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村,有着东莞罕见的高规格明代斗拱牌楼
建城1258年的东莞,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亦是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地方,留下了大量历史深厚、意义重大的人文景观。《文化周末》报携手城记,策划《城记文化专列》,从“莞之源——东莞城市原点”西城楼出发,历时一年,行走在莞邑大地,穿梭于街头巷尾,每周深入挖掘东莞各镇街的人文和历史,记录这一座城市的记忆。同时邀请有兴趣的读者乘坐,将一路文化风景,与你分享。
——编者按
城记文化专列第十四站
企石江边村
江边村位于企石镇中部,始建于元朝,是民国时企石最富有的村落。村内历史遗产丰富,还与不少杰出人物有渊源。清代就出过一品大官,被皇帝封为“振威将军”的黄龙韬。江边村至今保留了200多座古建筑,大部分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的祠堂,就是海瑞曾住过的黄氏宗祠。2013年,江边村晋升为“中国景观村落”。
元代以来,
黄氏族人便在江边村繁衍生息。
村落背山而建,面向东江,
遥望秀美罗浮山,
一派人杰地灵。
(江边村村头,何德和摄)
明朝时期,黄氏宗祠维系着族人的根脉,
有着当时需要朝廷批准
才能兴建的斗拱牌楼。
(黄氏宗祠的斗拱牌楼的规格在明朝时期属朝廷批准才能兴建的级别,何德和摄)
因为这里曾留下众多名流学士的足迹。
通判黄学伊倡议建黄氏宗祠,
著名清官海瑞曾小住于此。
清代时期,一个小村,
有着文武并举的大格局
振威将军黄龙韬
纪念手足之情立冠堂公祠,
国学生黄卓平有才获赐“司马
(“振威将军”黄龙韬命人修建的冠堂公祠,黄广洪老先生守护这座公祠逾20载,刘兰兰摄)
(黄伯棠老人时常过来查看司马第的情况,刘兰兰摄)
武举人黄殿光为兴盛家风而修家塾。
民国时期,江边村成了企石最为富庶之地,
红石青砖的民居和
延绵10公里的花岗岩路可以印证。
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陆续迁出,
古村落的炊烟日渐稀薄。
三十多年来,
黄淦荣以及众多村民,
希望有更多的措施
来保育他们古老的家园,
2004年,企石镇划定了
古村落的控制保护范围,
禁止破坏之后,便是聚拢人气。
无论是食客慕名前来品尝“江边水丸”,
还是旗袍佳人邂逅古村,
又或者是文人雅士来此采风泼墨,
都是一个让江边村走活化之路的良好开端。
》》观点
古村落的生产力来自于人气
用古村落来留住乡愁,这个话题屡见不鲜。在网上搜索关键词,就有大量的相关文章。然而,众多报道中所提及的古村落是湘西、黔东南等一带相对边远的古村落,对外交通不甚便利,是造成配套落后,人口流失等问题的根源。
但江边村乃至东莞众多古村落大多与新社区毗邻,形成新宅与旧居共存的二元空间。“乡愁”只是一路之隔,并不遥远。
或许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座建筑,如果没有断绝“人气”,总能历久弥新,年久无人的空屋才会败落。在江边村众多古建筑中,冠堂公祠的保育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公祠目前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使用功能,每日有人打扫,也对村民开放作休憩场所,逢年过节,一些纪念活动也在此进行。它是作为一座有用的建筑被一代代人集体使用和养护着,因而能得到最及时的止损和修复。
同时,借力古村落深厚的历史人文气息,将文化活动以及关注文化保育的人士聚拢到江边村来是近年江边村的重要工作之一。
黄淦荣说今年的妇女节当天,企石镇妇联、总工会联合在江边村开展“古村落遇上旗袍”摄影大赛。旗袍佳丽们与摄影师还深入古村景点、黄大仙公园、千年秋枫树、渔民村等地方进行拍摄创作。这个活动不仅为女士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美丽与个性的平台,同时也推广了企石的本土文化特色,受到群众的欢迎。企石镇还计划成立镇级文联,将江边村一些古建筑作为粤乐社、书法协会的日常活动场所,在这古典的氛围下延续中华的优秀文化遗产就会相得益彰。
》》链接
万福庵贝丘遗址
万福庵遗址,位于江边村北的一处低矮台地,因该处原有一座人称“万福庵”的寺庙,故得名。从1960年至2001年,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进行4次调查和清理,出土和采集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其中以施赭红色彩的圈足盘和绳纹夹砂陶最具特征,因而认定该遗址为史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较早阶段的贝丘遗址。遗址中心区面积约12000平方米,年代距今约5000-6000年。万福庵遗址是珠江三角洲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对研究古代社会的演进,岭南文明起源、文化交流以及民俗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江边古村落,早在2004年,企石镇就划定了江边村古建筑群和万福庵贝丘遗址保护范围与建筑控制地带,设立保护标志,建立文物档案,并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对重点文物建筑进行了测绘与修缮设计。
》》变迁
◎距今约5000年前,先民聚居于江边村北,留下陶器、石器、骨器等物品;
◎元代,黄姓氏族迁入江边村;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黄学伊倡议修建黄氏宗祠;
◎明隆庆六年(1572年),海瑞被贬,前来探访黄学伊时小住黄氏宗祠;
◎清咸丰九年(1859年),官至一品,受朝廷封诰“振威将军”的族人黄龙韬命人重修黄氏宗祠;
◎1862年,黄龙韬为纪念舍生相救的胞弟黄礼贤而修建冠堂公祠,1874年建成;
◎1913年,武举人黄殿光,修建而生家塾,成为江边村第一所学堂;
◎2004年,企石镇就划定江边村古建筑群和万福庵贝丘遗址保护范围与建筑控制地带;
◎2009年,江边古村落被列为“广东省古村落”;
◎2012年,江边村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2013年,江边村晋升为“中国景观村落”。
桥头莫家拳
莫家拳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原称“六度阴阳掌”,它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莫家拳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以腿法见称。莫家拳主要分布在桥头镇大洲村、石水口村、岭厦村的莫氏三村,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莫家拳现列为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原刊于《文化周末》报530期“城记文化专列”
策划 | 曾理、郑子龙 统筹 | 林玉清
版面设计 | 何德和 本期主笔 | 林玉清
执行 | 常雪梅 、郭石磊、柯秋彬、周月娇 编辑|夏觉得
城记往期回顾:
横沥
茶山
高埗
万江
莞城
Hash:bc6531aaecc7649ca05c77d83b7f5ad7cf0d2ec7
声明:此文由 文化周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