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乡人眼中的“大仙诞”:不看“神仙”看太平

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到,加强对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的研究整理,对濒危技艺、珍贵实物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为发掘岭南特有的传统民俗,展示精品民俗文化,让其在新时代重释、演绎和传承,南方日报记者将深入报道南粤各地民俗节庆,与大家分享与探讨岭南民俗的传承与转型。

作为一个外乡人,

广东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

总是有一点或多或少的好奇心。

这一次,笔者和同事三四人同行,驱车从广州五羊邨出发,来到南海西樵山,探寻历史人物吕洞宾。当时,此地正在举行“吕祖大仙诞”。

想来有趣,佛山就是有佛有仙的山。

南海,南疆的大海

西樵山,西游记和刘海砍樵的组合,

西边山上砍柴。

西樵山上看大仙,南海边上谈佛山,

有趣有趣。

仙馆谈仙仙人渺

到了西樵山脚下,拾级而上,到了一处道观,上书“云泉仙馆”。接待我们的是陈德星道长,身兼南海区道教协会会长一职,关于吕洞宾的话匣子就此打开。

根据传说,他生于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四月十四日巳时,自幼熟读经史,曾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后来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和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

他的道号为纯阳子。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

吕洞宾被道教奉为大宗师,有“吕祖”之称。分析关于他的传说,撇开得道成仙的世俗心愿,就能发现一些基本元素:

一是原本儒生,走科举之路做了官员,后辞官修行,这是基本身世;

二是悬壶济世,乐善好施,这是德行;

三是仗剑走四方,吟诗留后人,这是个人爱好。

这三个基本元素满足了世俗民众的好奇心和道德感、荣誉感。

按照陈德星道长的介绍,西樵山和西樵山周边十里八乡的乡亲,甚至远在港澳的信众(多数是从广佛地区到港澳谋生发展的本省人及其后代),每年“大仙诞”来云泉仙馆,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成了一种民俗,有四个因素在其中:祈福许愿,化解灾难,习得风水,求医问药。世传还有吕洞宾的诗词著作,有《圣德篇》、《指玄篇》、《忠孝课》等作品。

兹录《洞庭湖君山颂》如下,对应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掌故轶事:

午夜君山玩月回,西邻小圃碧莲开。

天香风露苍华冷,云在青霄鹤未来。

前两句浅显俗白,末句倒确有几分飘渺出尘的意境。

祭礼观俗俗事真

大仙诞当日8时,云泉仙馆入口处已挤满了前来参加祭礼的人,由于馆内场地有限,只能容纳部分游客入内。本地阿婆何香润被挡在了门外,六十多岁的她提着一篮子祭品,有酸萝卜、酸姜,还有鲜果、大饼、锅烧肉等。

边说边走,何阿婆在门口葫芦形的水池边,虔诚地用泉水净手,在葫芦上放了一个利市封。最后,在山脚下的奎光楼附近,找好一个位置,等巡游经过时看热闹。

当地的几家媒体也提前到了,长枪短炮,准备直播。头上还有三两架无人机在嗡嗡地飞行,让游客不时朝天仰望。

9时,伴随着悠扬的笛声,一片霭霭“仙雾”中,在云泉仙馆前坪举行的“大仙诞”祭礼开始了。两位主持人用粤语和游客们打起了招呼,并介绍到场嘉宾的情况,随后请云泉仙馆陈德星致欢迎词。

9时15分,岭南讲古大师霍沛流身着粉色锦缎长袍登场,手持长卷,开始诵读祝文。祝文,是祭司飨神之辞,亦曰祝辞,是为祈福,希望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后“七仙”登场贺诞,并在吕祖像前站位。“八仙”形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文庄祖野,社会各色人等均可找到自己的“知音”。可以说古往今来,“八仙”是最著名的IP之一。

“八仙”云集之后,仪式进入敬奉祭品环节,工作人员呈上准备好的西樵山云雾茶、祈福西樵大饼和西樵桂花酒。敬香,奠酒,仪式礼成。嘉宾肃立迎吕祖出巡,下山与巡游队伍会合,巡游路线从奎光楼出发,经西樵山门牌坊(表演点),到天镇公园结束,大约1.5公里。

吕洞宾背着长剑、韩湘子手持长笛、汉钟离掌着葵扇……扮“八仙”的演员走在了巡游的最前列,不时与簇拥在路旁的街坊互动。今年“神仙”的阵容扩大了,西樵镇在“八仙巡游”的基础上,又海选了“财神”“寿星”“土地公”“善财童子”等,跟随八仙同游。

当一支奇幻cosplay方阵巡游经过时,一些年轻的男子甚至吹起了口哨。这群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美少女们,穿着奇装异服,在巡游队伍中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太平墟中谁问仙

佛山不少市民赶到西樵山,为的就是看巡游表演。“母亲总说,小时候赶庙会如何热闹,机会难得,我特地陪她来看看。”

“盖房子,孩子上学,顺德人来这里上香,烧一炷香,许个愿。如果实现了,腊月来还神。”来云泉仙馆已有17个年头的陈德星说:“放开二胎,抱小孩来还愿,求母子平安。上香是形式,祈求国泰民安是内容。”

最近十年,西樵镇和南海区每年都在扩大吕祖“大仙诞”的规模和影响力。今年的“大仙诞”,也是南海区、西樵镇不遗余力打造的民俗精品和文化活动。

脱胎于狗仔墟的大仙诞庙会集市也同步启动,5月8日10时开市,一直持续到5月9日23时。除了庙会集市,主办方还设置了佛山剪纸、草编西樵大饼制作等非遗项目区,让游客们在节庆期间更方便地了解佛山非遗和民间传统艺术

西樵镇工作人员介绍,以前的大仙诞,附近乡里的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汇向云泉仙馆朝贺,山门一带摊位贩食渐渐兴起,逐年而盛,形成了珠三角独有的西樵小商品交易会,因最初的墟市贩卖狗仔较多,当地人戏称为“狗仔墟”。这是西樵镇有名的与民俗结合的市场,给街坊和游客带来视觉上的欣赏,精神上的快乐,还能带来购物的便利。六百年的大仙诞民俗已成年年的时尚。

百花齐放传民俗

今天的南海经济发达,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文化事业也随之得到发展。除了吕祖“大仙诞”,当地还有蜚声粤港澳的南海观音天湖公园黄飞鸿狮艺武术馆桃花园等。

近些年,当地大力开发吕祖“大仙诞”、南海观音文化节、狮王争霸赛、万人斋宴、开笔礼、评花会、新春祈福活动等西樵山特有的民俗活动,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发展经济,收效良好。

南海观音像1998年建成,已成为西樵山的标志性建筑。观音像的材料为铜质,淡淡的金黄色,高61.9米,号称“世界上最高的观音坐像”。南海观音文化节也已举办六届。

民俗中对观音的理解就是救苦救难。要化解苦难,如果物质条件难以解决,就需要一种寄托,从精神层面缓解苦痛,观音信仰就提供了这种精神上的寄托。在民间,还有“送子观音”的传说。在医学相对不发达的时代,“送子观音”对追求多子多福、家族昌盛的百姓吸引力是很大的。

儒教也把西樵山视作“理学名山”。道教、佛教、儒教都在西樵山相得益彰和谐共处,堪称国人多元文化的缩影。

吕洞宾或许史上确有其人,然而其本来事迹已经湮没于历史中。这个名字更多的是存在于民间古老相传的故事里,并与道教神话相互影响。随着长期的流传,关于他的故事愈来愈多,细节也愈来愈丰富。

一年又一年,从简单的祭拜,到成行成市、规模盛大,到文革期间的短暂停止,到如今西樵镇官方组织,西樵的“大仙诞”起起伏伏,其变迁折射着社会变化,也能从中管窥政府对民俗的管理制度变革。

专家观点

“民俗+旅游”传承岭南节庆”

刘晓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春):大仙诞”与“大仙诞文化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仙诞”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信众自发参与、在“云泉仙馆”举行的各种仪式活动;

二是“大仙诞”期间从白云洞牌坊-登山大道口一带的“狗仔墟”,摆卖来自全国各地的日常生活用品,无论男女老幼,无论信众还是非信众,都可以参与。

而“‘大仙诞’文化节”则是政府依托传统诞会活动打造的节庆活动,这类活动有点类似欧洲的“嘉年华”(Carnival),主办方可以将各种本土的、非本土的文化元素融汇在一起,达到一种狂欢的效果,与传统的“大仙诞”不是一回事。

“民俗+旅游”的模式,只要民众喜欢,积极参与;商家能赚钱;基层政府搭建公共文化平台,为民众提供欣赏民俗文化的舞台,客观上传承了民俗文化和岭南节庆,我个人认为是无可厚非的。

不要纠结于形式是否“本真”,是否“传统”、是否“现代”,关键是人们的信仰还在不在,因为人们会根据时代的变化,对文化的表现形式作出相应的调适。

文| 来源自南方日报(作者/王长庚 伍青 盛正挺 李卓 通讯员 黄幼谦)

图| 来源南海旅游、西樵山旅游、南海西樵、佛山文化等

Hash:466c6e3a4bf2006c0d1e9cb30a3106150e7a2328

声明:此文由 南海听音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