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山这条十里长街,居然还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往事

十里长街诉衷肠

百年沧桑话发展

萧山老街属坎山,

塘上起步带中板。

板桥头弯一弯,

下街还有大半爿。

这首民谣,唱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瓜沥镇坎山十里长街。形成于明末清初的坎山十里长街是萧山最古老的街巷。百年来,这一条长街历经沧桑,萧山花边、同泰当、东升丝厂曾远近闻名。

▲十里长街旧景

▲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宅

▲具有历史底蕴的旧屋

▲流传下来的老物件

漫步在坎山老街头,

一排排古旧的房屋入眼而来,

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坎山人的记忆;

老屋墙头的一条条裂缝,

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兴衰。

陈旧的木墙弥漫着古朴的气息,

却少了喧闹的车马和炫目的灯光,

这里与喧嚣浮躁的城市有着全然不同的体会。

翻开坎山建街的历史,不由得让人发出惊叹。在漫长的岁月进程中,它由最初的小市场逐步发展而来,及至于后来塘上街、上街、中街、下街四个部分缀连而成“十里长街”。又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褪去了身上的光彩。

老街形成:

闻名遐迩的十里长街

▲古海塘遗址

周祠

▲古旧的老房子

这一条萧山“南沙”最长的老街始于北宋熙宁年间,起于塘上一带,沿塘展开,呈东西向,俗称“横街”,约两华里。在明嘉靖年间,横街以丁村为埠,航运业及渔业发达。塘堤外是一望无际的北海(当时钱塘江称为北海),常有日本商船停靠,塘堤内有萧绍运河(开掘于晋代,为萧绍两县的水上要道)。清康熙59年(1720年),钱塘江主流改道由赭山以北入海,坎山北端大片泥沙於积形成陆地,称为“南沙”,并于嘉庆18年(1813年)由海宁划割萧山。

此后有乡民逐渐开始在这块处女地上垦种生活,而坎山街市也在不断发展的商品交换下由塘上逐渐向北伸长,呈南北走向,店铺毗邻,俗称“直街”,约十华里。

清末民初,坎山老街已初具规模,商业日盛,时称南沙第一大镇。

萧山花边

巧手勾勒的布上世界

茧市兴,

花边旺,

老街自古繁华,

而萧山花边又是坎山老街的支柱产业。

▲花边艺术

萧山花边,始称威尼斯花边,俗称万缕丝,是抽丝行业中的瑰宝。花边艺术,在上世纪成为这里的主要产业,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深受欢迎。而挑花边作为一门手艺,也曾是老街家庭主妇的主要手工业,她们三五成群,聊家常、绣花边、听越剧,成为每一个巷口的一道靓丽风景

▲妇女围坐做花边

随着时光流转,机器换人的时代来临,手工业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高效的机器绣花边,使得这门手艺也逐渐没落。如今,花边已经成为非遗项目,在老街的戴水珍花边艺术传承点,还可以看到一些制作精良的手工艺作品,那些叫人叹为观止的花边艺术,俨然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

祭星乞巧:

热闹非凡的七夕佳节

历史上的坎山不曾安静

热闹是她的主题曲

尤其是七夕临近的时候

......

▲祭星乞巧传承点

▲每年举办“祭星乞巧”民俗文化活动

七夕乞巧的习俗产生于汉代,而祭星乞巧是七夕传统习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流传于以萧山坎山为代表的吴越大地。据宋朝《嘉泰·会稽志》记载:“七夕立长竿于中庭,上设莲花,谓之巧竿。以酒果饼饵祭牛、女,盖乞巧也。”

坎山老街“七夕祭星乞巧”以“祭星、乞巧、赛巧”等民俗活动为核心,与地区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带有浓郁的坎山特色。老百姓用传统方法和淳朴感情祈求地藏王菩萨上天奏告,求玉皇大帝开恩,让牛郎织女不再分离、永远团圆。因此七夕佳节时,坎山挑花之女在夜色下乞巧、赛巧;各界各户在供桌上放满各种时令水果,点燃香烛遥祭织女,孩子们或躲在瓜棚下或伏地聆听天机美好的爱情故事。

老街名人

代代相传的佳话

历史的痕迹

坎山老街不仅是商旅重镇,更是人文的长廊。秀丽的坎山,奇特而壮观的钱江潮,神秘的地藏寺,这一切,让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他们到此一游,总有一番心灵倾诉而吟咏感怀,李白刘禹锡、徐渭、萨都刺、单隆周等历史文人,均在坎山留下足迹和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留给坎山后代人宝贵的文化财富。

坎山老街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清有诗画家李因、医士施若霖、知府汪又青等等。从老街走出去的还有上个世纪30年代红透沪上的越剧十姐妹之一张桂凤、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濮洛伯先生。还有中科院院士、数学家励建书,也是坎山老街的骄傲。

过去已去:令人无比留恋

▲老屋的门前

时代的变迁让人眼花缭乱,如今的老街,依旧保存着一些古旧的元素和符号,但同时也夹杂着明显的现代标记。虽然已不复当年的辉煌气势,但仍旧别有韵味。古色古香的房屋,窄窄的巷子,凹凸起伏的路面……只是,现如今,老街正面临一个转型发展、去向何方的时代课题。老街的建筑大多拥有百年的历史,历经风霜的敲打和岁月的洗礼,个别已成危房。拥挤的房屋设计给现代基础设施的推进建设带来了重重困难。年轻一代的大量搬离使得这一条老街逐渐失去了生机活力,成了真正的“老街”。

▲坎山食品厂门市部旧址

曾经的挑花边、打铁店、弹花店、蜡烛店、竹木器店……这些 “老生意”在坎山街上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减少,而更让人担忧的是,相应的传统习俗也逐渐式微,慢慢成了流传于上一辈人口中的回忆,对于大多数的年轻人来说,它们与自己毫不相关,甚至遥远的只是一个故事或者一段传奇。

未来已来:让人心生向往

越是传统的,

就越是现代的;

越是地方的,

就越是世界的。

走在坎山的老街,听到最多的还是普通居民和政府改造发展老街的美好愿景。

▲周耀法老人为大家讲述老街历史

“孩子们都去了城里发展,我们老俩口执意留在这里。前几年政府开始试点改造老街,我们就是那个时候把老房子翻新过的,你们看,这里居住环境还是不错的,就是路要再修一下。”87岁的周耀法老人回忆起老街的变化来眼里饱含深情,这里记录着他成长的点点滴滴。

▲修葺一新的样板房

但老街的改造,

牵涉到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太多...

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实现历史传承与现实发展的有机更新

依旧任重道远

相信在一代人的努力之下

坎山老街虽老犹新

定能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属于自己的光彩!

来源:萧山网

综合浙大暑期社会实践团

Hash:e0b2712091c9b34531a1bca0de8b50f2b1959a6d

声明:此文由 掌上瓜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