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 | 千年古域 文献名邦

素有“文献名邦”之美称的平定县位于阳泉东、南部太行山西麓。“科名焜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乃平定历史人文之写照。

娘子关

娘子关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

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上有平台城堡,似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之用。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祠、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传说为当年平阳公主驻防时所建。

娘子关不仅凭天下第九关为人熟知,还以其山明水秀的宜人景色闻名遐迩,娘子关瀑布悬流百尺,顺悬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绚丽的“水帘瀑布”,如喷珠散玉直泻谷底,悬空飞洒、珠花四射,如白帘挂在此壁前,形成高达20多米的水帘,在阳光下五彩飞虹、蔚为壮观。

娘子关平阳湖位于绵河的峡谷地段,呈葫芦形,两岸巨崖高耸,山青水秀的娘子关就坐落于平阳湖的南崖之上,北崖之上是石太铁路线,南北两崖石质各有不同,有凹有凸,还有许多怪石,它们有像乌龟,有的像大象在戏水,有的像青蛙,形象各异,栩栩如生。

这里家家流水,处处涌泉,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天然画卷。成就了“人在水上住,清泉屋下流”的自然风光,颇有些江南水乡味道,“水上人家”由此得名。

冠山森林公园

平定冠山森林公园自然景观、古迹、文化源渊于一身,位于平定县城西南4公里处,是晋东名胜之一。冠山主峰顶状似冠,故名。 冠山风光秀丽,这里集儒、道、释于一山,尤以创建于元代的崇古冠山书院以儒文化称著,元代中书左丞吕恩城、明代兵部尚书乔宇都曾在此读书,明末清初的医学家书画傅山也曾在平定冠山森林公园的隐居,现代女作家石评梅从小在此读书,并创作了以冠山为背景的小说《红鬃马》。

资福寺是平定冠山森林公园主要建筑,创建于金代,寺内历代碑刻甚多。山中现存古迹还有团龙照壁、槐音书院遗址、崇古书院、半周亭、仰止亭、石棺石、吕祖洞、文昌阁、字纸洞遗址等。

平定冠山充满了一种书卷与书香之气。从元代至清代,它的怀抱中留下了众多的学者足迹。冠山之石秀拔,冠山之松虬劲;冠山留给人们的是风雨摧不去、烟雨迷不住的千年书香。冠山书香也会使人们在此驻足、沉思。

固关

位于平定县新关村,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长20公里,是内长城重要的关隘。固关长城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现存唯一可考石砌内长城,是我国最早的明代内长城,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称之“有小八达岭之风韵”。据罗先生考证,固关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万里长城还早155年。虽然现存遗迹多为明代建筑,但从始建年算起,它已有2374年的历史,国内少见。

固关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为“京畿藩屏”。关城初修于明正统二年(1437),当时叫“故关”,在今平定县娘子关镇旧关村。嘉靖二十二年(1543),“虏寇太原密迩故关,其关虽地当冲要,而旧城险要不足”,于是西迁十里筑新城,取“固若金汤”之意,改“故”为“固”,并于其后修复了关城两侧的长城。《吕氏春秋》所指“天下九塞”之一。

固关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出入此处者甚多。如秦王翦伐赵、秦始皇尸归咸阳韩信“背水之战”,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康熙皇帝西巡都经过这里。韩愈司马光、韩琦、于成龙、孔尚任等也在这里留下诗篇佳作。

药林寺森林公园

药岭寺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南20公里处的张庄镇境内,北临南阳胜,东至南后峪,南与昔阳县接壤,西连左家村。公园境内山势巍峨,层峦叠嶂,沟壑深邃,森林茂密,花草遍野,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多彩。

公园内的古建筑清凉寺又名药岭寺,其创建历史久远,明嘉靖十三年重修。该寺红墙金瓦,气宇轩昂,掩映于崇山峻岭之中,庙前顽石纵横四卧,有一巨石,镌刻有“药岭寺”醒目大字,周边松林似海,郁郁葱葱,显得古刹宁静清幽。沿石台阶向上攀登,途经待月石和月楼,便可达到寺内。在寺庙菩萨阁的正北为著名的清凉石窟,其雕刻艺术堪称一绝。石窟之上筑有三殿,正殿为大佛殿,亦称正殿,东西两侧;筑有配殿。另外西院正北建有子孙殿一座,各个殿内塑有各种佛像,塑艺精湛,形态各异,造型优美。

另外,在殿堂右侧及背后,有近代建筑的院落两座,规模较大,保存基本完好,原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二分区利华制药厂遗址。该寺也曾是抗战时期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战斗过的地方。寺内至今还保存有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地方。

开河寺

位于平定县乱流村西的魁头山腹,这里山峰突兀,松柏参天。此寺创建于北魏永平三年。寺内有上、下、中三龛,大小佛像百余尊,佛像大者高4.4米,小者仅高0.12米,其造像风格和神态与大同云冈石窟佛像如出一辙,故有“三晋小云冈”之称。

天宁双塔

在平定县城南关土垣上。据《平定州志》载:“寺林,太师蔡京书额,寺内有大悲阁,双塔东西对峙。”明、清两代均有补修。寺内建筑残坏,双塔依然如故。寺址高耸,双塔并峙,格外醒目。

塔为楼阁式,平面八角形,高约30米,每层收刹甚急,轮廊形制奇异。底层四面砌有券洞,内置佛像一躯,二层以上平座甚高,外观很象七层塔。二、三层刻假门和直楼窗,檐下和平座上砖雕斗拱如木构制,质宝珠,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更换。塔下存有北魏石佛一躯,眉目清晰,躯体完好。

— end —

来源:山西文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Hash:260a29cde2fb9c58ca4aac395f6e9894de753066

声明:此文由 阳泉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