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城记 | 东漖这所学校的前身竟是大集市,见证了广佛桑蚕业兴衰

上一期“荔湾城记”

小荔带大家回顾了培英中学的发展史

(点击回顾 《山水盈盈处,立吾培英》 )

本期,我们从鹤洞来到东漖

翻开一段跟桑蚕业有关的城市记忆

这几年,随着城市更新节奏加快,东漖不少区域改头换面,挺起一栋栋高楼大厦。看着这幅现代都市图景,人们或许难以想象,过去芳村一带曾有桑基鱼塘延绵千亩,而东漖这里因水运便利,曾兴起一个买卖桑叶的大集市,助力当地桑蚕业发展壮大。

时光飞逝,昔日的桑基鱼塘早已被高楼大厦压在地下,桑市也在人们的记忆中越走越远。如今,知道这段往事的人已寥寥无几。

如今的东漖楼宇林立

为了还原东漖桑市的故事,小荔近日来到东漖拜访当地老村民,跟随他们的脚步寻访旧迹,感受那个时代的产业脉动。

东漖桑市位于哪里?

年逾七旬的郭永卓是个“东漖通”,对当地历史了如指掌。在他的脑海深处,就藏着一段跟桑市有关的记忆。

“我父亲曾经在桑市买过四幅油画,十分漂亮,挂在我们家里。”当时的桑市除了买卖桑叶等物品,还经常有人聚众游戏,场面颇为热闹。时至今日,那组油画早已不见踪影,但桑市的繁华景象却深深烙印在了郭永卓的脑海里。

荔湾发布团队跟随老村民郭永卓的脚步挖掘桑市的故事。

那么,这个特别的桑市究竟在哪里呢?小荔几经查找,从郭氏宗祠保存的一幅《东漖旧貌示意图》里挖到了答案。

郭氏宗祠保存的《东漖旧貌示意图》。

从这幅图来看,密密麻麻的河网串联起了东漖十三坊,其中仁秀坊与一个三岔水道相邻,河边空地有座将军庙,就是曾经的桑市所在地。

如今,桑市具体建立时间已无从考究,但它的旧貌却能透过历史资料窥见。根据《芳村文史》的记载,东漖桑市辐射周边地区,全盛时期每天成交的桑叶有一百多担,买卖桑叶的小艇密密麻麻地停在河面上,细数下来竟有一百多只。如今,郭氏宗祠内还留有一幅描绘昔日东漖美景的图画,清晰记录了当时桑市的繁荣景象。

郭氏大宗祠内有一幅图画描绘了桑市的繁华景象。

东漖为何会兴起一个桑市?

然而,东漖历来以种植水稻花果为主,为何这里会兴起一个桑市?这还得从上百年前的一场产业变动说起。

清末民初,广东丝绸业空前发达,生丝外贸异常繁荣,驱动珠三角桑蚕业迅速发展壮大。到了20世纪初,桑蚕业以顺德为中心向周边扩散,位于芳村的大墩、南村、坑口、增滘、步滘和茶滘等村落受其辐射带动,纷纷大面积栽种桑树。在鼎盛时期,这一带的桑田面积达到上千亩,场面颇为壮观。

桑叶种成后,贸易需求随之产生。由于东漖地区河网密布、联通广佛,桑农看中此处出行和运输之便利,便自发到东漖观澜坊的“系舟亭”旁集聚交易,桑市也就逐渐成型。

东漖河网密布,地理位置优越。

后来随着桑蚕业发展,桑叶产量增长迅猛,“系舟亭”旁的桑市日趋饱和。于是郭永卓的祖辈、东漖乡绅郭泽乾提议将桑市迁到郭氏大宗祠后面的空地上(即将军庙),并将附近的近十亩鱼塘填平,盖了一些圩廊,让桑农免受日晒雨淋之苦。

郭氏大宗祠。

小荔通过翻阅历史资料发现,当时的东漖桑市已经颇为成熟,除了场地扩容外,还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桑叶交易方式也更加规范,要么由买卖双方自由交易,郭氏一族收取若干管理费;要么由设在桑市的“栏口”收购后再由买家到“栏口”购买。由于交易规则明朗,桑市受到很多买家卖家的热捧。

在桑市日益繁荣的同时,芳村桑蚕业也逐渐从上游向下游延伸,一些养蚕大户来到东漖及周边地区定居,租塘基养桑种蚕,并雇佣熟手女工缫丝。当时东漖三松坊的“鸡咀巷尾”(车公庙附近)还设有专门收购“蚕茧”的行栈。

对于这段盛景,80多岁的东漖居民五叔依稀还有印象。在他记忆中,当时东漖有大户养蚕发家致富,还是孩童的他们,闲暇时会捉几只蚕蛹烤着吃。

昔日桑市如今是什么面貌?

可惜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时局动荡,粤丝外贸受到冲击,芳村桑蚕业也因此走向衰落。为了生活,芳村桑农纷纷改种其他农作物,交易需求不再,东漖桑市便渐渐“名存实亡”,沦为一个普通的墟市。

时光流转,曾经的桑市如今是何面貌?近日,小荔跟随郭永卓的脚步寻访旧址。穿过郭氏大宗祠的小木门,沿餐厅走一百来米,一片校园活动场所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桑市所在地如今的样子。

这片空地就是桑市旧址。

原来,在新中国成立后,桑市曾被改造成鹤洞人民公社办公场地。后来办公地点迁走,东漖人为了发展教育,便在桑市原址上盖起了学校,几经变迁后成为了东漖中学。

年轻的学子们在操场上嬉戏。

如今走在校园里,依稀还能辨别出三岔水道“聚宝潭”的面貌,但那座将军庙却已踪影全无,只剩一根粗壮的枯木矗立原地。桑市也早已被学校操场取代,唯有依水生长的一小丛桑树,仍在幽幽提示着这段往事。

曾经的将军庙已不见踪影,只剩下一根枯木矗立原地。

“聚宝潭”边仍有一小丛桑树茂盛生长。

当时阳光正好,年轻的学子们在校园里尽情嬉戏。他们也许不知道,脚下这片土地曾有一个自发形成的桑市,见证了芳村桑蚕业的兴衰,见证了一段岁月的变迁。

学生们在桑市旧址上运动。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历经时光的淬炼,东漖人在桑市中展示的与时俱进、宽厚包容的精神并未磨灭,反而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更加闪耀。一如桑市时期种下的那棵莲雾树,在经过百年风吹雨打后,反而更加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文字 荔湾区融媒体中心 丘媚(部分资料来自《芳村文史》)】

【视频 荔湾区融媒体中心 林海咏】

【图片 荔湾区融媒体中心 丘媚、林海咏】

【编辑 邓菲菲】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Hash:2aa26fbfe41fb064eff4a5cc1e3cb0f31c2e3ce0

声明:此文由 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