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个!佛山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北京时间12月8日晚上10点,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第71届执行理事会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宣布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佛山桑园围正式入选,成为广东省内第一个入选该项名录的工程,也是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历史水利工程遗存最多的项目。

佛山桑园围

起源

兴建于北宋徽宗年间

位置

地跨南海顺德,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

面积

围堤全长64.84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农田灌溉面积6.2万亩

功能

桑园围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发挥了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利发展和佛山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为区域灌溉农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安全提供了基础支撑

桑基围是怎样形成?

宋元之前,珠三角地区多水,水每岁为患,此地居民只能“依高阜而居”,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宋元交替之际,珠三角地区尤其肇庆高明等西江上游地区陆续修建堤围防水,此地零星的土基逐渐形成。尤其到了明代,海水日益冲击,珠三角地区形成大量冲积平原,加之明朝户籍政策变化,当地居民不断围海造田,并在新开发的田地上种桑养鱼,使得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

为保护农业生产,此地居民大规模修建堤围,横跨南海、顺德两区的桑园围亦是为防患护田,而在官方和民间力量的交互作用之下,逐渐从零星的土基连缀成绵延较长的石堤,农业生产与堤围维护相辅相成,官方与民间均形成了对桑园围的水利管理机制,并不断进行优化。

清代《桑园围总志》桑园围基图。图/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

桑园围灌排工程遗产

桑园围灌排工程遗产主要包括:

一是堤围,环绕桑园围的基围及引水、排水口门格局基本保留,其中1公里长吉赞横基古堤保存完好,仍发挥着防御西江、北江洪水作用。

二是围内纵横的河涌水系,灌排两用,同时起到调配堤围内外水资源兼水运作用。

三是围内分布众多的湖塘,作为调蓄工程运用。

四是堤围及河涌水系上众多的闸窦控制工程,发挥挡潮、排涝、节制、供水、通航等功能,部分尚在发挥功能作用。

围内除水稻等传统种植业之外,历史悠久的桑基鱼塘生产模式也延续至今,“桑园围”的名称也得自于此。

保存完好的吉赞横基古堤。

位于南海区西樵镇民乐社区的官山涌上的民乐窦。

西江甘竹支流,甘竹为桑园围的尾巴。

从桑园围读懂佛山产业

在桑园围的守护下,佛山先民有意识地围垦造田,果基塘围、桑基塘围开始演变出水利与农业兼备的功能。

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雍桑,循环往复,所以桑茂、蚕壮、鱼美、塘肥、基好……

清朝以来,佛山蚕桑经济空前繁荣,百姓富庶。

根据《桑园围总志》,1923年,“全属桑基,有三千顷,半在桑园围之内,直达官山九江,其余一半,与顺德接连,至达佛山。”

规模与特色兼具的佛山桑蚕业与交错纵横的河涌,浸润出国家级非遗香云纱。

佛山的鱼,是寻味佛山的重要美食

以南海九江为例,鱼苗生意自古就很兴旺。而有了基围闸窦的保护,九江人将鱼苗繁育的生意一直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1925年,珠三角基塘面积不到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一,但却能够生产出全省一半的塘鱼,成为岭南生产专业化程度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

而在顺德陈村人的堤基植桑实践中,在田里种柑、橘、橙、柚、柠檬、枸橼、佛手金柑、金橘,培育观赏性锦鲤,成为水果、观赏花卉与锦鲤之乡。

堤围内外的蚕桑经济,高效高产的桑基鱼塘系统,加速了佛山地区的资本积累和近现代化的进程。除了大家都熟知的继昌隆缫丝厂,到1925年,顺德就有135家蒸汽缫丝厂,每个厂平均有400多台缫丝车,桑园围沿线乡村更成为机织之乡。

这些都与今天的“佛山制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打卡桑园围历史路径

今年5月,广东省文化旅游厅公布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佛山桑园围历史文化路径”榜上有名。一起来打卡!

佛山桑园围历史文化路径:松塘村--民乐窦--吉水窦--西樵山--烟桥何氏大宗祠--下北石塘闸--探花桥--九江吴家大院

松塘村

西樵山下的松塘村,倚岗列建,百巷朝塘,自然环境优美。自南宋开村有800多年历史,村中宗祠家庙、家塾书舍、镬耳屋民居、古巷道、古井、古树众多,熠熠生辉。

民乐窦

窦即窦闸,是一种水利设施,用于防涝和灌溉。围内最古最大的石窦是西樵山旁的吉水窦,较大的还有民乐窦、九江惠民窦等。

位于西樵民乐村的民乐窦,始建于明末,清光绪四年重建。“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的谚语,在当地家喻户晓。

吉水窦

吉水窦始建于宋代徽宗年间,清光绪甲午年(1894),陈启沅捐资重修。吉水窦的结构采用中国石拱桥的建筑原理,重修至今仍坚固如初。

西樵山

西樵山,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南部的西樵镇,处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素有“南粤理学名山”“南狮发源地、黄飞鸿故里”之美誉,其所承载的西樵山文化更被考古学家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

烟桥何氏大宗祠

位于九江烟桥古村的何氏大宗祠,是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祠堂,记载了何氏族人的风光伟绩,见证着烟桥世世代代人才辈出的时光。

下北石塘闸

九江何以能够成为鱼米之乡?当然少不了大量的水利设施,窦闸就是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一种。而下北石塘闸是九江留存下来的窦闸之一。

花桥

探花桥,这座看似普通的桥,却内涵着浓厚的儒家文化,其背后更来自于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陈子壮,幼时在九江下西居住。自小受儒学思想熏陶,才学过人,品行耿直。凭借才学考中探花及第,出仕为官。而这座桥正是陈子壮中探花后,乡人为他修建的。

九江吴家大院

吴家大院原称吴慎德堂宅第,由越南华侨吴赓南先生及其兄弟吴畅如于1887年所建,距今已有133年历史。 馆内为碉楼式洋房,造工坚固,形制与我省著名侨乡开平碉楼相同。

来源:佛山发布、民生直通车

Hash:33c02208fc4fe1e78b5d4afa0cf2a228369880b3

声明:此文由 佛山电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