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这一家7口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夏日的珠海绿树成荫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斗门区井岸镇龙西村霞山北麓,

斗门革命烈士纪念碑静静地矗立,

提醒着前来瞻仰的人们

铭记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见证着人民幸福安宁的今天。

纪念碑建于1980年6月,

是斗门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为纪念斗门地区在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边境自卫反击战中,

以及为建设祖国、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而牺牲的111名烈士

设立的。

近日,

小编跟随广东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

原斗门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梁少华

来到斗门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园。

碑园占地约1100平方米,

琉璃瓦顶砖石结构的铭壁上,

镌刻有铭文及111位英烈名字。

碑体通高11.5米,

分碑身和碑座两部分。

碑身呈四棱柱状,

正面阴刻楷书泥金字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笔力苍劲,尽显革命先烈的英勇豪迈。

在凭吊先烈的过程中,

梁少华讲述了一个在斗门地区发生的

先烈事迹……

浴血奋战投身革命

邝叔明,1945年牺牲;邝振大,1943年牺牲……抗日战争时期,在斗门小濠涌村,许多人、家庭前仆后继,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邝叔明一家七口正是斗门地区投身革命的民众家庭代表。

这个革命的七口之家,由四个同胞兄弟和三个军人妯娌组成,分别是老三邝叔明、老四邝振大及夫人莫绮玲、老六邝戈及夫人王又超、老七邝振来及夫人赵自贞。 这一家七口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其中三兄弟的爱人都是抗战时期和解放初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巾帼英雄。

镌刻111位英烈名讳的铭壁▼

邝叔明,1913年6月生于斗门镇小濠涌村。1930年考入广州市省立第一中学,其间受到广州青年运动影响,阅读了许多有关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书籍,思想启蒙由此开始。

1934年,邝叔明与同乡邝任生等人共同成立“共产主义同情小组”,他主要负责刻印和发放批判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传单,号召工农团结。

1936年,邝叔明由邝任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成立,邝叔明任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同年3月下旬,日伪军和顽军对第二支队进行“填空格式”的“铁桶合围”万人“大扫荡”,邝叔明等率领百余人在敌后坚持斗争。

同年4月中旬的一天,南海县平洲土匪纠集百余人包围小洲村,分东、南两个方向、多路用机枪扫射,而退路只有西路的河涌。为甩开土匪,邝叔明跳下河涌,溺水牺牲,年仅32岁。

家中老四邝振大,曾开办私立小学任教,向学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1936年由邝任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8月,邝振大被调到番禺任某地下交通站负责人。交通工作就像在刀尖上行走,艰难且危险,但邝振大仍不舍昼夜地一心扑在工作上,以致身体越来越差,又因经常转移而未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最终于1943年7月因病辞世,年仅27岁。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多少枪林弹雨的战斗,多少壮怀激烈的牺牲,英烈们用如山的信仰、如铁的信念守卫着脚下的每一寸热土。

“斗门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建成是后人对革命先烈的敬重和感恩,是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的体现。”梁少华表示,纪念碑对于教育青少年和干部群众有着重要意义。

据了解,该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88年12月被列为斗门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8月被列为珠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基地;2009年2月被列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5月被列为珠海市关心下一代红色教育基地。

“每逢清明节等重要节点,都会有很多学校、机关单位前来祭拜先烈和开展各种红色文化活动。”斗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甘显富介绍,每年还会组织退役军人宣讲队到各个学校、单位进行宣讲,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红色精神得以传承。

铭记峥嵘岁月, 传承红色力量!

让我们一起在这些红色印记中

传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

红色信念与斗争精神!

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可以在底部留言喔~

▍本号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版主进行删除

▍来源:今日斗门、珠海发布

法律顾问:陈思龙律师

推广宣传丨新闻报料丨生活服务

广告策划 客服

广告策划 商业合作 爆料入群

Hash:8e0e3c38d22b646ed3f1eb65095b09884c1c9c69

声明:此文由 生活小报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