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解说词:蔚县古堡探秘

《探索发现》解说词:蔚县古堡探秘

河北省蔚县109国道边的一处山崖上,矗立着一座堡垒式的夯土建筑,南来北往的司机们常常把它当做一个地标,但极少有人知道,这座气势非凡的古堡已经历经了六个多世纪的风雨,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西大坪军堡。西大坪军堡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也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代,在之后的二百多年中,这座古堡里一直有明军驻扎守卫,因此是名符其实的军堡。

在河北省蔚县109国道边的一处山崖上,矗立着一座堡垒式的夯土建筑,南来北往的司机们常常把它当做一个地标,但极少有人知道,这座气势非凡的古堡已经历经了六个多世纪的风雨,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西大坪军堡。

西大坪军堡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也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代,在之后的二百多年中,这座古堡里一直有明军驻扎守卫,因此是名符其实的军堡。

刘国权(蔚县史志办常务副主编):“明初的时候,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西大坪古堡的下面正是蔚州通往宣化府的一条大道,西大坪正处在“四十里平台”的边缘地带,下面就是河川区,在这里建堡能够扼守住下面的那条通商大道,所以它建的位置特别险要。”

西大坪军堡不仅地势险要、垒墙坚固,而且设计精妙,全堡唯一的入口只能容纳两个人错身进出,一旦里面的人将这个入口封死,西大坪军堡便成了一座万夫莫开的堡垒。古堡内是一片平地,有三四百平方米大小,山崖上的一面有意洞开,以便观察敌情。建成六百多年来,西大坪军堡并没有发生过惨烈的攻防战。清代以后,这座古堡不再用来屯兵,却造福了邻近的村民,成为老百姓躲避土匪的避难所。

同蔚县绝大多数古堡一样,尽管建堡的初衷是用于防御,但他们的垒墙都是夯土建成的。

刘国权(蔚县史志办常务副主编):“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在建古堡的时候也很艰难,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不具备,在险要的地方要建(古堡)必须要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古代的工具比较落后,所以当时的工程量是相当浩大,我估计这个古堡建的时间也在三至五年。”

古堡在蔚县并不少见,全县号称八百古堡,其中保存较好的有近两百座。著名学者罗哲文先生曾写道:“在世界的东方,存在着人类的一个奇迹,这是中国万里长城。在长城脚下,还存在着另一个奇迹,那是河北蔚县的古城堡。”实际上,蔚县古堡与明长城是同时代的产物,都是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当时,往往一座古堡便是一个屯兵的堡垒。

蔚县属河北省张家口市,距离北京市区的直线距离约为160公里。北岳恒山的余脉由山西向东延伸进入河北,分南北两支将蔚县合抱起来,桑干河的支流壶流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县,形成了一块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米粮川”。几千年来,蔚县一直是由塞北进入华北平原的咽喉要道,战时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西大坪军堡驱车南行十几公里,便可以看到另一座出于军事目的而建造的堡垒——横涧堡,横涧堡建于1369年,也就是朱元璋登基后的第二年。由于地处平原地区,它的堡墙比西大坪军堡更加高大,且拥有敌楼和马面。马面是指城墙上每隔一定距离便突出修建的矩形墩台,防守者用来从侧面抵御攻城的敌人。正因为横涧堡易守难攻,建成六个世纪后仍具有防御功能,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第16军曾将军部设在了横涧堡之中。

与西大坪军堡和蔚县绝大多数古堡一样,横涧堡也是夯土筑成的。

中国自五千年前便掌握了夯土施工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先树立两排墙板形成填土的空槽,空槽的横断面为梯型,用绳索或木棒将木板连接加固,再向槽中填土、夯实,一层土基夯实后,将墙板上移,再行填土、夯实,如此反复,直到需要的高度。在夯筑高大的城墙时,所用的土壤一般就地取自城墙外侧,随着城墙的增高,墙外也挖出了一道壕沟,注入河水便是护城河。

事实证明,夯土筑成的古堡坚固耐久,不仅可以抵御外敌,而且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霜雨雪仍傲然屹立。

与西大坪军堡最大的不同点是,横涧堡今天仍住有村民。

北官堡是蔚县年代最久远的古堡之一,始建于元代,北官堡和横涧堡的结构都是“堡中套堡”,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北官堡的外层堡墙,而内外层堡墙之间距离一百多米。为什么会出现堡中套堡的格局呢,蔚县的专家告诉我们,小堡建于元代,到了明代,这里的人口不断增多,小堡里住不下了,只好搬到堡外,为了保护这些住在小堡外的村民,人们又建了一层大堡,于是有了大堡套小堡。

蔚县的大多数古堡今天都住有居民,往往一个古堡里面便是一个完整的村庄。

这是北官堡的南堡门,在这座高大的城门楼上,竟明显留有一层铁锈,为这座古老的城门陡增了几分苍桑,那么,城门上为什么会留有铁锈呢?蔚县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些铁锈源于蔚县一项璀璨的民俗——打树花

今天,打树花已成为蔚县旅游的一大看点,每个周六的晚上,在专门为打树花表演

修建的“树花广场”上座无虚席。打树花的炉工在台上进行了古老的“祭炉”仪式,接下来,刚刚熔炼好的火红的铁水被抬了上来,树花艺人拿出了柳木勺子,等待着激动人心的时刻。

“打树花喽!”

在蔚县人眼中,打树花的汉子是真男儿。过去,富人们逢年过节燃放烟花,而贫苦的人们买不起烟花,一位铁匠突发奇想,把烧红的铁水泼在了高高的堡墙上,从此,蔚县有了比烟花更加动人的树花,为土黄色的古堡群增加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蔚县八百古堡告诉人们的并不仅仅是刀光与火光交错的历史,当人们漫步其间,看到和听到的还有几个世纪的兴衰往事。

蔚县暖泉镇由三座古堡组成,除了打树花的北官堡,还有兴盛一时的西古堡和狭小的中小堡,先有了这三座古堡才有了今天的暖泉镇。

在三座古堡之间,有一座漂亮的书院——暖泉书院,这座书院是元代工部尚书王敏在家乡开办的,因此又被称为王敏书院。王敏书院对学生免收学费,书院的正房是秀才们上课的,两侧的偏房则是供没有功名的童生们学习,正房前有一口井,传说,不努力的学生当年会被吊在井里反省,直至有了悔改之心才被拉上来,允许回到课堂学习。正房的两侧挂着一幅对联:“汩汩其来悟词源之出峡,明明在上毋坐井以观天。”意在勉励学生不应坐井观天,要潜心学习,这样,才思才会像泉水汩汩涌出。这幅楹联是一百多年前的古物,由清末的一位满族总督题写,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书院的一角建有高高的魁星楼,魁星是传说中主管文章兴衰的星宿,书院的主人希望学生们都能够金榜题名。

李新威(蔚县博物馆馆长):“历史上蔚县人非常注重文化和教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名人和名臣,像西汉时期的冯唐。这个书院从元、明、清到民国年间都一直在开办,培养过许多许多的暖泉人和蔚县人。”

西古堡是暖泉三堡中最大的一座古堡,始建于明代中后期的嘉靖朝,古堡的南北两端各有一座瓮城,建于清初顺治年间,为西古堡平添了几分气派。瓮城的存在大都是出于军事防御,但顺治年间,清军已经入关,北方民族的威胁不复存在,那么,西古堡增建这两座瓮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蔚县的文史专家告诉摄制组,修建这两座瓮城是为了护卫西古堡中一位晋商的钱粮财富。

一切要从明末说起,当时,西古堡中的张家出了两位总兵――张邦齐和张邦正,张邦齐还曾做过明朝的兵部侍郎,因此,张家是西古堡乃至蔚县最有权势的人家。这个院落是当年张家会客的院落,今天已成为几户村民共有的家,透过院中的几分零乱,仍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张家当年的显赫。

刘聪明(蔚县暖泉镇政府旅游办主任):“传说他(们)的父亲得病了,周边五个州的知府都来看望他们的父亲,并且说,我们就如同您的儿子,您的儿子镇守边关呢,我们为他们尽孝,给您得好好瞧病。”

这个小院是张邦齐的父亲张俊的书房所在,进入书房要穿过一道小门,门上题有“小自在”三个字,小自在的源起是佛教《法华经》中的“大自在”,指的是佛有大自在的神通之力,而张俊认为,自己达不到佛的境界,但也称得上是“小自在”,因此将之题写在了书房外的门墙上。

时隔不久,明亡清兴,张家兄弟在对清军的作战中战死,张家的势力不复存在,而晋商董家迅速崛起,成了西古堡中最大的宅门。应当说明的是,今天,暖泉镇距山西省界不到两公里,而整个蔚县在明末清初隶属山西省,因此,这里不难找到晋商文化的印迹。

晋商董家的开山祖董汝翠曾是个乞丐,15岁时流落到暖泉镇,被他未来的岳父收留,这位善良的老人教导董汝翠持家、经商,并在董汝翠18岁时将自己的独生女儿嫁给了他。之后,董汝翠的经商天赋得以发挥,没过多少年,暖泉镇周边五个县五分之一的良田都归了董家;西古堡内共有宅院180所,董家一度就占到了半数之多。

刘聪明(蔚县暖泉镇政府旅游办主任):“当时在顺治皇帝入关不久的时候,山西发生了灾荒,我们本地也有一定的灾荒,他(董汝翠)收留了大量的难民、乞讨人员,有多少人呢,当时这个(难民)队伍有二十多万人,他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收留了七八万人,当时惊动了朝野。”

为了嘉奖董汝翠的义举,清廷特准董家在西古堡扩建南北两个瓮城,一则彰显殊荣,二则护卫董家如山的财富,两个坚若堡垒的瓮城历经了十多年才宣告建成。清代中前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董家的财富继续扩张。

这是董家当年拥有的近百家宅院中的一所——东楼房院,青石门槛上可以看到明显的车辙,在门楣上则有保存完好、刀工精美的清代木雕,包含了琴棋书画等物品,显示了主人的尊贵。

这也曾是董家拥有的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一座小戏台,戏台虽小,但请两三位名角来家里唱个小堂会,或是请民间艺人来说书都足够了,偶尔性情所致,主人还可以自己上台给朋友们表演一段。

随着所谓“康乾盛世”的结束,董家的兴盛也戛然而止,其中的直接原因是董家出了个败家的后代。

刘聪明(蔚县暖泉镇政府旅游办主任):“当(董汝翠的)第八代孩子掌了家脉的权力的时候,他就胡花滥造,只要是他喜欢的姑娘他就给人家家里分一套房子,结果这个家就让他给败了。”

董汝翠当年大概不会想到,兴业如此艰难,而败家却这般简单。颇有戏剧性的是,曾经几乎销声匿迹的总兵张家却出了个争气的后代,这位张家后代苦学之后金榜题名做了官,将西古堡中的宅院又买回了不少。也许是破败后羞于面对乡邻,董家的后人相继迁出了西古堡,不知所终,而直至今天,张家仍有部分后代生活在这座古堡里。

明清两代,看戏是古堡的居民们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富贵人家可以在自己的宅院里设立小戏台,而不富裕的人家往往会一齐出钱出工,在古堡中或是古堡的大门外搭建一个大戏台。在蔚县,几乎每个古堡都有戏台,戏台已经成为了古堡的一部分。

蔚县数百个古堡中,宋家庄的穿心戏台最有特色,所谓穿心戏台是指一条大道从戏台的中心穿过,要演戏时,搭上几块台板,戏台便合二为一,成为蔚县数一数二的大戏台;平时撤去木板,人流车马便可以穿行不息。

尽管今天人们已经拥有了许多时尚化的娱乐方式,但蔚县人对看戏仍是热情不减。蔚县秧歌是正宗的蔚县地方戏,这是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在县城里排练传统剧目《何文秀算卦》,这出戏源自明代传奇,讲的是遭恶霸陷害的书生何文秀考中了状元,回乡铲除恶霸贪官的故事。

虽然此时并非周末,但听到锣鼓点,县城的人们不顾酷暑,争相前来一睹为快。剧中高亢的唱腔,不失滑稽的表演,善恶终有报的结局让观众们如醉如痴。

蔚县还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蔚县剪纸,剪纸与秧歌一静一动,相辅相成。专家们认为,蔚县剪纸的诞生也与古堡里的生活密不可分,农闲时节,妇女们为了妆点窗户和四壁才渐渐有了剪纸工艺,因此蔚县人也将剪纸称做窗花。

蔚县剪纸的第一道工序是画图案,然后将图案订在三十到五十张宣纸上,经过浸泡、晾晒,再进行刻制。染色是蔚县剪纸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正因为这道工序,剪纸有了绚烂多姿的色彩,也正是因为先刻制后上色,蔚县剪纸有了无尽的发展空间,既能制作传统图案,又能刻制工笔甚至肖像画。早在2006年,蔚县剪纸便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航拍西大平古堡

蔚县的数百个古堡都拥有自己的名字,其中最大气的一个名字要数“北方城”。北方城位于蔚县涌泉庄乡,据说,上世纪军阀混战时,一个军阀看到地图上有一座“北方城”,于是派了一个团的人马前来进攻,兵临城下才发现,北方城不过是一个被包在古堡里的小村庄。实际上,北方城的长宽都不过百米之遥,那么,为什么它竟然拥有这样一个大气的名字呢?

李新威(蔚县博物馆馆长):“在蔚县,叫方城的村有四座,其中咱们现在在的地方叫北方城,另外还有南方城、东方城和西方城,但是那几个村堡没有北方城保存得这么完好。”

北方城于2008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得益于它比较完好地保存了蔚县古堡的典型结构——南北一条主街和三条横向的小街构成了一个丰收的丰字,正门开在南面,北面是不开门的,因为北面一向是防御的主方向。在北方城内的正北端有一座北极宫,也就是真武庙,这里是城堡中的最高点,有敌情时真武庙就成了敌楼,村民们会在庙前日夜值勤,必要时将敲响大钟,召唤村民拿起简陋的武器自卫。

真武庙供奉的真武大帝道教中主管北方的神,明代初年,真武大帝被封为护国神,因此,蔚县很多古堡都有真武庙。北方城的真武庙里还有一套48幅保存完好的壁画,讲的是真武大帝成仙的过程,始绘于明代。文革期间,一度有人要拆除这座真武庙,于是,村民们连夜将这座小庙里堆满了粮食,对外称这是村里的粮库,终于保住了这座小庙和它珍贵的壁画。

真武大帝并不是北方城供奉的唯一神仙,在真武庙前还有佛教的三觉寺,三觉寺的前方左右手分别是财神庙和马王庙。几百年来,四座近在咫尺的小庙各自接受着信众们的膜拜,和谐相安。

有堡即有庙是蔚县古堡的又一大特点,而且许多古堡里有不止一座庙。

陶立璠(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一个村落居住的地方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庙宇在里面,这就是牵涉到一个信仰的问题,也可以这样讲,信仰是古堡也好,还是村落社会里面的也好,它是一个灵魂的东西,正是这些信仰能够把这个村落的人聚集在一起,是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凝聚力。”

今天,住在北方城里的百姓大都务实而善良。赵承吉老人今年79岁,他家的两进院落是北方城最大的院落之一,现在被乡政府定名为“赵家大院”,加以保护。赵家大院建于清代末年,赵大爷的祖上曾做过地方官。赵大爷告诉我们,最初,前院是主人用来开磨坊兼养牲口的,家人都住在后院,上世纪60年代,后院住了30多口人。近年来,后院由于没人住几乎荒废了,赵大爷用来种玉米。前院现在也仅住着赵大爷和老伴。赵大爷当了四十多年的乡村老师,六十多岁退休,历经了北方城的沧桑巨变。

赵承吉(蔚县北方城居民):“还是我四岁的时候,咱们北方城也过过大兵,有什么奉军啦,还有联军啦,有的兵挺穷,他们见了老乡就说,“老乡老乡你站站,脱下你的鞋袜我换换,人们挺恐惧的。””

七七事变后,年幼的赵承吉亲眼见过日军的马队从北方城大门前飞驰而过,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不仅有日军杀人放火,还有土匪趁火打劫。

赵承吉(蔚县北方城居民):“北山上有一帮子土匪来村里头绑票,把你绑去了掳去了就给你家人捎信、要钱,你拿上钱去赎人去。土匪挺残酷的,你要是时间长了不去,就割耳朵,把耳朵割下去,给你送到家里去,家里人见了(土匪)很残酷,就拿上钱去赎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北方城的老百姓告别了苦难的生活,1951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赵承吉开始在乡里担任小学教师,他经常要兼任校长,因为学校除了他以外都是求学的孩子。十多年前,赵大爷退休了,在北方城和老伴过着安逸的生活。

赵承吉(蔚县北方城居民):“我每个月能拿2200多块钱,我们两个生活得挺好,现在我确实感到幸福美满。”

转眼到了中午,手脚麻利的赵大娘要做一顿简单可口的午饭,主食的名字叫做“蝌蚪”。先将白面和玉米面和成糊状,倒进热锅里搅拌、煮熟,然后通过箅子倒入凉水中,面糊便神奇地变成了无数只白色的蝌蚪,仿佛还在水中游动。接下来,赵大娘用西红柿做了一碗卤子,把卤子兑到蝌蚪里,一顿清爽的午饭便做好了。

赵大爷一家四世同堂,大儿子和女儿在县城工作和生活,小儿子在河北廊坊工作,是高级工程师,今年,赵大爷最大的重孙子已经13岁了。

前不久,赵大爷的大儿子给他在县城买了一套楼房公寓,今年年底,赵大爷就要去县城有暖气的楼房里过冬了。但是,这样大的一户院子也不能空着,赵大爷准备请人住在这里,帮他看房子。

像赵大爷一家人一样,北方城里的住户正渐渐地迁往城市,有的人家虽然还没有搬迁,但青壮年往往会出外打工,家里留下老人和孩子,平日,整个北方城里只有大约一百口人。目前,如何保护蔚县数百座古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地方政府也将出台更细致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从而让这些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我们面前的明清古堡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陶立璠(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古堡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来讲,今天我们要保护它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家园,它里边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文化的东西在里边。”

阳西下,各家各户开始做晚饭,一个小贩拉着豆腐干走进了北方城。蔚县豆腐干在张家口地区非常有名,人们相信,蔚县的泉水纯净,可以做出最好的豆腐干。由于北方城许多村民信佛吃素,豆腐干也就成了他们重要的营养。

“卖豆腐干嘞,炸豆腐——”

大根豆腐干每根五毛钱,小根每根两毛钱,村民们可以先吃好,默默记下吃了几根,再向摊主付钱,没有讨价还价,更没有争执,一如蔚县所有的古堡一样,北方城中的日常生活便是这般祥和地演进着。(完)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纪录片解说词)

Hash:37bd6b8d88d3984c2bd1c6f8b77ed39a5ea821f3

声明:此文由 蔚县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