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这个村庄历经几百年风云变幻,如今成了热门的红色文化基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改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继承革命文化,不忘本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我们特此推出《河源两地文化》系列报道,专题分为红色文化篇和岭南文化篇。

红色村庄·龙川小参村

一键带你穿越↑↑↑

小参村,位于龙川北部一隅,毗邻江西,曾有“入粤第一村”之称。四周五峰环绕,五座山峰酷似五匹骏马朝同一方向奔驰而来。从高处俯瞰,村庄就像一个青花瓷碗。史料记载,此地被称“五马归槽”,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在这里,仰望天空,俯首脚下,驰骋想象,这小小的村庄,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然而,正是这个看似平静的小山村,古往今来,从未平静过。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

小参村的由来

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中原大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为躲避战乱,客家先民携妻带儿,一路南下,跋山涉水,来到由赣入粤的第一站“小参村”。也许他们觉得这里山清水秀,资源丰富,适宜人居,故而世代在此繁衍生息。明末,村中有识之士李世相,十年寒暑苦练,在殿试中考取武举榜首,被崇祯皇帝任为兵部参将,为国效力。据传,后人为纪念他,将原“小三”改为“小参”。可见,小参村有记载的历史,已近800年。

小参村里,仍保存着不少砖木结构散发着古旧气息的老屋。这些建于明清的老屋,大多都在临街一面建有突出的木阁楼,楼墙开有大大的窗户。

繁华的历史

明代,朝廷加强行政管理,省至中央设有驿道,每200至300里设一驿站。位于两省交会驿站上的小参村,在那个手提肩挑的农耕时代,由于南北商品的交流,自然形成商品的集散地,成为商客的落脚点。史料载,清康熙年间始,赣南食盐自老隆由东江水路船运,由于东江贝岭以上河段水流湍急,通航能力差,便自贝岭下船后改由肩挑。这时候,在驿道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官盐贩运的肩挑客,他们成群结队,来往于粤赣崇山峻岭之间,用血汗赚取脚力钱。小参村,也成了这些挑夫的歇脚地。这时候的小参村,热闹繁华,生意兴隆,可与古时商贸重镇老隆、贝岭齐名。最繁盛时,这里有60多间店铺,客栈、米铺、肉行、药店,一应俱全。

小参村渐渐成为繁华之地。南宋末年从中原南迁至此并定居的白氏、缪氏、陈氏、徐氏家族,有许多人因经商致富,后沿东江迁往惠州广州等地,走向更繁盛的商业舞台。此时,吴、刘、黄、廖、张等姓氏从北迁入,加上原有的姓氏,共有十三姓氏先民在小参村安居乐业

时过境迁,古驿道已破败,代之而起的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但是,发生在古驿道上许许多多的故事,却成为小参村人世代相传的共同记忆。

让历史的画面,回放到上世纪20年代!

小参村的风云岁月

大革命时期组织农会斗地主豪绅

约在1923年,小参村人李云山(又名李协林)离乡出走投军从戎,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国民革命军,并加入国民党,在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时被孙中山委任为粤东第十支队游击司令,参加讨伐陈炯明叛军的战斗。次年,孙中山令李云山回龙川组建国民党党部,当选为执行委员(据龙川县志记载)。

同年,李云山又去广州参加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聆听毛泽东、彭湃、阮啸仙等农运领导人授课,学习农民武装起来进行革命斗争的道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一起交流农运经验,学习后返回龙川组织农民协会。因龙川县城的国民党右派势力强大,未能成事。接着,李云山回家乡小参村组织“五兴龙小参农民协会”,在小参街公开挂牌办公,宣传动员并张贴告示和标语。他发展村中有名望的李国才(清末担任过龙川﹑和平定南等地的千总)、李言宾﹑李旭光﹑李四洪等为骨干,发动农友参加农会,农会会员发展到数十人,以“斗地主豪绅,农民起来做主”“农民起来抗租抗税,废除苛捐杂税”等为革命口号,号召会员和农友合力开展抗租抗税,对抵抗的地主豪绅抓起来戴高帽游村示众,大灭地主恶豪威风,大长农民志气,在小参实行一切权利归农会的管制,农民拍手称快。

后因地主豪绅负隅反抗向伪县政府告状,国民政府派警察到小参镇压农运,并将农运头领李云山抓走,宣布解散农民协会,农运暂停了活动,农民重受地主豪绅压迫,农运失败。

土地革命时期穿越封锁线送盐给红军

虽然农民运动失败、农协会被解散,农民们重受地主的压迫、剥削,但小参农协会员痛定思痛,李云山被释放出来后和农会骨干秘密沟通串联活动,动员农协会员们待机东山再起。

到了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赣南建立了中华苏区根据地红色政权,领导全国人民起来推翻反动政府,把全国的革命运动又一次推到了高潮。蒋介石政府企图扼杀革命摇篮,集结数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对根据地进行封锁,红色苏区的人民和红军断粮断盐,生活步步维艰。李云山化装成生意人、李绍文装扮成风水先生出入国民党封锁区与红军取得联系,商议为红军运送食盐,解决红军缺盐的燃眉之急。因当时食盐受国民政府严格控制,运送食盐活动必须保密,才能安全送到红军联络点。他俩回到家乡,先动员本屋祖叔组织送盐小队,送盐小队乔装打扮成商人,贿赂国民党哨卡哨兵,一次次把食盐安全送到红军在苏区的联络点。但因国民党对苏区封锁时间长,而苏区人民和红军多,缺盐问题仍十分严重。李云山等计划扩大送盐队,在原农会较可靠的骨干中挑选出十几个会员充实到送盐队伍中。

1933年下半年,送盐队在东江水运食盐的船只行至三溪口渡口从船上卸转人运挑送时,被国民党沿东江跟踪送盐船只的特务盯上,当即没收了刚卸仓的食盐。特务还继续跟踪送盐的挑夫回家,将送盐队员李昆林、李炳文抓起来痛打一顿,还搜查到龙井屋内所藏的3000多斤食盐。国民党立即钉封龙井屋的大小门窗,接着将李昆林、李炳文俩叔侄押龙川佗城受审。在钉封龙井背屋大小门的几天里,不许老幼进出,屋内缺粮缺水,活活地饿死了几个小孩。屋内老人向屋外把守门户的国民党兵求情,才允许在屋后面挖一小洞给全屋老幼作为生活通道所用。李坤林、李炳文在受审时坚强不屈,没有供出跟他一起为红军送盐的伙伴,国民政府判他俩在佗城坐牢3年。从此,国民政府在小参村设了卡哨,截断了小参这条为红军送食盐的补给线。

党小组的建立

1938年冬,在中共广东省委和中共香港分局的组织下,广东侨居南洋等地的海外侨胞纷纷成立抗日救亡会,发动各界爱国人士捐钱捐物,支援抗日前线,并成立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初,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第六团(龙川分团)成立,指导员兼领队徐希哲(龙川人)、团长邹清容(女,惠阳人)。” 不久,徐希哲离团赴港,由邹清容任团长,方云山任副团长。龙川分团成立后,在中共龙川县委领导张凤楼、李健行、黄慈宽的支持下,龙川分团与龙川一中支部宣传委员魏南金(1938年入党,1939年秋任县委宣传部长)所率领的龙川抗日先锋队紧密配合,深入机关、学校以及街头街尾开展抗日宣传演出活动,演革命样板戏,教唱革命歌曲,散发抗日传单。其间,在龙川一中读书的李硕华(小参村人)与袁秀文、刘继昌、刘少雄等一起加入抗日宣传队。不久,李硕华成为抗日宣传活动的骨干团员,得到魏南金的赏识和培养,思想进步很快。 接着,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龙川分团在贝岭区区长李敬业的支持下,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青年抗日游击训练班”,小参村优秀青年李硕华、李伟民、李绍文、李锡其、李月标等参加了训练班的学习。李硕华成长为中共党员和东江抗日游击队的骨干,李伟民、李绍文、李锡其、李月标也于同期加入了抗日游击队。

1939年秋,受中共龙川县委的派遣,李硕华及其他4位小参村游击队员回到贝岭区,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其间,负责龙川上半县建党工作的龙川县委领导魏南金、余进文、刘波等到贝岭区开展建党工作。同年9月,贝岭区党支部成立;10月,魏南金、余进文、刘波亲临小参村,成立了临时党小组,魏南金兼任党小组组长,李硕华任组织委员。1940年春,魏南金回广州参加省委第三期党训班学习,余进文、刘波到河源、和平开展革命活动,小参村临时党小组活动中断。

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冬,龙川一中党支部成立,书记罗国青。” 1939年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东江区队和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抵达龙川后,他们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在抗先队和华侨回乡服务团的发动下,龙川一中党支部组织李硕华等一大批进步师生,深入机关、学校、乡村,组织抗日演出。“1939年1月19日,在抗日先锋队东江区队倡导和帮助下,远离县城的五区(贝岭)成立青年救亡工委会,组织抗日话剧团在贝岭纸业交易场公演抗日话剧。” 抗先队的一系列宣传活动,增强了贝岭、细坳广大民众支援抗战的思想意识。

1939年六七月间,日本飞机多次轰炸老隆,造成数十名人员伤亡和大量的财产损失,抗日热潮急剧升温。暑假期间,李硕华带领龙川县抗先队部分队员回到小参村,用各种形式组织抗日宣传活动。

革命英雄“小参连”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派东纵朱文和、蓝梅昌到具有群众基础和革命斗争经历的小参村组建游击武装。小参村120多名热血青年报名参军,并带动张田村、大河村20多人,组建了以小参村人为主的“小参游击连”(共140多人),此连后编入东纵二团三营九连,朱文和同志时任三营营长(九连属他部所辖),“小参连”随大部队参加解放定南、上坪、龙母、老隆、兴宁直至广州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小参连”大部分人留在广州公安部队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省领导林若、谢非和朱文和等老同志,每到龙川都去细坳小参村看望送子参军的父老乡亲,因为他们都记得那个英雄的“小参连”,记得那些为了国家献出鲜血和生命的小参村的英雄。

历史遗址

小参径口村

小参村的古街虽已面目全非,但散落在村中的明清时期的宅第建筑,许多还保存十分完好,如“竹园围”、“仪象楼”之类。

龙井屋旧址(仪象楼)

革命盐仓

村中仪象楼是民国时期粤军第十支队游击司令李云山故居。

1995年,小参村人为了纪念这位先烈,自愿捐资捐物,竖立起一座纪念碑,让后人永远缅怀他。

“革命老区村”石雕

2014年2月,在河源市政府批准小参村成为“革命老区”后建成“革命老区村”石雕。这座石雕,高7.1米,宽12米,底座之上设计为三面重叠却似舞动的红旗

五兴龙小参农民协会旧址(竹园围)

建于明代末期的——竹园围,自从出过国学生李首熏后,竹园围先后出过4名秀才,9名贡生。而明末抗清将领李世相,亦为小参村李氏族人。

“柱史衍庆”

在小参村,还有一栋古建筑,叫“柱史衍庆”,是明末参将李世相故居,建于明代,建筑占地面积1088平方米。

如今的小参村

小参村借着贯彻落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东风,着力发掘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大放光芒,目前已经成为我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基地。

2011年11月,小参村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之一,列入重点文物保护;2014年2月确认该村为“革命老区村”,这两块闪亮的村庄名片大大提升了小参村在省内外的知名度。随着客家文化旅游、古村落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兴起,大量的省内外游客开始了解小参村,参观小参村,这不仅给这个偏远的客家小山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变化,也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小参村人的身上延续着客家先民敢于开拓、勇于拼搏和革命先辈的热血和激情,他们正在发扬先辈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把小参村这块土地建设得更加繁华与美丽。

历经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已经是物是人非,小参村没有留下太多的革命遗迹,但那些英雄的事迹,一直留在小参村乃至细坳镇老百姓的心头,留在老人们口口相传的记忆里,激励无数后辈热爱国家、奋发向上,勇担历史重任。

如今的小参村,宁静、悠闲,与或新或旧的民居,错落在山边。穿村而过的小溪,把小参村人民紧紧扭在一起,也见证着小参村所经历的每个日日夜夜。

来源 | 河源广播电视台

Hash:9d680c21bbadbf92c90f46e3b4998e7b3902897c

声明:此文由 龙川一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