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尖兵剧社”和八路军电台、救国报社

抗日战争时期,在冀热辽地区有一个“尖兵剧社”也十分有名气。

共产党历来就对宣传鼓动工作十分重视,在战争十分艰苦的岁月,各部队都有文艺宣传队活动。1939年至1940年,冀东八路军十二团和十三团先后组建了小型宣传队,使冀东部队文艺活动逐步开展起来。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冀东抗日部队领导更加重视文艺工作,特别是政治部主任李中权,他积极主张抗日部队建立一支专业文艺队伍。

1943年7月1日,冀东抗日部队在迁安县西水峪村召开了千人大会,会上宣布“尖兵剧社”正式成立。随后,剧社跟随抗日部队挺进滦东地区,在北宁铁路沿线昌黎滦县乐亭抚宁、迁安一带活动演出。每次演出,台下总是人山人海。

▲苟家套村尖兵剧社管桦刘大为居住过的老房子遗址。

“尖兵剧社”还到昌黎沿海地区演出话剧《把眼光放远些》等节目。1943年冬,冀东军区“尖兵剧社”文工组还在新集镇的苟家套村出版了《大众报》。《大众报》是政治、文艺综合性的刊物。编辑部设在苟家套一个不到15平方米的农舍里。刘大为和管桦负责编辑工作,王世昌负责刻蜡纸,张鸿斌负责印刷,李碧冰除参加写稿外,还负责装订。刊物出版后,增进了敌占区的人民对共产党、八路军的了解,打消了人们的疑惑。有的年轻人看到文章后,要求参加剧社的工作。同时,《大众报》的发行,使日伪军非常恐慌,昌黎、乐亭两县的敌人组织了一次“扫荡”,剧社转移到后马坨一带,被敌人包围。剧社成员在武工队的配合下打退了敌人七八次进攻。敌人最终没能冲进村子,反而在村外留下几十具死尸。夜晚,剧社成员和武工队冒着风雪突围出去。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非常艰苦的阶段。日军企图消灭“尖兵剧社”,剧社不得不化整为零,分散到各部队开始游击生活。仅1943年至1944年一年时间,剧社经历的战斗就达上百次,其中五六次受到敌人合围追击。分散的小组或个人被敌人包围更是时有发生,先后有6名剧社成员在战斗中牺牲。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剧社与敌人展开巧妙的周旋。这一年时间里,剧社行军3600里,直接参战8次。

在“尖兵剧社”的宣传影响下,不少知识分子和青年男女纷纷要求参加抗日队伍,有的还报名参加剧社。1945年3月,昌黎县施家坨姑娘、抗日妇女救国会会员张洛参加了“尖兵剧社”,加入革命队伍,成为一名文艺战士,后与著名作曲家、“尖兵剧社”团长李劼夫结婚。

现在的十里铺乡,两山乡的深山里,也曾经是八路军经常活动的区域。现在我们知道的八路军电台和救国报社,就曾经隐藏在昌黎的北部山区。

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边特别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领导人曾在昌黎一带活动,如曾克林、唐凯等在西山场的焦家山一带隐蔽活动。八路军电台和救国报社也隐蔽在这里。

▲西山场焦家山

昌黎县西山场村,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葡萄沟,坐落在碣石山主峰仙台顶背后的一条深山沟里,沿沟盖了不少石屋,房前屋后栽了不少葡萄秧。这里不仅较隐蔽,而且四通八达。往东通长峪山和黑沟等山村;往西穿过湾里村就是凤凰山,往南可到昌黎县城,往西北可达卢龙县境。与现在交通便利不同,那个时候,西山场仅仅有一条山路通往山外,八路军隐藏在这里,敌人极其不容易发现。2019年,我们在西山场搞文化调研的时候,正是浓夏时节,山上草木茂密,山路极其难走,就是到了原来的藏兵洞跟前,也很难发现洞口

1943年10月,冀热边特委、冀热边行政公署、冀热边军区司令部等领导机关,驻于迁青平联合县的长河川三角地带的东水峪、黄槐峪、石堂峪、申子峪等村庄。救国报社和新闻电台随特委机关驻于东水峪,十一团、三区队、迁青平基干队等部队,包括机关警卫部队,大约有5个连的战斗部队,其余均为机关非战斗人员,都驻在周围20多个村庄。

▲西山场八路军电台遗址

1943年10月6日晚,冀东敌人共调集迁安、金厂峪、罗家屯、太平寨、喜峰口、董家口、洒河桥等据点的日伪军5000多人,长途奔袭,从四面八方对迁青平联合县长河川三角地带几十个村庄进行包围。经过一天的苦战,领导机关在部队掩护下开始向北、向东分别突围。根据特委指示,领导机关和部队行军一直未停,经过三昼夜的迂回周旋,彻底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安全转移到昌黎北部柳河圈东边碣石山西麓山沟里的各村庄。编辑组设在凤凰山西北的冯家山,印报所设在半壁店,收报台设在西山场。

八路军报社的代号为“星火部队”。“星火部队”负责接收新华社电讯的电台消息,转移时选中了西山场深处的焦家山。焦家山住着焦如海一家。焦如海是个信奉天主教的普通果农。八路军电台秘密设在焦家山,除了焦家山独门独院,特别隐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焦如海与游击队队长高庆有亲戚关系。高庆一找到焦如海,焦如海就爽快地答应了。

“星火部队”的电台设在焦家山后,焦家人为了保障电台安全,把山封了起来,不让外人进入焦家山拾柴放牧。报社的电台每天接收电讯,记录新闻,用纸很紧张。焦如海就冒着生命危险进城给电台买纸。

有一次焦如海赶着毛驴,驮了两驮子黑枣进了昌黎城。卖掉黑枣后,他找熟人买了一驮子纸。经过伪装,想趁晌午人少时从西门混出城。没想到,被几个巡逻的日本鬼子宪兵碰上了。宪兵问驮的什么东西,焦如海说是日杂用品。宪兵见东西很沉,就揭开检查,一下搜出不少纸张。其中一个宪兵见这么多纸,马上怀疑是给土八路搞宣传用的,不由分说非要把焦如海往宪兵队带。幸好,在去宪兵队的路上,碰上北关女子师范学校教员潘玉珍。看到焦如海遇到麻烦,她急忙为焦如海开脱,说焦如海是她家亲戚,是安分的庄稼人,还是信教的,家里有好几个学生,确实用纸数量大。最后由潘玉珍证明,白姓校长出面担保,焦如海才被放过。

救国报社工作人员在碣石山区,得到地方党组织和抗日政权的关怀以及群众的支持。为了隐蔽得更好,由地下党员和报社工作人员取得联络,传递情报,使报社工作人员对周围环境了如指掌,使他们较好地完成了收报、译电和报社编辑组出版《救国报》和《新长城》杂志的任务。八路军电台和救国报社在碣石山区隐蔽了两个半月,顺利完成了传递党中央和冀热边特委指示和任务。

1943年12月底,冀热边特委和司令部通过电报命令报社和电台全体人员立即返回冀东中部地区与特委机关会合,报社也得到地方党组织的通报,说敌人有出城迹象。因此,迁卢抚昌联合县派一个连队的地方武装,护送救国报社机关和电台工作人员向冀东中部地区转移。报社人员到冯家山时遭到敌人突然袭击,先头部队在冯家山的北山头与敌人接火,地方部队的一个排与敌人争夺山头的制高点,枪炮声、手榴弹声响个不停,战斗非常激烈。地方部队战士们带着报社机关人员跑步向山沟里迂回突围,报社人员隐蔽在焦家山。部队边打边撤,终于掩护报社、电台工作人员突出了重围,这次战斗,有21名战士英勇牺牲。

1944年11月,冀热边特委扩建为冀热辽区党委,撤销晋察冀第十三军分区,组成冀热辽军区和各军分区。坚持战斗在斗争环境险恶的滦东地区的八路军被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所辖。“星火部队”转移后,十六军分区司令部常常隐蔽在焦家山,军分区电台也时常设在这里,有时一设就是几个月。十六军分区电台译电员刘珍是军分区副政委唐凯的爱人,与焦如海大女儿焦瑞兰住一个屋。从此,唐凯就常到焦家山来。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也常到焦家山,与焦家人非常熟悉。曾克林与在昌黎姜各庄参军的一个化名“程君”的女八路军战士喜结良缘,把自己的新房也选在了焦家山。新婚宴就是焦如海和西山场村粮秣委员赵景春操办的。军分区副司令员李道志的夫人刘云孝临产之前来到焦家山,焦如海老伴给她接生。后方医院卫生所的一些工作人员也陆续到过这里,焦家山成了十六军分区司令部直属的“堡垒户”。焦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不能忘记这份功劳。

1945年2月中旬,八路军电台在五峰山被敌人发现,转移到了焦家山。不久,敌人到这一带围剿,游击队队长高庆在凤凰山阻击敌人时牺牲。围剿过后,八路军电台和后方医院依然隐蔽在这里。1945年8月5日,日本鬼子组织上千人的讨伐队,分三路包围了西山场。因事先没得到情报,来不及转移,电台和卫生所的工作人员仓促钻进隐蔽洞和深山沟,在日本人眼皮底下藏了起来。敌人在山里搜索了一天,也没找到电台和医疗所,但有尹明左等7名卫生训练班的小战士牺牲,江波、徐敏、国玉岚3名女八路军战士幸存下来。这就是我们在之前讲述的那个小故事。

1943年至1944年,抗日战争的形势向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在对敌斗争中,地方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粉碎了敌人一次次“扫荡”,终于迎来抗日大反攻,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待续)

文图:肖沛昀

编辑:占超

终审:任向军 刘艳丽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Hash:2fd1ce96db8f60eb38b3ecd7c9900c83892b9a68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昌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