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洋而来的铁疙瘩到底是什么?系列(三)

在暴徒们打砸裕厚昌的过程中,三四个身影偷偷溜到村口,绕到村后一处码头乘船渡河,到达对岸的简村,去给继昌隆缫丝厂老板陈启沅报信。上千人马正在朝本村出发,来者不善。回来报信的人,正是继昌隆缫丝厂的员工,当他们把在学堂村亲眼目睹到的混乱场景如实讲述后,陈启沅当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赶忙命人,迅速前往六公里外的西樵官山镇,禀告驻扎在那里的官军,求助于官府的力量来化解这一场危机。

陈启沅在简村很有威望,这归功于他做事认真、对人大方,赚到巨额财富后,他很愿意接济乡邻,还拿出许多钱为家乡修桥铺路、建设医院和学校。这一系列举动,让他的事业获得了很多乡亲的支持。

陈启沅一方面求助于官府的庇护,另一面迅速召集武装乡丁,安排他们分别把守在简村和学堂村相隔的河岸上,凭岸守望,防止这批人趁乱渡河,突袭简村。同时他挑选了反应机敏、身手敏捷的几个厂内职工,混入骚乱队伍查看情形,一旦察觉异常,马上回来报告。

骚乱人群捣毁裕厚昌丝厂后,在村中一通打砸抢烧,混乱由中午一直持续到傍晚,历时四五个小时。入夜时分,部分暴徒企图渡河,但发觉对岸已有武装戒备,便四散而去。

暴力事件平息后,南海知县权衡利弊,出示了一道名为《禁止丝揭晓谕机公示》的公文,内容为:本县为民父母,固不能庇奸民而纵其横暴,也不能袒富民而任其垄断,盖地方之芬顽必当究治,而小民生计,尤应兼筹,明令裕厚昌、继昌隆、经和昌等丝厂,克日齐停工作。从这道公文上可以看出,学堂村暴力事件并非一起单纯的民间纠纷,小民生计与富民垄断似乎成为了公文的关键词。

为避风头,陈启沅决定把厂址迁到澳门继续营业,他依旧执着相信着机械缫丝业的前景广阔。据统计,光绪十三年也就是1887年,仅顺德县的机器缫丝厂已达到42家,19世纪末增至100家,1911年增至142家,不久后增至300多家,丝厂女工高达15万人之多,远远超过同期上海无锡两地的机器缫丝厂。

1885年经官府同意,陈启沅再次将厂址从澳门迁回简村,改成“世昌纶”,取世代昌盛之意。陈启沅将缫丝厂搬回国内后,出产的厂丝都交售给广州的丝庄,再由丝庄转售给洋行,远销至欧美各国。后来为了创造丰厚利润,留住更多的工人,陈启沅就自行投资,在广州开办昌栈丝庄。

经过数年发展,手工缫丝业中效率较高的足缫机,逐渐代替了手缫机。陈启沅设计的一种半机械的缫丝小机,也逐渐为广大的手工业者所接受,这样在20世纪初的广东缫丝业中,手工缫丝和机器缫丝又形成并行不悖的局面,陈启源创办机器缫丝厂致富后,在村内修建了陈氏祠堂祠堂取名“绮亭陈公祠”,是为了纪念其祖父陈绮亭。

该祠堂为清代二进四合院式硬山顶建筑木雕砖雕工艺精美。1994年开始,南海市人民政府将早已荒废残破的祠堂,按原貌修缮一新,并将其改建成陈启沅纪念馆。馆内设有桑叶种植园、蚕房和陈启沅生平史迹展览,再现了他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一生。

在陈启沅的带领下,广州及其附近的顺德、南海等地的蚕丝业日渐昌盛。“桑基鱼塘”逐渐成为当地数十万户居民的生产方式,并出现家家早起夜眠迟,生丝要赶趁圩期的忙碌景象。当时有民谚,一担桑叶一担米,一船丝出一船银归,形容的就是那时的空前盛况。

1903年8月,陈启沅于家乡南海简村去世,享年69岁。虽然人已经离去,但是他创办的实业,为中国民族资本的投入指引了方向和道路。陈启沅立志振兴实业,还哺祖国的美好愿望,还代表了清朝末期海外华商归国创业的核心思想。在历史的特殊时期,中国华侨途经南海商道,出洋打拼或是归国创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自身商业素养和经营之道,最终没有改变的是那颗饱含爱国情怀的中国心。

Hash:0081421f62eeb8144860006679f164342c6dddbf

声明:此文由 平凡人讲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