宁宗嘉定间,郡守李浃奏加普佑二字,今名西峰寺。
“郑三公”指的是筹建西峰寺庙的郑传、郑鲁、郑玫三兄弟。郑三公祠是郑氏后人所建西峰寺左边的一个专祠。专祠正堂是郑三公的牌位,他们依次被供在中堂位的厢壁里,每年清明众僧致送烛帛,以报三公捐山建寺之谊。
郑三公均有政绩,郑传捐俸为清素和尚在上元山修建西峰宝林禅院而成,至今已逾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徽州府志》记载身为二品大员的郑传,曾与岳丈王璧集众平乱,屡立战功,官拜金紫光禄大夫。郑鲁仕至朝议即宣州司马,检校工部郎中,知祁门县,二十年政声大著。二弟郑玫仕至左右先锋都指挥使,歙州中军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兼益王府长史,总握军权,上下辑睦。
清素“圆寂后,复大显圣,四方之祈嗣求雨与疾病者,其应如向。自是圣像日以庄严,梵刹日以壮丽,群尊为西峰大圣,而累朝又赠以禅师之号。吾三公亦以檀樾同祀。”因此,西峰山住持向年立有承约,每遇祭期,僧人备香烛纸锭送至墓前拜扫。
然而这些和尚六根未净,觊觎山场树木花利,郑氏族人说,他们忘却了“西峰为吾始祖捐业,明初签寺交烛帛答旧谊”的承诺,将文堂陈氏捐输山村树木砍伐后,不修缮专祠。康熙甲午年(1664)的清明时节,营前郑氏宗人前往西峰寺,“登山见佛寺如故,唯(三)公堂势頺。”而僧众借纳粮为由放弃了对三公堂的修缮管理。于是郑氏族人将和尚告上了官府,官司一直打到了朝廷。后来郑氏赢了官司后,郑氏发动众宗人协力重修了三公堂,设立郑司徒弟兄牌位还旧制,责令僧众遵守承诺。每年清明致送烛帛,以报三公捐山建寺之谊。关于这一次的诉讼过程,在康熙五十三年《郑氏宗谱》中就有记载。 (黄山在线 日新)
Hash:013fbb3d0837ea492d0b7c87b7acf4945354426f
声明:此文由 祁门人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