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神庙,可以出岭南人对生活的祈盼

 中国古代有四大海神,分别:南海神“祝融”,东海神“勾芒”,北海神“玄冥”,西海神“蓐收”(rù shōu)。而南海神贵为“四大海神”之首,管治浩瀚的南海。海神必须有自己的居所,于是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出于巩固封建皇权的需要,隋文帝下诏于近海立祠祭四海。自此,南海神庙得以兴建。

  南海神庙建筑的周代遗风

  南海神庙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一是靠近南海出海口,附近有港口,方便海船出入祭祀;二是附近有一定的人口,方便人们顶礼膜拜和供奉管理。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的扶胥镇(今庙头村)被称为“去海不过百步,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

  庙头村离广州城区近40公里(旧指80里),在珠江北岸,面朝扶胥江,东连狮子洋,下接虎门,背靠广州,是古代出入广州的海路交通重地,经此放洋出海,可以抵达南海各国。因此,这里是建海神庙的理想之地。

  根据隋文帝的册封令,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就在此兴建了南海神庙,使南海神祝融有了自己的居所。

  南海神庙的外观设计具有周代建筑遗风。据专家考证,南海神庙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以后重建,前堂后寝,有两垫、仪门、复廊及东西廊庑(注:廊庑(láng wǔ),指堂下四周的廊屋。),尚可考见唐代坛庙的布局遗制;而头门依周门堂制,复廊为春秋王制产物,为国内现存孤例。这些建筑风格神韵既可媲美北京天坛、地坛,又彰显了岭南坛庙建筑特色。

▲ 明代郭棐编撰的《领海名胜记》记载的南海神庙布局。

  处处体现着岭南人的祈盼

沿着坛庙中轴线前行,这里的建筑处处体现着广府人祈盼国泰民安、出海平安的理念。

  海不扬波”石牌坊

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上至皇族、下到百姓,无数人怀揣着乞降甘霖的愿望,不远万里来到南海神庙虔诚朝拜。不少人坚信南海神能够真正给人们带来幸福,也许它就是镌刻在南海神庙前石牌坊的“海不扬波”四个大字——寓意风平浪静,太平无事。

  头门

头门,是庭院安全防护之门,庭院东、西侧各有一对青石华表,一对石狮子,这显示出古庙的威严与不凡气度。大门两边分别画有古代门神秦琼与尉迟恭的彩绘像。这两位神日夜守护着神庙,其忠心耿耿可谓是千百年来如一日。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据专家考证,南海神庙的华表(顶端有双狮),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寓意南海神勤政为民,体察民情,矢志不渝地为百姓消解灾厄;南海神庙的石狮为明代红砂石雕,显露南狮喜气但不失威武的风格,体现了广府人祈求太平祥和的美好愿望。

仪门

仪门,是礼仪之门,分为中间大门和侧门。中门只供高官贵族进出,其他官阶低或普通人只能走侧门。仪门上方是一刻有“圣德咸沾”的横匾,对联是“镇海神休永,司南庙貌崇”,体现了广府人对“南海神”高尚美德的崇敬。

礼亭

礼亭,是官员拜祭南海神的地方。这是一座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建筑。南海神庙是中国历代帝王祭海场所,唐代以来朝廷官方每年祭祀五岳、四海,祈求国家平安,风调雨顺。封建王朝的更迭,新君王登基,依例也要祭南海神。神庙中心左侧是清康熙皇帝御碑亭,亭内是康熙题写的“万里波澄”碑,是康熙王朝当年“开海”政策以及祈求海上贸易平安的有力见证。

大殿

大殿内供奉南海神祝融及六侯(助利侯达奚司空、助惠侯杜公司空、济应侯巡海曹将军、顺应侯巡海提点使、辅灵侯王子一郎、赞宁侯王子二郎。)。大殿正中安放了连座高3.8米的南海神——祝融的塑像。大殿左右有六侯塑像,据说这六个神都是为南海神治理海上风云而各自立下大功。于绍兴十五年(1145年)宋高宗颁令册封达奚司空等为“六侯”。南海神及六侯崇拜体现了广府人对消除灾厄、祈盼平安与幸福的向往。

昭灵宫

昭灵宫,也叫后殿,是南海神夫人的寝宫。南海神夫人在宋朝时期被封为“明顺夫人”。据民间传说,她原来是顺德的一个养蚕女子,有一年大旱,她来南海神庙祈雨,许愿为南海神侍妾,海神感动,纳其为妻,后化为神,享用人间香火。她除了具有与南海神一样的法力外,还有“送嗣”的职能,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南海神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在航海业极昌盛的广州,保佑“海不扬波,广利民生”。当然人们的愿望又是多样的,从祈求风调雨顺、击退敌寇、民族统一,到各种各样的衍生功能,如祈求子嗣、保护妇幼平安等无所不包,由此可见南海神庙在古代海神庙中独树一帜的地位。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Hash:eef5e74af3677d0666eb6179a876e2c7f4ca072a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