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雄安新区的白洋淀是怎么来的吗?

白洋淀

华北明珠

遥看白洋水,

开远树丛。

流平波不动,

翠色满湖中。

“华北明珠”早就南北驰名,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引起更多的关注,然而它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事鲜为人知。

现今的雄安地区古时曾是黄河故道,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冲淤改道,形成了崎岖不平的地貌,为白洋淀形成准备了条件。确切的说,白洋淀因北宋的武备而形成。

1

雄州武备

说这事还得扯得远一点。

再早,中原的防线在长城长城依山据险蜿蜒千里,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然而后晋的石敬塘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也就是后来的辽国),等于把防线拱手送了他人。后周国主柴荣,御驾亲征,收复了瓦桥关、益津关,设置了雄州、霸州。那时的雄州的管辖范围基本相当于现在的雄安地区。后来雄霸一线就成了宋辽的边界。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这里是平原地带,无险可守。白沟河狭小,挡不住辽邦的骑兵,给北宋的边防带来很大的压力。

北宋一班武将拼命死战,三关就象三颗钉子钉在前沿,使边界不得南移。然而辽国的骑兵仍可以绕过三关,深入内地烧杀抢掠,常常深入几百里,最远时深入上千里。有时,一小队骑兵越境,足可搅得几个州府,乃至半个国翻天覆地,鸡犬不宁,真可谓防不胜防!

宋朝廷不得不加强纵深防御,北方各州县十里一铺,五里一墩,沿途构筑烽火台,随时报警。象定州开元塔原来就是瞭敌塔。可想而知,当时半个国家常年处于战备状态。也可以想象北宋在武备方面投入了多大的人力、物力。

边防驻军大量增加,粮饷供应给朝廷带来很大压力,常常接济不上,将士们每每饿着肚子打仗。

如何阻挡住辽邦的骑兵,如何解决驻军的粮饷供应,成了北宋君臣的两个难解之题。

2

白洋淀之父

泱泱华夏岂能无人?朝中出了位远见卓识之士——何承矩。

何承矩是文官,却请缨戍边。皇上了解他的才干,派他为雄州太守。

守边历来是武将的事儿,文官能行吗?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招儿。武将凭的是勇,文官凭的是智。有时“智”远胜于“勇”。

何承矩幼年曾随父亲在边关作战,深知边关的山川、河流地理形势,知道边关一带地貌崎岖,河流众多,水泽陂塘,比比皆是。他想开河引流,筑堤蓄水,使淀泊相连,沿几百里边界形成一条水带,以水为“城”,用水阻挡辽的骑兵。

这无疑是一条绝妙之计,砖石可以为城,水亦可为城。

何承矩到任之后就着手实施。然而实行起来却有很多困难。首先要勘测地形。勘测地形不能公开进行,因为辽邦一旦摸清意图,必然阻挠、破坏,导致计划搁浅。

何承矩自有办法,他召集了幕僚、下属以及地方上的一些文人,乘了一条船,沿河、淀游览。他提出以赏蓼花为题写诗,他们边游览边饮酒边吟诗赋词。

蓼花是什么?蓼花是一种水草,俗称花棒秸、水凤秸,开一串串的小花,淡红色或淡绿色,象谷穗似的,类似旱地的狗尾巴花,本没什么欣赏价值。不过这种花沿水边到处都是。何承矩正好借赏蓼花为名,去遍了所有想去的地方。同行的人只道何承矩在赏蓼花,却不知他在暗暗地勘察地形。每到一地,他把地形地貌暗记于心,晚上再绘制成图。几天下来,这帮文人写成了几十篇《蓼花游》,何承矩也勘察完毕,绘制成图上奏朝廷,左右的人竟浑然不知。

后人为纪念此事,在白洋淀筑成一“爱景台”上刻一碑曰“蓼花游”。这是后话不提。

宋太宗非常重视何承矩的建议,准奏降旨实施。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何承矩发动沿边各州的驻军一万八千人开塘筑堤。

这项工程十分浩大,建成的堤埝总长约六百里。一条堤以雄州为中心,西起安州东至霸州东於口关。一条堤以鄚州为中心,西起安州,东至文安西北。两堤间又开挖了几条河,使一个个淀泊相连。蓄水后水面宽三十里至四十五里不等,水“深不可行舟,浅不可涉渡”。由于其中最大的淀叫白洋淀所以这些淀统称白洋淀。白洋淀的形成有效地阻挡了辽国的骑兵。

到宋真宗年间太监杨怀敏知雄州继续开河蓄水,从安州向西直开到保州西北的沈远泺(读泊)。又在下游引滹沱河水,直到沧州泥沽海口。这样形成了八百里长的完整的防御体系,辽兵真成了望“洋”兴叹!

3

屯田安民

白洋淀的形成既阻挡了敌军,也为农业种植提供了水利条件。何承矩组织边关将士们屯田种水稻。据说现在淀里的村庄就是当年屯田的处所。那时北方从未种过水稻,由于第一次引进的稻种生长期长,北方无霜期短,试种没有成功。这事立即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特别是武将习惯于上阵杀敌,以种田为耻,更是怨气冲天。然而何承矩不为所动,不改初衷,次年再次引进生长期短的稻种,终于试种成功,平息了众议。于是驻边各军开始了屯田,收到了好的效果。

到了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何承矩又命人掘开长城堤注水雄州,使雄州东部大面积蓄水,进一步扩大了白洋淀,完善了防御体系,推动了屯田事业。

当然蓄水、屯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辽邦不断破坏干扰。何承矩也有准备,随时给予回击。一次辽国出动数千精兵,夜袭雄州城,击鼓呐喊,纵火攻城,声势浩大,何承矩又显示出他‘勇’的一面,天明后率兵出城迎敌,在城外一场恶战,宋兵斩杀无数辽兵,并生擒了敌将铁林相公,使敌狼狈逃窜。

屯田事业,改善了将士的生活,稳定了军心,扩大了军饷来源。将士们平时种田,战时打仗,既增加了收入,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总之,白洋淀的形成,既有效阻挡了敌军,又推动了屯田,可以说一举二得。岂止是“二得”,还有一得呢!

由于连年征战,边关一带田地荒芜,人们流离失所,多数人成了流民。一些流民以贩私盐、盗窃、抢劫为生。白洋淀蓄水后,水里有菱藕、鱼虾、蒲苇,水产大大增加。人们种植水稻,打渔摸虾,采菱挖藕,有了稳定收入,一些边民定居下来。何承矩又因势利导出榜招抚边民,恢复农耕。辽邦的一些游民也来定居,边民的增加大大的加强了边防力量。这算“一举三得”吧!

4

功泽千秋

其实远不止这些。

白洋淀的形成,边防力量的壮大,使辽国望而却步,打消了南侵的念头,因而有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正是这一百多年宝贵的和平,宋朝才得以休养生息,才有了中华民族这一阶段的繁荣,才有了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才有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才有了宋瓷和宋词;才有了《梦溪笔谈》;才有了《资治通鉴》;才有了唐宋八大家的六大家;才有了《清明上河图》;才有了廋金书……

假设没有白洋淀构成的防线,国家长期处于动乱,以上各项成就是不可能的。因此说来白洋淀安邦定国功不可没。

何承矩官德极好,去世后皇上赐钱五十万,绢五百匹,当地百姓们纷纷哀悼,就连辽境内易州、涿州的百姓也结队到雄州斋僧。

何承矩一计安天下,设成水长城,促成白洋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直至今日,称其为“白洋淀之父”当之无愧!

有了白洋淀,这才有了如今的雄安新区,让华夏儿女再来谱写一段千年的辉煌发展史!

作者简介:宋忠臣,1946年生,中共党员,河北雄县人,曾任小学、中学教师、校长。退休后从事写作,著有《白洋淀的故事》(一)(二)集,《雄县民间文学》等。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保定作家协会会员。

创文章。欢迎转发、收藏、关注、点赞。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Hash:4c9d5824285771076a31e28fed245748d66d537c

声明:此文由 雄县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