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物语:肇庆之石可以媲玉,千年相守成就砚都
【前言】
去肇庆前,孩子对我说要一件最有特色的纪念品。到了肇庆选来选去的特色纪念品就是端砚了,孩子回复我,那就算了!
从电脑时代进入到手机时代,拼音输入法盛行,很多人都有一种提笔忘字的感觉,至于写字也已经渐行渐远,写毛笔字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中国文化特殊标志“文房四宝”不为年轻人所知,也不再是至高的礼物。
行游肇庆,从了解端砚开始,因为肇庆被誉为中国的砚都。
很多不知道砚台为何物的人会新生困惑,这砚台是干什么用的?它与肇庆又有何关系?我就简单扼要的介绍一二。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文房就是写文章的地方,写文章时必须要有笔、墨、纸、砚这四样东西,文人尊为“四宝”。这四样宝贝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联手在一起,再遇到像褚遂良、苏轼这样的大文豪,落笔留下的就是绝世佳作,价值连城。
古时候,以文房四宝做礼物是雅礼,不属于受贿。能以砚相赠那就是大礼,尤以端砚为上佳,因为砚可以传世。
中国有四大名砚,分别为端砚——产于广东肇庆,歙砚——产于安徽歙县,洮砚——产于甘肃洮县,澄泥砚——产于河南洛阳。而端砚被誉为为“群砚之首”。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长盛不衰。
肇庆是文化悠久的历史名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四会县,隋开皇九年设端州,端砚由此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中唐之后,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到了宋代,由于文化的发展,端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重,文人墨客除用于研墨,还喜爱端砚的鉴赏、馈赠、收藏和研究,如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苏轼的《东坡志林》等关于端砚的著述和赞美的砚铭、诗文。
明代,由于社会鉴赏砚台和收藏砚台之风甚盛,端砚在设计、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主要是讲究“天然去雕饰”,往往利用天然的石形、丰富的石色、珍贵的石品花纹等稍作人工点缀就创作出天人合一的艺术珍品。在端砚镌刻砚铭,成为当时风气,一方艺术价值高的端砚,往往是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的综合品。清初,端砚也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制砚工艺十分雅致,刻工纤巧,加上附以名人题识,砚铭等作为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端砚已从实用价值演变为文玩之物,成为欣赏品和珍藏品。
我国历代知识分子赋予了端砚丰富的文化内涵,端砚与历史名人结下不解之缘,历代文人雅士都把端砚视为珍宝。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得到唐太宗赐给端溪石渠砚,引以为耀;名相狄仁杰把武则天赐的“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端砚视为稀世之宝,并在砚台上镌刻铭文寄托忠君爱国和坚贞的精神;宋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任职三年,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离任时“不持一砚归”成为端州人民至今传颂的佳话;抗金名将岳飞,在端砚亲笔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行草大字,以此表明抗金卫国,还我河山的意志和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决心。
如此盛名的端砚在进入到了手机时代、碎片阅读的年代它的命运如何?这是我来肇庆最想探秘的。想了解端砚文化一定来砚村,司机们都知道,砚村距离市区不远。这是新打造的文化街区,建筑为仿宋建筑形式,突出了岭南建筑风格。村口有包拯与端砚制作的铜雕塑,还有许多再现端州文化特色的内容,让人们在游览时同时了解端州文化。
砚村文化街周围遍布着各种经营端砚的门店,窗明几净,门脸高大时尚。虽比不上大商城、奢侈品店那么门庭若市,但是文化的氛围是其它店所无法比的。这里许多门店同时也是工作室。有某某大师的,有某某传承人的,让平时不太逛街又不了解端砚的我有些无所适从,不知该看哪一家好。
正在茫然时,一下子看到了肇庆市端砚协会的牌子,仿佛找到了救星,赶紧进到里面请教,不问不知道,端砚真奇妙。砚村所在地叫白石村,有上千年的制砚历史了,村民以制砚为生,有蔡氏、程氏、罗氏和郭氏“四大名家”。
在端砚协会牌子的另一侧还挂有端砚和古端砚鉴定中心的牌子,这为维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了保障。
协会的小伙子非常热情,一直给我送到大门外。按照介绍,步入砚村,不远处就看到蔡氏端砚蔡三洪的工作室的牌牌。简单、朴实,最初我以为是存料的仓库,大大小小的石料就堆在工作室内,只有靠近走廊另一处大门旁放着三个不到一平米的木桌子,上面摆放着刻刀,这就是端砚师傅们的工作台,除了台灯和风扇,朴素的让我有些惊讶。
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端砚的采石至今仍然为手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政府对七星岩的白料坑区和宋坑原料区实行封闭,因此老坑料十分稀缺。端砚名贵与否,最基本的条件在于砚石,所以遇有好料、老料,每个作坊都会囤积一些,以备私人订制选用。
维料过程是一个考验经验和眼力的过程,尤其是做老板首先要懂得看石。凭实践经验,内行的维料石工能够看穿石,可以预测到表层看不到的石品花纹,如砚石的侧面发现有石眼般的绿点,或绿色的翡翠带,那么凿下去可能有石眼出现;砚石的两侧如果微呈白色,或白色的外围有火捺包着,则可能隐藏鱼脑冻或蕉叶白。
俗话说,“艺术构思是天赋,精雕细刻是刀法。”我们在创作中要想把端砚制作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往往会绞尽脑汁尽一切可能在砚石上展示自己的艺术风采,但懂得运用雕刻刀法是最关键的。
在每位师傅的工作台上除了气吹,没有任何的现代工具,十几把刻刀也都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这些刀具长短有异,大小不一,粗细不同,但每个石工必备三四十把,每天工作后都要修理或磨砺,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
现在雕玉石翡翠、雕寿山石很多都在使用机械水磨钻了,省时省力,而在端砚工作坊,我看到的师傅们完全是靠自己手指和身体的力量和经验在雕琢。
离开蔡氏端砚工作坊,前行不远,看到了程氏端砚的牌牌,在一间简易的屋子里,我见到了这位正在雕砚的老师傅,他叫程启元,今年67岁了,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刻砚,一辈子了。聊天中得知,这些年端砚的市场也不是很好,懂砚的人、用砚的人越来越少。即使不是用砚者,很多买砚人都是为了炒作,而不是收藏鉴赏,这就让市场变的鱼目混珠。
由于这个市场不好做,他的孩子没有继续再秉承刻砚的技艺,他只能把作品交给经销商去销售。
从事小作坊式的刻砚,利润点很低。由于不会上网展示,销售渠道有限,又不有什么大师头衔,所以好的砚品也很难遇到识货的人。
在砚村文化街,我走进了柳新祥端砚艺术馆,正巧遇到了柳新祥老师正在为客人介绍他展柜中的端砚精品。
柳新祥,生于江苏泰兴,在家乡学习木、石雕工艺,后“北漂”并与砚雕结下毕生之缘。当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下属的中国砚文化研究所招揽人才,柳新祥被选中,主攻故宫御用古砚的修复和仿制,从此走上毕生制砚的道路。
从事古砚鉴定和修复,广东肇庆的端砚是必须要涉及的内容,到端砚的发源地去吸取制砚的营养。1983年,柳新祥以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身份被引进到肇庆市,从事端砚设计制作及古砚鉴定。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广作”和“宫作”交流打破门派之见,广东人崇尚创新包容,很快各种流派的砚雕在白石村里丰富了起来。 柳新祥把粗犷霸气、严谨对称的宫廷砚雕风格带进肇庆端砚雕刻中并获得成功,深受海内外端砚爱好者的喜爱。
由此,他也成为唯一一位外地籍的端砚国家级雕刻大师。
柳新祥端砚艺术馆除了陈列收藏的古砚,也有他亲手设计和雕刻的现代端砚精品。也有很多是他的学生创作的作品。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儿子也子承父业,学习雕砚技术,在业界颇有影响力。除了砚台,艺术馆还有各种惟妙惟肖的摆件,也有大型石料雕刻的镇馆之宝。
离开砚村时,我又走访了几家门店,发现有很多家都在经营砚石料做的茶台。
南方人爱喝功夫茶,对茶台、茶具的需求非常大。过去,我们常见的多是木制品,但是容易腐烂和蛀虫。而用石料制作的茶台非常受欢迎,大家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精美的雕刻,既体现了文化品位,又多了一份品尝的乐趣。
这里的茶台多利用包浆俏色,由于石头的重量和平整,使茶盏、茶壶放的稳当,黄和灰更能烘托茶杯、茶壶的美,让品茶妙趣横生。
我总担心茶盏如果没拿好落在这石头的茶台上那后果可就严重了!
苏东坡有诗云:“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其实,南方人品尝讲究的是心境,这样才可见饮茶用心功夫之深。
端砚的料石是论斤卖的,经过雕刻成砚的堪称艺术品,也是肇庆最有代表性的礼品。历经千年,端砚已经走过了它大红大紫的时代。“正色浮端砚,精光动蜀笺。因君强濡染,舍此即忘筌。”不显山不露水,似乎平平淡淡,只有懂它的人才能将此物世代相传。
遇见亦是美好,尘封便已倾城。
本图文由作者@官子旅行 原创,拍片码字不易,转载需注明商用须同意
Hash:e5434c8330d60b34c8c97a8e355c92052507356d
声明:此文由 官姥爷爱旅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