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建戏场 祭祖兼娱神
入四川 建宗祠
宗祠,为民间祭祀始祖和先祖的场所,又称祠堂、家庙。自明代以后,民间祠堂大兴,有同宗合族共祀的总祠,也有宗族内支系(房及支房)的支祠,乃至各个家庭的家祠(或称祖堂),专门奉祀各自的直系祖先。
明末清初的四川战乱,土著所存无几,宗族祠庙尽废。“应诏填蜀”“奉旨入川”的客籍移民,最初单家独户,甚至独自一人,前往“荆棘满途,人迹稀罕”的异乡,“昔之城郭宫室,今惟蓬蒿荆棘;昔之衣冠文物,今为虎狼狡兔。所称沃野千里者,满目荒烟蔓草而已” 。外省来川移民,在徙居地“插占为业”——即所谓“凡一插标,即为己业”,开荒垦殖、力耕置田。嗣后,或返乡迎养,或戚友投靠,以及“添丁加口”,宗族遂繁。开始筹建祠堂,购置祀产,藉以显本光宗。
按照四川宗族的内部结构,形成了“总、分、支、家”——宝塔式的祠堂结构:1.总祠,祠祀宗族始祖,移民通常祠祀始迁祖;2.分祠,祠祀房派祖先;3.支祠,祠祀支房祖先;4.家祠,祠祀家庭祖先,多只在堂屋设牌位祭祀。通常是一姓一祠,房有房祠,支有支祠,也有四川特有的“多姓祠堂”,即几姓合建一宗祠。祠堂常以姓氏命名,如自贡屈家山李氏宗祠,也有的是先祖的字号,如自贡板仓坝玉川公祠,还有以郡望命名,也有以吉祥之意命名者。
宗祠本是“妥先灵以宗孝”的地方,有拜祭祖先之祭堂(正殿),规模宏大者,设有寝殿和厢房,采用四合院的形制,即俗称的“一颗印”,有一进者(祠门、正殿和厢房),二进者(祠门、正殿、寝殿和厢房),其大体结构是:
“上为一通三的正殿,两侧置有耳房,呈三级下降是左右对称的二至四间厢房,前面置八字形祠门,中间为天井大坝,远观其貌,如四四方方的大印,所以,人们称它为‘一颗印’。祠内,正殿中央设有大神龛,龛上竖着高大的祖碑和志碑,碑上铭刻着列祖列宗神位和宗派、宗序、宗规、宗训以及匾联、诗赋,雕绘着各类图形,祖碑前面置有焚香化纸的香炉和字库,个别宗祠祖碑前沿还塑有本宗始祖遗像。殿前置木质雕花扇门。祠门上刻着醒目的匾联,有的祠门上端还建有八卦结顶的戏楼。”(张霏昌《概说旺苍宗祠》)
祠堂,是崇宗祀祖的祀庙,是礼法威权的神堂。凡是藏谱修谱、助学育才、聚会联谊,均于祠堂举行,如“民国”十八年《什邡县志》所记,“四时有会、有祭,春则清明,夏则夏至,秋则中元,冬则冬至。至日,合族人毕集,礼行三献。祭毕而已,亦有演剧以娱神者”。其他地方莫不如此,特别是在每年清明会,祠祭、墓祭(俗称“堆坟”“挂山”),行三牲酒醴、鼓乐礼赞、分享酒菜,俗称“吃清明会”,也会举办演剧活动。
四川宗祠中,有建戏楼者,也有不建戏楼者。宗祠是否修建戏楼、采用的戏场的样式,直接反映各个宗族的礼法观念、禁忌意识以及风土民情:1.迫于礼法意识及社会观瞻的压力,以及对于戏曲的“族规”“族禁”,不少宗祠并未有戏楼建筑;2.由于资财有限,很多祠堂无力建造戏楼,而是“借场演戏”,如三合院的“敞口厅”中,四合院内的庭院,或者是祠前的“禾坪”;3.城市场镇的宗祠,鉴于“九宫十八庙”已有众多的戏楼,少有自建戏楼者;4.偏远地区的大姓宗祠,修造戏楼者相对较多,娱己娱人,成为公共演剧的场所。
清代初期,望族开始创建祠堂,戏楼多是以后添建、增建而成。重庆永川松溉镇有罗家祠堂,罗氏于元末明初入川,“吾族原隶江西,而蕃衍于蜀东南也”,清乾隆年间建造宗祠,堂号“世德堂”,嘉庆十五年(1810年)添修戏楼,祠堂“廊分左右,位列东西,飞阁流丹,重楼结绮” 。
下面是列入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宗祠戏场:
戴氏祠,1830年,大英天保镇。现存牌楼、戏楼、正殿、寝殿、厢房。
廷重祠,1892年,江津塘河镇。现存正殿、中殿、戏楼。
姚氏宗祠,1899年,宣汉毛坝镇。现存牌坊、戏楼、正殿、厢房。
杜家祠堂,1900年,旺苍化龙乡。现存戏楼、正殿、厢房。
陈家祠堂,1901年,自贡贡井街。现存门屋、戏楼、正殿、厢房。
宋氏祠堂,1904年,乐山罗汉镇。现存戏楼、正堂、厢房。
四川及重庆遗存至今的宗祠戏楼,尚有200余座。上述为列入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宗祠,大英天保戴氏祠的砖雕、石雕、木雕牌楼,宣汉毛坝姚氏宗祠石刻门帘,堪称无价之宝。江津廷重祠有两处不同的风火山墙:一处是后厅的观音兜,另一处是前厅的马头墙。观音兜是湖广民居的特点,马头墙则多见于江西,其先祖原居江西,后迁湖北,继迁四川,故以两种风火山墙缅怀先祖。
府邸花园戏院子
清代戏曲观演进入了私家宅院,并有构筑戏场者。府邸及庄园的戏场,均为“内戏台”,或设在花厅之内,或处于正厅之后,或在花园之内,采用地台者居多,在厅堂、天井设座观看。有的府邸还有专门的“戏院子”。
清代四川的府邸花园,少有图文外传者,且因消亡殆尽难以考察。建筑学家刘致平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考察四川府宅,留下珍贵的图文记忆。
成都双栅子“朱财神”府邸的戏院子(现已不存)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府邸从龙门而入,过照壁,依次有正厅、正房、抱厅、耳房、后房、祖堂,宅右为花园,宅左为戏院子。戏院子,正面是戏亭,名退一步亭,建于清光绪年间,用作演戏之所,天井及周围走廊,作为观戏之地,“亭前天井很方正,周围有廊舍,足可做为宴会和观剧的地方”。
宜宾李庄栗峰山庄的戏院子(院落尚存) 栗峰山庄建于清道光年间。外砌石墙,形似城堡,梁思成称其为“川南民居的精品经典之作”。山门为砖砌牌坊,内有正堂、东西两院,西院有正厅三间,左右有廊,有戏台一座,为戏院子。刘致平先生描绘:“台的围板栏杆等雕刻得非常精细,院四周后金墙用大砖砌斗子封火墙,墙头的装饰彩画很多,看过去很雄壮。”抗战时期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迁住之地,1946年撰《留别李庄栗峰碑铭》记云,“李庄栗峰张氏者,南溪望族。其八世祖焕玉先生,以前清乾隆间自乡之宋嘴,移居于此,起家耕读,致资称钜富,哲嗣能继,堂构辉光”,碑文现已重立于李庄栗峰山庄。
刘致平先生在成都所考察的府邸,以花厅、正厅的地台居多。
成都南府街周道台府(现已不存) 建于清代中叶,规模完备,工料精良。有龙门、正厅、内宅及花园。正厅有穿房地台,后带卷棚,“作为宴会时候演戏的地台”。
成都棉花街卓宰相府(现已不存) 建于乾隆六年(1741年),正厅之后,建有地台,“正厅很高大,后面接出一个卷棚,深三步约十一尺多,作为演戏的地台。厅后的天井很方正”。
成都文庙街杨侯爷府(现已不存) 即杨遇春宫保府,为杨氏三宅之一(文庙前街、三圣街、前卫街各有一处),也是规模最大一处。同样在正厅,有带卷棚式的双步廊,是用作演戏用的地台。
四川现存的私家府邸为数甚少,有戏楼或尚存戏楼者,更为罕见。
宜宾江安县夕佳山黄氏庄园 由湖北江夏移民黄氏营建,始建于明末,经多次营建、重修,于清咸丰年间乃臻完整。有戏台和观戏厅。观戏厅是客厅与戏台相连之建筑,形成一个“工”字形。
“戏楼明间为演出场地,两侧分别为更衣室和鼓乐室。明间一间装饰较华丽,前台施落地罩、栏杆、望柱,前檐廊柱外施雀替、撑拱、垂莲柱等装饰,廊部顶部为鹤胫轩和鹤胫一炷香轩顶。后檐金柱处用木隔断分成前后台,隔断两侧分别加设门,便于演员演出上下。戏楼木构件雕刻以镂空或镂空加深浮雕交替使用,落地罩、栏板饰以大量戏剧人物故事和花鸟虫鱼及博古图案,风格质朴,立体感强,刀法爽利,实为民间木雕之珍品。”《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方案集》
成都西郊的陈家桅杆 由清咸丰年间告职回乡的翰林陈宗典营建,为住宅、宗祠、园林综合性的建筑群体,正宅西侧为小花厅,东侧为大花厅。大花厅中原有戏台,四周有“走马转角楼”。花厅地台,今已不存。
自流井板仓坝玉川公祠 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堂号“承德堂”,为王姓盐商的府邸暨宗祠,建筑豪侈,用白银七万两。宅内左侧有一大花厅,也是演戏用的地台。
Hash:49a40476ff1d0bcaba91a1d0cd9ab82e75543d8e
声明:此文由 锦观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