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开平碉楼里的乡愁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 界 遗 产 名录》。(资料图片)
◀1911年,海外华侨得知国内革命胜利的消息后,寄往家乡的侨批。
图据央视
□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
广东开平,以碉楼而闻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现存有 1800多座大大小小的碉楼。它们矗立在田间地头,成为开平乡间最独特的风景,也承载着一代代人心中的乡愁。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凭借极具代表性的外观,开平碉楼也是影视题材里的热门取景地。《让子弹飞》里的“鹅城”,《一代宗师》里的“金楼”,《东山飘雨西关晴》里的“广州城”,都有它的身影。
2001年6月,开平碉楼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广东省实现了世界遗产零的突破,也标志着中国有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全世界拥有了一份中西合璧的文化遗产。
“华侨华人不仅是国际移民,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开平碉楼与村落’体现了华侨文化的特点,也是国际移民文化的一个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说。
修楼
鼎盛时有3000多座具有御敌、防洪等作用
在广东省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明朝时,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三不管地带。当时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同时,由于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因此一些村落出现了防匪、防洪的多层塔楼式建筑——碉楼。
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华侨在海外赚钱后,选择回到家乡,开始大量兴建碉楼。彼时,一座座碉楼在开平村庄拔地而起,成为当时独特的风景,还有了“无村不碉楼”之说。
碉楼和普通民居不太一样。普通民居一般都是平房,以砖木结构为主。而碉楼楼层一般都有几层,结构、装饰等设计相对较复杂,便于居高临下进行防御。
在众多碉楼之中,自力村碉楼是其中典型。各个碉楼均是铁门、铁窗,遍布射击孔,配备了枪械、铜锣、探照灯,储存了大量的粮食,一旦有贼匪入侵,村民便躲进楼内与之抗衡,令贼匪望楼兴叹,无功而返。
开平是著名的侨乡,众多旅居欧美的华侨回乡后,不仅带回了资金,也带回了浓郁的西式风情。碉楼在建筑风格上,也呈现出毫无规则的中西合璧风格。碉楼下面是坚实的碉堡,但到了上部,风格开始多样化起来。哥特式、罗马式……各种西式风格的建筑元素天马行空地融入其中。
三门里村落迎龙楼是开平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碉楼。迎龙楼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保存了开平碉楼最早的形态,反映出传统合院民居向小楼过渡的特征。根据《开平县志》记载,1884年和1908年开平两次发生大水灾,洪水淹过屋顶,但因有迎龙楼的庇护,村民登楼存活,平安无事。
据资料显示,开平碉楼最多时达到3000多座。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开平境内尚存碉楼1833座。
奋斗
碉楼里的记忆承载着数代人的乡愁
一座碉楼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段历史。碉楼的背后,有侨胞的艰苦奋斗史,也承载着浓郁的乡愁。
“截至2017年,开平拥有碉楼1833座,没有两座是完全一样的。”开平市博物馆馆长李少珍介绍,开平碉楼的设计大多数出自开平本土工匠,有一些图纸是华侨从国外带回来,还有一些是由专业建筑设计公司团队来设计的。
“当时,侨胞们在外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事业成功后便回到家乡用积蓄兴建碉楼。所以,开平的每座碉楼都是侨胞艰苦奋斗史的反映。”李少珍说,以瑞石楼为例,这座石楼是开平楼层最多、建筑艺术价值最高的碉楼。
瑞石楼的主人叫黄壁秀,他在香港经营药材铺和钱庄,事业成功。后来,想念家乡的黄壁秀决定投入三万多港元在家乡兴建碉楼,工程历时三年完成。如今,瑞石楼有“开平碉楼第一楼”的美誉。
2020年12月29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播出了系列纪录片《跨越山海的家书》之《漂洋过海》,揭开了碉楼里的家书记忆。
从2000年起,“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走进一座座久未打开的碉楼,人们竟然发现了一批又一批遗落的家书、汇款单据,数量十分可观。
它也叫银信,或者侨批,曾长久地存在于沿海侨乡社会。“所谓侨批,就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的侨汇凭证和家书的一个统称。”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刘进介绍。
关翌春是银信侨批收藏家。他说,这里面有海外华侨对家人、长辈的问候,有对家庭关系的维护、有对女儿出嫁的叮嘱,也会嘱咐钱物如何分配、叮咛孩子要好好读书等等,传递着亲情、爱情和乡情。
守护
海外华侨的“根”华侨后人积极参与保护
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自申遗成功以来,以碉楼为代表的侨乡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一直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
在开平,大部分碉楼业主散居海外,而且后人众多,产权复杂。为进行有效管理,当地政府首创“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模式,为申报点内的碉楼办理托管手续,同时制订《开平碉楼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先后投入上亿元经费,主动对碉楼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修复整治。
同时,当地结合传统测量技术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世界遗产点核心区碉楼进行数字化数据采集存档,实现碉楼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完成了碉楼的数据采集工作。
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也加入到保护碉楼中来。
在开平市自力村,逸农庐是标志性建筑物,由加拿大华侨方文田所建,现已成为方氏家族传奇的见证。展厅内展示着方氏家族家谱、图片与口述史。据悉,整场展览尽力保留逸农庐“家的感觉”,为华侨留住“文化之根”。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表示,在侨乡江门开平,祖屋(碉楼)是海外华侨的“根”,保护修缮碉楼有利于凝聚侨心民心,加强与华侨联系家乡情谊。碉楼申遗成功,带动江门开平旅游业快速发展,对于解决当地村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和促进当地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加拿大华裔方凯蒂从小听父辈们讲“关于家乡的样子”。当她第一次坐在塘口镇仓东村的祠堂里吃饭,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一刻,她终于明白,来中国为什么是“回家”了。
参考文献
《开平碉楼保护启示录:除了碉楼,还要保护村落的整体环境》南方日报2017年6月9日
《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小康网 2021年7月1日
《“碉楼旅游,不只是卖门票”》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月8日
Hash:c60ec5152641f4351c2de8fe2cbee82d783f7d21
声明:此文由 封面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