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忆厦 l 今天过节,我们来聊聊这些“厦大孩子”

导读

这是一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于厦大校园的教职工子女,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厦大孩子。半个世纪前,他们的的确确都是孩子,调皮的男孩,欢乐的女孩,一路蹦蹦跳跳。厦大校园是他们成长的摇篮,是他们撒野的乐园,是他们温馨的港湾……

穿海魂衫背带裤举小旗的王诠

在建南大会堂前奔跑的周跃

小朋友在南普陀放生池观鱼

田中维小朋友和她的弟弟

章慧小朋友的奖状

▲(请用手指向左滑动)

我出生在鼓浪屿宁远楼厦门同文路有几栋厦大教工宿舍楼,因为离学校近,父亲卢嘉锡经常住在这里。父亲几次带着我们兄弟姐妹来到当时正在建设中的厦门大学海滨“五大建筑”(大会堂、物理馆、化学馆、生物馆、图书馆)工地,告诉我们,这个浩大的工程全部建设资金,都是厦大创办人、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发动海外爱国华侨捐助的。据说按最初设计,会堂的门朝内开启。父亲知道后就根据美国战时的经验教训说,一遇紧急情况需要疏散,里面的人向外涌,如大门向里开,会被顶死。后来会堂的大门全部改为向外开启。

——节选自卢咸池《童言无忌》

那时(三年困难时期),物质是缺乏的,我们吃的欲望特别容易满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位瘦瘦黑黑的伯伯,挑着一个特制的爆米花的炉子,吆喝着:“傍米香!”(闽南语,爆米花)来到国光三前,这时国光三的孩子们都兴奋起来了,纷纷向爸爸妈妈要钱。我会拿着母亲给的两毛钱,从米缸里盛上半斤左右的大米,兴冲冲地来到爆米香伯伯面前,挨着个儿排队等着爆米花。当爆米香伯伯吆喝一声“欲磅啊!”(要爆啦)我们就会捂着耳朵,闭上眼睛。“轰”的一声,大功告成。散发着迷人香味的爆米花是我们的美味零食,我们舍不得一下子吃完,每天只品尝一两把,这样细水长流让爆米花在口齿留香。

——节选自田中维《故乡的雨》

1958年厦门大学成立民兵师,父亲朱天顺和母亲沈敬繁都是民兵师的“军官”,警报响后顾不及我们,直奔战斗岗位。还好我们兄弟都已经长成少年,知道自己抄起小板凳,提上装着饼干、开水的小竹篮躲进坑道,在那潮湿阴冷昏暗的坑道里有时一蹲就是几个小时,从小就饱尝了“上甘岭”坑道的滋味。20世纪60年代后两岸炮火逐渐稀疏,但厦门仍处于两岸军事对峙的最前线。虽不常跑防空洞了,但每当东南风起的夜晚,还时常枕着金门方向顺风飘来的“大陆同胞们、共军弟兄们……”的广播声入眠。

——节选自朱子榕《两岸炮火中长大的厦大孩子》

儿时玩宠物,我们也是“与时俱进”的。记得在小学三年级时,厦大影院曾播放了一部反映江浙一带农村养蚕姑娘辛勤劳作的影片。从这之后,班里便掀起了养蚕热。课间操时,大家或是交换着蚕种,或是从书包里掏出小纸盒,炫耀着自己养的蚕宝宝是多么的可爱。放学后,第一任务便是奔向白城一侧的山坡(如今海滨新村一带),在桑树林里争采鲜嫩的桑叶……

——节选自朱子鹭《儿时的宠物》

❀厦大幼儿园欢送1954届毕业班留影

❀厦大幼儿园欢送1959届毕业班留影

❀厦大幼儿园欢送1961届毕业班留影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多少动人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短笛,奏出了多少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绚丽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散发出的醉人的芳香,朵朵洁白的花瓣就仿佛是一件件回忆。

祝天下所有的孩子节日快乐!

厦门大学

来源:《永远的厦大孩子》

封面图、动图来源:网络

整理:卢振

责任编辑:林钰琼

Hash:8509a1a4e9c85da628dd75e09f4216acce5b5f87

声明:此文由 厦门大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