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江门实践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江门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浴血奋战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在江门的百年奋斗史
过去的100年,是江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周文雍、陈铁军、龚昌荣、林基路、李少石、吴有恒、谢创等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和先辈所展现的坚定理想信念、无畏革命精神、坚韧改革意志在江门人民的血脉基因中永续相传。
穿越战火硝烟 迎来江门解放
江门人民在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接触并逐渐信奉马列主义革命理论。众多本地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组织新会协作主义同志研究会等进步团体,以《觉悟周报》《四邑平报》为喉舌,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工农运动点燃革命之火。20世纪20年代,四邑茶居饼行工会和鹤山县平冈乡农民协会的成立,拉开了江门工农运动的序幕。广大工农群众在江门地方党团组织的领导下,组建各级工会、农会,组织广大工农群众掀起反对苛捐杂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强权统治的革命斗争,并以实际行动支援上海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推动江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据统计,至1926年江门工农运动达到最高潮时,新会、台山、开平三县均成立了县级总工会,工人运动最活跃的新会县拥有40多个工会。五邑各县拥有各级农会近200个,会员人数3万多人,成立四邑农民运动办事处统一领导新会、台山、开平、恩平的农民运动(此时,鹤山农民运动归属西江办事处领导)。
武装暴动打响革命枪声。1927年4月16日,继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在江会地区进行“清党”,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反抗国民党的血腥镇压和白色恐怖,中共五邑地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有关“举行秋季暴动作为党组织的最主要任务”的指示,先后策划发动恩平县农民武装起义、江会暴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枪声。1927年12月13日成立的鹤山县苏维埃政府成为广东探索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有益尝试。
中流砥柱凝聚抗战伟力。全面抗战爆发后,江门地方党组织在全面恢复的过程中,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妇女抗敌同志会、新会流动剧团、怒吼剧社、开平县教师抗敌同志会等抗日救亡团体,发动人民群众投身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革命斗争。1939年4月,江会地区沦陷后,江门地方党组织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紧紧依靠粤中(五邑)人民群众,团结地方实力派、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共同抗战。抗战中后期,江门地方党组织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共广东省临委的指示,组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开辟皂幕山、云雾山、大隆洞等抗日根据地,奋战于抗战第一线并取得最后胜利,成为粤中(五邑)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
劈波斩浪迎来粤中(五邑)解放。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江门地方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按照党中央的指示,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仅保留少数武装力量在粤中各县分散活动隐蔽斗争。全面内战爆发后,粤中(五邑)各县的隐蔽武装力量由隐蔽斗争转向武装自卫斗争,到1947年春开始恢复公开武装斗争。江门地方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在粉碎国民党轮番“围剿”“清剿”“扫荡”的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大军于1949年10月解放粤中全境,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跨越激流险滩 探索建设道路
江门解放后,1951年1月,撤镇设市,江门地方党组织及领导下的政权机构迅速整肃社会秩序,整顿金融制度,快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有效巩固,快步跨入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天换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快速建立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中共江门市委认真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1953年起,开始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江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建立江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江门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变革,为江门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创造了政治前提,奠定了制度基础。
干劲冲天建设轻工业生产城市。1949年,江门市工业总产值仅1234万元,只有“两条半烟囱”和一些手工业作坊。1956年,中共江门市委提出逐步把江门建设成为社会主义轻工业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机床、重型机械、动力机械、农业机械、电机电器、通用修配和滚珠轴承等机械工业与轻工业齐头并进的工业生产格局。1978年,江门市工业生产总值5.6亿元,比1949年增长4561.75%,涌现了江门甘化厂、江会氮肥厂、红星机械厂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江门成为仅次于广州、佛山的新兴工业城市。
△工人在江门造纸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作业。
百业兴旺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中共江门市委在整顿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气的基础上,注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至1978年,江门修建完成蓬江大桥、锦江水电站、江新联围枢纽工程、东湖公园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港口路、长堤路、江北路等江门市区主干道,极大改变了江门市交通条件和城市面貌。江门少年体操队勇夺第三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冠军,中小学生在校人数从4995人增至3.85万人,卫生事业机构从2所增至95所,卫生技术人员从22人增至919人等,全市科教文卫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此外,中共江门市委贯彻执行党中央侨务政策,兴建和扩建国营农场安置归侨、侨眷,鼓励海外侨胞回国观光探亲、投资兴业。至1961年,江门市约有1.3万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回国观光,投资兴建华侨造纸厂、华侨罐头厂、华侨戏院、丹灶医院等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为江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挥了积极作用。
伫立时代潮头 泼墨改革宏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江门市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取得巨大成就。
△上世纪70年代末,新会农械厂出厂的农用手扶拖拉机。陈强 摄
打破经济发展桎梏,吹响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1978年11月,江门无线电三厂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方式从日本引进全套收录机生产设备,为全国电子行业开办“三来一补”企业拉开序幕。随着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推进,南方食品厂的“以税代利、自负盈亏”改革引领广东改革潮流。1982年,江门完成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1984年,江门被列入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在全国改革大潮中崭露头角。1985年,江门以30.8%的经济增长速度傲视群雄。1991年,台山和开平成功跻身“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江门在改革开放的早春开启了崭新的时代。
立足新起点再出发,推动改革开放迈向21世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打消了人们姓“资”还是姓“社”的顾虑,江门的改革开放在向21世纪迈进的过程中腾飞崛起。1992—2001年,鹤山美雅、江门甘化、新会美达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上市,经济体制改革迈进一大步。1994年,所辖县全部撤县设市,成为全国第三个全部撤县设市的地级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升级改造东湖公园、梁启超故居,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修建沿海高速、新台高速,大幅度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厚实发展底蕴。
△摩托之都——江门。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夺取新胜利。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共江门市委不断探索经济发展规律,在内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乡镇企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建成五金卫浴、传统家具、摩托车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对外与世界各国开展更加广泛的经济合作交流,2011年江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122.53亿美元,较2002年增长4.15倍。江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科学规划远景蓝图,生态环境和城乡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国家级荣誉让江门这座美丽的侨乡熠熠生辉。
△2007年5月,江珠高速正式通车。
伫立新时代的潮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共江门市委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揽工作全局,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率先完成农业“三权分置”改革,推进新会、台山、恩平等地农业现代产业园建设。坚持“工业立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定“1+1+5”工作清单,全力建设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推动商事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体制改革,保障民生发展,建设新时代江门。2018年,江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33万元,人均寿命为79.84岁。至2020年,江门市顺利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5097户16659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的精准脱贫任务。
党组织在江门的自身建设史
过去的100年中,江门地方党组织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带领江门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光辉历程中,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
△鹤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开展革命形势教育,筑牢政治思想根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是革命事业发展的根基所在。革命战争时期,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对抗战形势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性质等方面的认识,增强其在党的建设、群众运动、游击战争等方面的能力,巩固全区地方党组织建设,中共中区特委在1938年至1940年期间先后举办了三次专题教育培训,选派党员领导干部到粤北韶关、江西赣州等地参加教育培训,同时部署开平、两阳等地方党组织举办类似培训班,为取得粤中抗战的胜利筑牢政治思想根基。为解决因身处严峻革命斗争环境而导致的思想混乱或革命斗志削弱问题,1941年初,中共中区特委创办机关刊物《干部学习》,在党、政、军中宣传中共中央军委重建新四军的命令及军委发言人的谈话,刊发《延安颂》《延水谣》《保卫黄河》《游击队之歌》等抗战歌曲,激发革命斗志,增强抗战必胜信心。1946年七八月间,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吴桐、李德光等在台山县禾镰坑召开粤中分散隐蔽武装人员部分领导骨干会议,对分散隐蔽武装人员开展思想教育,克服因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而引发的悲观失望情绪,澄清党员对广东革命形势的模糊认识,增强斗争信心。
开展党员审查登记,纯洁党员干部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在革命洪流中顶风前进必须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尤其是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区特委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的部署要求,在全区普遍开展审查、登记党员干部,并要求领导干部填写自传审查材料,进一步纯洁队伍,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如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以“皖南事变”为标志的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1945年粤中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以及1947年春为恢复公开武装斗争作准备之时,都开展审查登记党员干部工作,粤中(五邑)地方党组织逐步整顿基层党组织,恢复重建一批县委领导机构和党员组织活动,1947年,粤中(五邑)地方党组织注重吸收经教育已成熟的和在群众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入党,扩大党员队伍的工农群众比例,夯实党的阶级基础,巩固发展党的力量。1948年10月,在全区各级党组织中普遍开展以忆阶级苦、忆民族苦、查思想、查立场、查纪律为内容的“两忆三查”活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开展整党整风整军,改善领导工作作风。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克服革命进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粤中(五邑)地方党组织多次开展“整党”“整风”“整军”,改善领导工作作风。1942年春,中共中区特委普遍开展党内整风学习,学习中共党史、形势政策文件、延安整风文件等,端正思想,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巩固和扩大党的力量。1945年3月下旬,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军委在恩平县清湾岑洞开展“小整风”,在部队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部队屡受挫折的原因等。1945年五六月间,举办党员干部整风学习班,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政治思想学习,锤炼个人党性,克服党内存在的不服从党、不尊重党的恶劣倾向。1947年春,开展党员整风学习。克服“个人打算、自由行动、不积极工作、不交党费”等组织观念不强的问题,增加全区党员的组织观念。1948年12月,针对个别县的党组织和部队负责人违反组织纪律,官僚主义、军阀主义严重,工作失职等行为,予以及时处置处分,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纪律意识。1949年8月,在粤中各部队广泛开展“两查两整”运动,纠正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自由主义倾向、游击主义作风、群众意识不强等不良风气,进而健全党内制度,改善工作作风。
直面全面执政考验,巩固发展基层党组织。江门和平解放后,江门地方党组织按照党中央“公开建党”的指示,举行公开的党日活动,公开党支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并针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贪污腐化等问题,开展全党全军的整风运动,克服骄傲自满情绪,肃清恶霸作风,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群众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改善与人民群众的党群干群关系,经受住了胜利和执政考验,巩固和发展了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文革”期间,江门各级地方党组织虽一度遭受严重冲击,但坚持队伍不散、基础不倒,并通过整党建党逐步得到恢复。1970年,中共江门市委复设,并逐步恢复建立和改选各级基层党组织,恢复了大多数党员的组织生活,中共江门市委工作机构从1951年的3个增至1978年的14个,市区党员人数从1954年的641人增至1978年的9335人。
强化法治纪律意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针对党内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党员干部违法乱纪等问题,中共江门市委开始全面整党,要求各级党组织“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改善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党的十四大后,中共江门市委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和法治思维,培养党员领导干部优良作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共江门市委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实施《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机制》,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标本兼治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巩固和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进管党治党,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至2019年底,江门市拥有基层党组织1.2万多个,党员21.4万人。
江门百年地方党史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过去100年中,江门地方党组织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历程中积累了丰富历史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
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江门地方党组织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既有傲视群雄的巅峰,也有龙困浅滩的困境。无论是哪种境地,党中央总是如航向灯塔一般,为我们的事业指明前进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党”镇压,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以及地主豪绅的欺凌压迫,江门地方党组织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毅然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声,组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等武装部队,取得了粤中(五邑)地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辉煌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江门,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共江门市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针、定盘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美贸易战等巨大挑战,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百年江门党史昭示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才能取得胜利。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是我们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江门地方党组织灵活运动毛泽东思想指导江门革命实践,推动工农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江门地方党组织坚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在江门建立起以传统工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江门市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和传承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工业立市”,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而努力奋斗。百年江门党史昭示我们,只有坚持用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鲜活生命力,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创新发展,江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坚持人民立场
是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价值遵循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江门地方党组织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中,时刻牢记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建立牢固的革命根据地,依靠人民发展强大的武装力量,依靠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依靠人民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2020年,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领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时,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的谆谆教诲,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取得了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与阶段性成果,并在严酷环境中,实现了党中央下达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既定目标。百年江门党史昭示我们,坚持人民立场,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价值遵循。
自我革命
是我们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江门地方党组织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提高党员能力素质是开展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发展,江门地方党组织在强化与调整组织架构与领导力量的同时,采取党内整风学习、审查登记党员、整党整军整训等措施,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军事指挥能力,不断纠正革命斗争中的偏差和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江门地方党组织注重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监督体制,加强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组织意识、群众意识、纪律意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地方党组织的决策、执行能力,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百年江门党史昭示我们,抓好党的建设,实施自我革命是履行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决定性环节,是抓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是推动我们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坚持统一战线
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法宝
江门地方党组织在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注重土地政策的合理性,既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又保障地主乡绅的利益。在城市中广泛宣传党的政策,针对国民党中间派、地方实力派、开明士绅深入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促进革命事业快速发展。如1949年,对国民党驻守江门的“坚忍”部队开展政治攻势,成功实现江门和平解放等。新中国成立后,江门地方党组织依据五邑籍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分布广、数量多、具有爱国爱乡情怀等特点,积极落实党中央侨务政策,从根本上保障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归侨侨眷等的切身利益,激发其爱国爱乡热情,鼓励其在建设与改革事业中为江门经济社会的发展作贡献。百年江门党史昭示我们,统一战线是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取得胜利,并走向兴旺发达的重要法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来源: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叶隽毅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Hash:d1c4c40da554adbd1f76d006d6841aca8714832b
声明:此文由 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