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仅有70米的连江这座山,竟然承载着如此之多...
连江马鼻镇属地,大大小小的山,共有13座,但能列入《八闽通志》的,只有两座,一座是“凤凰山”,还有一座就是“龟山”。龟山的海拔只有70.8米,是最低的一座。这不得不令人惊奇。
龟山的奇,在于她的神似,似龟似马又似龙。马鼻有“五龟下海一回头”之说,县志也有所记载。马鼻平原上,有五座小山,像五只下海的龟,其中马鼻镇区三只,还有两只在半塘山东侧,但爬最前头的一只,呈回头状。这一只,就是现在人们称的龟山。据说,马鼻能成村成镇,而且蒸蒸日上,凭的,就是这只“回头龟”。除了似龟,龟山还似匹仰头高啸的马,在海里遨游着,所以早期的马鼻,也叫做“马海”。这只马马头向东,抵住滚滚而来的海涛,那泛起的白浪,就像神马气息喷出的巨涛。马的鼻息喷出的急浪,用一个古字概括,就是“濞”,马鼻很长一段时间,就写作“马濞”,后来为书写方便,才改成“马鼻”。龟山另一似,就是似龙,龙头在龟山的南面。现在南门公园南侧,从前有一片石磹,就是龙角,十分漂亮,人们叫“龙角磹”,后来部份打掉,部份被掩埋。有传说,龟山下的金沙陈氏,是马鼻的望族。仅清代,就出进士1名,举人13名,贡生49名。因为金沙陈氏的祖祠,建在龟头上,而祖坟则迁在龟尾;玉井历代出乡贤名宦,因为玉井村迁驻在马项下;南门频出名士富商,因为南门村紧挨龙头,可惜被打去龙角,官不能及尚书,只能达州府。这些虽然是江湖术士的戏言,可马鼻的自然生态资源,却也因此“风水之忌”,得以保存完好。
马头石
2014年出土的唐宋铜币铜镜
龟山的位置独特,地处内海湾,一年四季,平浪期长,雨水充足,地下水丰富,植被茂盛。而马鼻的原始氏族,多为海民。据考古专家分析,如果马鼻鲤溪一带发现有“贝丘遗址”,还有“商周遗址”,那龟山一定也是“贝丘遗址”,因为遗址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那么,龟山最早入驻的氏族,始于何时?至今有案可查的,就是2014年,南门村“高楼张氏”修祠时,从6米深的4口墓葬中,发现一面铜镜,134枚铜币。其中有13枚铜币,写着“开元通宝”,系唐初李渊时发行,还有的铜镜、铜币,都是北宋时期的,所以定为“北宋墓葬”。因此推断,龟山下,在唐、五代,至少南面高楼坪地方,就有村庄。根据各氏族族谱记载,还有现存的历史遗迹,沿着北面西面的山势,人们依山择栖的历史,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
北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在土坎、高洋,还有大溪、牛洋,以及儒宅、村前,这些地方的住民,为了家族的繁衍发展,开始试探性地往龟山下搬迁,其法是:搬迁一支,留守一支。但到了南宋,战乱重起,匪患再兴,据郭氏族谱记载,马鼻在南宋时,就有倭匪骚扰,因而严重遏制了搬迁的势头。
龟山下南宋古井
元、明时期,这是第二阶段。这时,龟山下开始大规模入住人家,从土坎等地,人们几乎是整个家族大搬迁。现在,南起岐美,北达马头石,沿着龟山而建的古后街,就是修于这时候。而紧靠龟山一侧的街旁,今尚存二十多口的古井,其中一口刻着字,是南宋时候修造的。街两旁的13座祠堂,也是那时候开始布局的。
到了明代中、后期,倭患四起,马鼻屡遭侵掠,尤其是,明嘉靖四十二年,倭寇精兵分乘36只战船,进驻马鼻,人们四散奔逃。倭乱平定后,清兵入关,为防台湾的郑经“反清复明”,在顺治十八年(1662年),还有康熙十八年(1679年),先后两次“内迁”,将龟山下的村民,强行驱走。村民流浪失所。到台湾平定后,马鼻人回迁龟山下,才开始享受“康乾盛世”的安宁。这是马鼻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重要阶段。这时期,政局稳定,民生发展,人口剧增,经济繁荣,马鼻成为罗源湾沿岸中心集镇,就是这时期形成的。
山下土厝
龟山面对马鼻平原,后面和两侧,都让罗源湾的海浪紧紧拥着。这里有山有良田,有海有滩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富饶充足,人们过着半农半渔的生活。龟山下村民,祖先多来自中原,他们多从水路来的,多是富足人家,或是名门之后。他们进入马鼻后,开始以家族的名义,修祖房,买山场,购田园,置海埕,至民国末期,马鼻周边连罗两县十多个乡镇,都有马鼻人的山场田产。因此,马鼻人最企盼安宁稳定。
马鼻周边,有几十座寺院,《三山志》记载,仅唐代修建的,就有六座。但龟山没有寺院。龟山最壮观的,是关帝庙,建在龟山的顶峰。关公的崇拜,是北宋时从中原带进来的,与山下入住的村庄有关。马鼻远离府地和县城,官兵防守簿弱,山贼海匪的劫掠,马鼻是他们的首选之地。历史上,马鼻匪患连连,于是,民间就树一种正道力量,作为榜样,来凝聚人心。这种正道力量,就是关公的忠义之气,其目的,是让人们不分族姓,不论男女,团结一心,人尽其力,保乡护境。历史上,马鼻人尚武,不分男女老幼,农闲时集中家堂上练武,祖祖辈辈,几乎都是这样。经族镨统计,仅明、清两代,山下三村,就中武举8名,出12个将军。马鼻人练武,最主要是为保家卫境。
明抗倭遗址
抗倭土撬
当年,倭寇进驻龟山下,虽然只有400多人,但来自日本本岛,尤其强悍善战。他们是准备配合攻打福州府的,只是途中听说同伙在莆田全军覆没,才改道进驻马鼻。抗倭名将戚继光率师,在龟山下,摆开鸳鸯阵,将倭寇分割包围,在红石、倭头巷、百丈崖重创敌人后,将敌人逼入滩涂中,戚家军让刚训练的土橇手,进入滩涂,将残敌全部歼灭。现在,龟山顶上,紧挨着关帝庙盖着的戚公祠,就是为纪念那场战斗的。县城西门外观音阁旁,当时还专门立碑记述这件事,碑上写道:“明嘉靖四十二年五月初二,总兵戚公大破倭夷于马鼻,歼之,境内遂平。” 连江县内,也留下了大量赞咏土撬的诗句。例如清末连江知县张景祁,他就专门写过《咏木马》的诗。现在,马鼻土橇还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戚家军摆鸳鸯阵遗下的狼筅、镗耙,至今还是马鼻人生产生活用具。
据连江县志记载,清顺治十三年,龟山前的海上,忽然来了一船海盗,他们挨家挨户索饷。村里一个叫陈社的,因家穷,便上船求宽限,被海盗绑在船桅上示众,其女知道后,呜锣号众,召集几十名乡里的壮汉,在凌晨退潮时,扛着竹篙,踩着土橇,将贼船团团围住后,用勺斗,将滩泥舀起,甩打贼船,船上人醒来,一出船舱,就让滩泥封住,然后,陈氏女带人,靠上船去,用长竹篙戳捅,最终海盗无一漏网。
清代末期,国运日衰,民国期间,战乱纷起,1924年,为扩充军饷,政府竟让马鼻的良田改种烟苗(鸦片)……为了家乡的发展安宁,当年许多马鼻的热血青年,投身革命。
辛亥革命前期,南门的张海珊回乡,在龟山下,办“公民养成所”,提倡“新学”,1911年,厦门辛亥革命起义,他是起义军正司令。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6年),玉井的陈兴桂回乡,建立中共支部,发展中共党员。
土地革命时期,龟山脚下,大量的壮年男女,参加红军,参加赤卫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剿匪战斗,他们又参加海上游击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战士,例如,陈兴桂、陈茂昌、郑开斌、陈学芳、陈云飞、林广、张雄等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这一天,马鼻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仅仅玉井村,在土地革命这一阶段,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就达25人,其中三人先后担任过中共连罗中心县委书记。
饱经乱世之苦,倍感安稳的可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马鼻人民安宁稳定的日子,得到充分的享受,马鼻的变化,可谓是地覆天翻。这里曾经有人自豪地说:只要有安祥稳定的环境,未来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必定是更加辉煌的马鼻!
来源:海连江
Hello,伙伴们
Hash:e30de5669f18a8109c533ec3a55e772a243d0148
声明:此文由 今日马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