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剧历史文化展”在江门开幕

今天下午3时,“粵剧历史文化展”在江门江海区博物馆开幕。“粵剧历史文化展”共展出了江门市蓬江区国禧艺术馆馆藏的共180多件有关中国戏曲、粵剧等文物及实物资料,展览至2月21日结束。

据了解,“粵剧历史文化展”由江门市江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江海区博物馆主办,江门市蓬江区国禧艺术馆、江门市收藏研究会承办,“粵剧历史文化展”共分为四个展区,每个展区分别以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详细介绍了中国戏曲历史、广东粤剧历史、江门五邑地区粵剧历史现状等。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展览展出的种类繁多,既有反映粵剧发展的木雕陶瓷石雕书画、古籍等,还有晚清、民国时期的粵剧剧本、木鱼书以及民国期间到解放初期的戏桥,乐器戏服等文物及展品。

江门市收藏研究会会长李岩科介绍,五邑地区的戏剧文化可追溯到明代,现存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新会城区东关路石戏台。每年的关帝诞都在石戏台举办盛会,往往一连几天请戏班来演戏,根据《新会县志》记载,当时演出的是戏曲艺术“杂剧”;清代咸丰年间,祖籍鹤山桃源镇的李文茂从一名戏曲艺人,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清代同治、光绪时期,开平水口镇人、首任粵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出过《苏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陈情》等名剧。来自江门外海镇的民主革命家陈少白,联合其他反清志士创办了新型粤剧戏班“志士班”。改才子佳人戏为革命粵剧,并亲自创作许多革命剧本,采用粵语演出,成为粵剧的改革家,被誉为现代粵剧之父。

据介绍,辛亥革命后,五邑地区的粵剧走向繁荣时期,在民国期间,五邑地区建有的戏院有江门大同戏院、会城普庆戏院、台山瑞芬镇大同戏院等数十家戏院。这些戏院,成为省港粤剧名家巡回演出场所。继邝新华之后,五邑地区著名粵剧名家有:著名粵剧男花旦扎脚仔,粵剧名宿陈非侬,粵剧著名演员关德兴,粵剧四大名旦谭兰卿、粵剧四大名丑廖侠怀、叶弗弱,恩平籍名伶芳艳芬独创“芳腔”;还有来自开平水口镇,出身粵剧世家的著名粵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独创“红腔”,唱红了半个世纪。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黄文生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黄文生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刘影

Hash:46dfd8c0a2cd608e945c32a97d62d7d897dbc2dd

声明:此文由 广州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