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甲子:大同市博物馆建馆60周年

2019年9月21日,为庆祝大同市博物馆建馆60周年,同时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一场别样的“快闪”活动,在大同博物馆内上演,来自大同市中小学生代表、高校学生代表、博物馆志愿者代表等200余人参加活动。

快闪活动现场

同时,《法兰西的雄鹰——拿破仑文物(中国)巡回展》也在当日开展。该展览由大同市博物馆、法国拿破仑第十骑兵协会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大同市文物局大力支持,深圳市木雅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协办。

本次展览共展出展品150余件(套),既包括名家创作的油画、雕塑、版画等艺术品,还包括拿破仑使用过的物品及拿破仑时期的服装、生活用品等,从“军事思想的形成”“帝国理想的实践”“欧洲梦想的破灭”“时代英雄的落幕”四个方面展现了拿破仑跌宕起伏的戏剧人生,同时也再现了欧洲艺术文明的辉煌一页。据悉,本次展览的时间为2019年9月21日-11月25日。

回望甲子:风雨兼程六十载

大同市博物馆于1958年筹建,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旧馆址设立在驰名中外的辽金皇家寺院华严寺内,时称大同市文物陈列馆,1963年更名为大同市博物馆。2009年,大同市博物馆新展馆正式对外开放;2010年5月18日,御东新区博物馆破土动工, 2014年底正式对外开放。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1959-2008

华严寺时期

1959年,大同市文物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大同市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博物馆正式成立。陈列馆隶属于市文管会和“山西云冈石窟古迹保养所”,其功能主要是对外展览宣传、田野考古、收集社会文物,从业人员仅有10余人。1959年刚开放的历史陈列和国庆节举办的建国十周年展,共接待观众6万5千余人,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91年之前博物馆在华严寺办公时期旧照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大同市博物馆依托华严寺的地缘优势,先后举办了“雁北地区、大同市出土文物展览”、“浑源毕村西汉墓出土文物专题陈列”、“北魏出土文物专题陈列”、“自然化石陈列”、“石雕艺术陈列”等一系列展览。最高纪录年观众人数达到30万人次。

1984年至1992年,在文物陈列、学术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这一阶段,人才队伍的扩充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馆内本科、大中专毕业生众多,占当时人数的二分之一。展览方面,先后举办了 “辽代西京文物展”、“建国四十周年大型文物展”;联合举办了“山西省出土文物展”、“承德避暑山庄宫廷文物展”、日本大阪的“中国古代玻璃、金银器文物展”等,对宣传大同历史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博物馆在华严寺时期照片

1994年,在华严寺北侧,新建成了博物馆综合办公楼。同时,利用华严寺改造后的前后院共七个展厅举办了大同市通史陈列展。此外,还整理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的发掘报告资料,完成《云大金代壁画墓》、《北魏明堂遗址》、《云冈第三窟窟前遗址发掘简报》、《汉代平城县遗址调查》、《金代徐龟墓发掘简报》等多篇重要论著。

2003年博物馆在华严寺时期照片

在华严寺开馆时期,大同市博物馆还承担着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发掘的出土物支撑起了大同市博物馆的藏品基础,同时起到了证史、补史的作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联合进行青瓷窑旧石器遗址、高山镇细石器遗址的发掘工作,独立完成北魏司马金龙墓方山永固陵、金代阎德源墓、元代冯道真墓等重要发掘;1982年至1994年期间,配合基建,发掘各时期墓葬1200余座,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重要遗址有北魏元淑墓、南郊北魏墓群、辽代许从赟墓、云大金代壁画墓、金代徐龟墓等,同时对大同古城址变迁展开调查,对北魏明堂遗址、云冈20窟至第5窟前遗址进行了发掘(即第一期发掘);1993年至2004年间,又与其他单位联合进行了一些考古发掘工作。1993年后,由于文物部门进行重新分工,考古发掘工作划归市考古研究所,博物馆主要从事文物收藏、研究及陈列展览工作。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发掘现场

2009-2012

展览馆时期

2009年1月16日,当时的大同市博物馆新展馆正式对外开放。开馆后的第一个月,观众人数达4万多人次。常设展展出内容囊括大同七县四区的历史文物精粹,分为“名城史略”、“瓷路撷珍”、“北魏平城”、“百川汇流”等展示单元,展出各类珍贵文物1000余件。以崭新的陈列艺术形式手段,开启了大同市博物馆陈列的新篇章。2011年7月,大同市博物馆学术(研究会)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大同市博物馆向专门性研究机构迈进。

展览馆新馆开馆仪式

期间,大同市博物馆屡获殊荣。2006年,被山西省文物局先后授予“文物保护先进单位”、“2006年博物馆展示服务先进单位”;2007年,被大同市委宣传部授予“文明和谐先进单位”、“文明和谐先进旅游风景区”;2009年5月正式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二级博物馆”称号。

展览馆时期展厅一角

2014 至 今

御东新馆时期

2014年12月31日,御东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建筑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含展区(近10000平米)、文物库房(1660平方米)、设备区、办公区、公共服务区、共享大厅、多功能厅等。大同市博物馆的发展步入了全新的轨迹。

御东新馆开馆当日游客络绎不绝

常设展览以大同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为主线,开辟“代地沧桑”、“北魏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个历史陈列,“大同恐龙”、“梵语清音”两个专题展览。展陈形式主要以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历史线索与专题展示,加之各类临时展览,运用“小器物反映大历史”的方式,以文物展示为主,辅之图文版、多媒体、模型、场景、触摸屏、交互屏等展示手段,配合声光电互动,尽显智慧化成果。

共享大厅

展厅史前化石陈列

司马金龙墓矩阵式俑阵

宋绍祖墓俑阵沙盘

恐龙厅剪影

自2014年底开馆以来,先后与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等国内多家博物馆合作,引进20余个国内外优秀展览及国外的经典成熟展览,使观众了解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同时,通过推出外展的形式,向多地输送大同独特的地域文化。2016年推出的辽金元专题展览“西京印迹——大同辽金(元)文物展”,已送展至国内北京福建江苏浙江新疆河北广西贵州湖北等省市的近二十家博物馆;此外,与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国海关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先后合作,积极推进联合办展。2018年6月,与洛阳博物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联合举办的“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成功开展,此展是国内首个展现北魏历史的专题展览,塑造北魏文化品牌,突出展品的独特历史性,凸显核心竞争力。

“西京印迹——大同辽金(元)文物展”在南通博物苑展出

“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主题板

此外,大同市博物馆还积极推进分馆建设,通过总分馆管理运营制,建设了明堂遗址博物馆、魁星文化博物馆、梁思成纪念馆、平城记忆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等分馆,未来还将有红色记忆馆、明清铜造艺术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水陆画博物馆、明清建筑构件博物馆、明代藩王后裔碑刻馆等博物馆,形成“博物馆群”效应。

一甲子回眸,思绪万千。回首六十年,大同市博物馆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代同博人砥砺奋进,破茧成蝶。未来,大同市博物馆还将继续立足本馆特色,推出更加优质的原创展览,加强馆际交流互通,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资料来源:大同市博物馆

编辑:City#

Hash:83eea43408208709714383e81ff1df106fbd518d

声明:此文由 弘博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