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深山藏古厝

岭头顶古厝,位于连江县长龙镇洪塘村,是林氏家族的祖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270年,呈明清建筑风格,富有闽东传统村居建筑特色。三进独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880平方米。八扇房沿着中轴线,一字排开,房屋分布有序,两侧耳房和偏院,房屋纵向排列,前后共102间。历经年代,古厝逐渐失修破败。全体族亲于2017年共同捐款重新修缮,花费两年时间修葺完工。

在古厝门口,便能感觉一番庄严气势。整体建筑呈青色、灰色,更有着久远的年代感,较于当地村居更显大气考究。早年,林氏是当地有名的富绅,家有良田千顷,在透堡、马鼻一带另有三处大型粮仓,年收租达一万三千三百担,人称“万三三”。林氏富甲一方,以他的财力,将宅院建得气象森严也不足为奇。

岭头顶古厝

一进院门,便是极为开阔的天井,地面皆为青条石铺埕。内墙的墙楣上残存一排灰塑,历经风雨之后的残留依然华美细腻。仔细辨认这些黛色图案,虽漫漶不清,但尚可辨认出用国画技法绘制的繁茂树木、几个俯首作揖的人物,以及代表古代官署外门的辕门、旗杆,其中有着深邃的意境,似乎意在表达一则寓意深刻的典故。

沿阶而上,即正座大厅。廊前另设一小间,据说为家中账房先生专用,当年这间房专门放置各色账簿、大小秤杆器具等。时过境迁,如今廊前只安放一方沧桑的老石磨。

宽敞的厅堂,明亮通风,梁、柱皆用材硕大。正厅的墙面上,悬挂的《祖屋修缮碑记》牌匾记载着岭头顶祖屋的历史,以及捐款修缮祖屋的族亲名字,以纪功德,也说明林氏后世子孙追根溯源,尊祖敬宗,致力保护祖先留下的祖厝。据说,当年林氏建宅时,需要大量木材。他们特地买下罗源一带的大片山林,雇工砍伐再人工运回,路程达十多公里;长龙属于山区,当地也没有出产石材,而院中建筑所用的每块长石条皆出自七公里之外的透堡,全部由人工开采、搬运。从建厝设计到建筑完工,皆一气呵成,足见主人建厝的耗资巨大与良苦用心。

岭头顶古厝内景

厅内,大木构架保存完好,其弯枋斗拱、房檐垂花、梁柱雀替等,木雕精致丰富。从依然精美的木构件,可见当年房屋的画栋飞檐,雕工艺术精湛绝伦。各种雕刻图案与官运、富贵、长寿相关,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的美好祈福,对科举中榜、光宗耀祖的向往。厢房门、窗棂花格,雕工极为细腻,或透雕,或凸雕,镂以松竹梅兰、松鹤牡丹,不失雍容华贵;雕以花篮、卷草纹,则饱含乡土气息;以棂条相互拼接成寿字、万字吉祥图案,寓意百福骈臻。它们早已褪去当年颜色,却自有一种浮华散去的幽静与典雅,细微之处,风韵犹存。

三进八扇房,皆相互通达,错落有致,回廊、门道、走弄皆互通穿行,采光、排水、防火有序合理。每一进的左右设有厢房,以深长的过厅夹持,设过水廊可遮雨,也可通水。东西两侧的偏屋,明显低矮,分别纵向排列,通往内院。后院,处处皆是农家生活的痕迹,富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两侧小天井更是别有洞天,砖墙上早已爬满不知名的植物,碧绿的枝叶恣意生长,郁郁生机,自有一番天然情趣。

古厝内原有大量牌匾、古玩字画,文化底蕴浓厚,可惜今已不存。但林氏家族至今流传着一副珍贵的祖传楹联,即“万里云程路,九州牧伯家”,正是这一联句让宅院幸运地躲过一劫。早在上世纪30年代,长龙地区的土地革命风起云涌,这深宅大院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开展斗争的重要据点。在国民党军队“围剿”时期,国民党在村中烧杀抢劫,欲放火烧毁这栋老厝。那时,军中为首的林姓军官,忽然发现院中这副楹联与自己老家宅子的相同,心中疑惑,便找来院中主人仔细盘问,原来是同宗同族,倒还真有几分亲近血缘,老厝这才得以幸存。

(来源:微信公众号“闽都文化研究会”·林风华)

Hash:967981aa397c6ba6b38f8588704c59b2511412e8

声明:此文由 林则徐纪念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