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房山有处神秘名洞!你了解吗?

小伙伴们!

大家知道吗?

在WAN们房山有一处神秘名洞

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

而且还有很多少有人知的故事

没错,这就是孔水洞

孔水洞在房山西河北镇境内的云潆山麓。东北洞开,清澈的泉水从孔水洞内涌出,东流而去,汇入大石河。洞前依山势筑砖石墩台,中辟券洞,水出其下,清洌见底,洞券面石砌,中雕兽头,左右二走龙,券用青石平砌,下承条石基础,距水面约40厘米处,两侧基石向内挑出双层台,宽约20厘米,可容半足。据民国初年的《琉璃厂杂记》记载,洞口原有石门,“水出其下,横以石梁,立而窥之,深暗不尽可睹。”今石门已无,石梁亦遗失不全。

孔水洞是著名的历史名洞,历代文献多有记载,洞壁还遗存着隋唐时期的刻经、摩崖造像和金代的题记,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关于孔水洞的记载,初见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十二·圣水》载:“圣水出上谷......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经大防岭下,岭之东首山崖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尝篝火探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水迳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暖,春秋白鱼出入,数日而返。人有采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所谓大防岭下的石穴就是孔水洞,只是当时尚无孔水洞之称。

《水经注》成书年代不详,但是我们知道郦道元卒于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那么《水经注》必成书于孝昌三年(527)之前。这段记载告诉我们,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孔水洞这个神秘的洞穴就已引起世人的关注,并有佛教徒惠弥入洞探险,这是佛教徒第一次涉足此地。

到了隋代,佛教徒开始在洞内雕造佛像,刊刻石经。那么,隋代大防岭下的石穴已有了“仙人玉堂”的名字。通过对孔水洞的考查我们知道,“仙人玉堂”不是神话,而是写实。所谓“仙人”,乃是隋人在孔水洞内石壁上雕造的佛像。而孔水洞本是一座天然溶洞,满洞的钟乳石洁白如玉,置身孔水洞如同进入一座白玉宫殿,这就是所谓“玉堂”。

进孔水洞,在距洞口不远处的对面石壁上雕有两龛佛像,左龛内一佛二菩萨,左右两侧雕骑牛大自在天各一,龛呈楣拱形,高1.5米,底宽0.65米。从雕像特征和龛内外部局来看,此龛佛像为隋代作品,这也和《隋诸州图经集》中“仙人玉堂”的记载相符。

右龛内雕菩萨一尊,保存较为完整。菩萨面部丰圆,神态肃穆。周身肌肉丰实,比例均称。此龛应为晚唐作品。

通过对孔水洞隋代刻经的考察,有关专家认为孔水洞很可能是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因此对房山石经研究有重要意义。

洞内在隋代刻经位置的右侧尚有金代大定二十年(1180)的题记。

大房山金陵三峰山为中心兆域50多平方千米。孔水洞金代题记中“山陵北垂”句,为金陵北界界定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孔水洞古时曾称“龙泉”是幽州地区著名的祈雨之所。《重建龙泉大历禅寺之碑》:“唐玄宗时天雨不节,民祈于是,莫不应征尔。

又据《大房山投龙璧记》记载,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曾遣吕慎盈三次来孔水洞投下金龙和玉壁祈雨。《大房山投龙壁记》碑石,原立在孔水洞吕慎盈投龙壁处,清道光十六年(1836)二月二十四,该碑和孔水洞的卢襄诗碣被奕绘贝勒用十两银子买走。1982年孔水洞一度干涸,洞内出土了玄宗时吕慎盈投下的金龙7条,现为房山区文物管理所收藏。

“孔水祈雨”这一故俗千载沿袭,直到民国年间。 孔水洞这一神奇的天然洞穴,由于其幽深莫测,千百年来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郦道元《水经注》首载僧人惠弥簿火探洞的耆旧传闻,本是写实。

唐代胡詹记所载篝火探洞传说时即称探洞者“但见仙鼠昼飞,赧鳞时现。”

燕山从录》则称,“人往往闻丝竹之...泰和中,有桃花流出,其瓣径二寸”。

狮山掌录》也有大致相似的记载,“尝有人秉火探之,隐隐闻作乐声,怯而返。金泰和中,忽见桃花流出。”

经世俗演绎,文人渲染,源于《水经注》的千载传说终于成了神话。明清时期,以古人篝火探洞的神话传说为背景,“孔水仙舟”成为房山八景之一。

清徐梦陈《孔水洞》诗:

东北分天脊,燕山奥室幽。大房传古洞,孔水泛仙舟。闻说桃花瓣,严冬径寸浮。缤纷飘两岸,荡漾在中流。坞叟乘槎访,渔翁纵苇求。沓然尘世异,别有洞天悠。

徐梦陈《重修孔水洞关帝庙碑记》:

孔水者,由房山邑而西北行廿余里,千峰险啖,万岫凌僧。示至其地,不见所谓水也。送通曲即,忽闻水声潺瑗,已见横流澎湃矣,云根石窍,宽阔十余丈,一水平倾,可以乘筏。噫,有泉如此,不诚奇也!考之前志,所谓“孔水仙舟也”。

其实,“孔水仙舟”的内涵并非仅是孔水洞的神话传说和孔水洞奇秀的风光,它涵盖了孔水洞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文化。孔水洞内隋代石经、隋唐摩崖造像、金大定题记,洞外始建于唐大历年间的古刹、唐大历五年所镌巨幅汉白玉浮雕壁画《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辽元两代古塔、唐至明清的历代碑刻,同孔水洞迷人的神话、奇秀的自然风光一起,构成了“孔水仙舟”的瑰丽景观。

好啦,介绍完孔水洞

小编再给大家讲讲万佛堂

孔水洞万佛堂是房山区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这里保留着隋、唐、辽、金、元、明、清历代一千余年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因而在北京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

万佛堂是孔水洞古刹仅存的一座殿宇,原名万佛龙泉宝殿,因殿内嵌有《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所以俗称万佛堂。万佛堂建于孔水洞的墩台上,是一座无梁建筑,通体砖石结构,歇山顶,灰简瓦挑大脊,吻兽,叠湿出檐,檐影作檐椽,飞子。正面辟汉白玉卷门,其上浮雕飞禽花卉,券门顶嵌石额,额上楷书:“大历古迹万佛龙泉宝殿”,落款:“大明万历已丑春吉日重建”,石额四周浮雕莲花瓣。券门两侧各辟卷窗一洞,透雕网形纹石窗扇。整体给人以雄伟庄重的感觉。

据竹林寺僧人印彬所撰《重建龙泉大历禅寺之碑》考之,万佛堂始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朱希彩布地出资创建,原名龙泉大历禅寺,寺名为唐代宗御赐。当年在创寺的同时,并雕巨幅汉白玉浮雄《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嵌于孔水洞上端的石崖上。

龙泉大历禅寺创建以后,经“辽末烽火,宋朝兵革,皆为灰烬之余”。金初,海慧禅师将寺院修复。海慧之后该寺可考的住持僧是原籍汝州的玄觉大禅师,玄觉乃是佛教史上著名僧人枯木的嫡传,他主持寺院大约在章宗时期(1190--1208)。玄觉过世后,其弟子龙溪奉官府指令,接任寺院住持,具体时间应在大安初。龙溪住持龙泉大历禅寺不久,“干戈四起”,蒙古大军兵践中都,寺院“廊庑一灰,唯余正殿一所”,龙溪退居燕京十方圆明禅寺。

后来,战事平息,窝阔台二年(1230),龙溪回到当年居守之地,面对龙泉大历禅寺的断壁残垣,决计重修殿字再造山门,龙溪捐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又向社会募捐。五年以后的窝阔台七年(1235),龙泉大历禅神寺重现于孔水同侧。《重建龙泉大历禅寺之碑》载道:“创建法堂、方丈,祖堂宿德,云堂香积,海会临溪,内外三门,两廊有序,万佛争光,库司客位,莫不崇丽者矣。恢复水磨一盘,园林千株,地产数顷。”这段文字向人们揭示了重修后寺院的规模,以及寺院法事之盛,寺业之兴旺。

寺院落成后,由德印、德松、德彻十余位僧人到龙泉大历禅寺居守。

元末龙泉大历禅寺再度毁于战火。明初分封功臣,把龙泉大历禅寺所在的云濛山赐给了开国元勋英国公张辅,张辅弟文安伯将孙女悟兴舍为开山住持,于是龙泉大历禅寺始由比丘尼住持,悟兴住持本寺之初便修复了被战争毁掉的寺院,此后寺院改称“大历万佛龙泉禅寺”。

成化二年(1466),房山太平里(今房山区崇各庄乡)谢家,将7岁的幼女舍与大历万佛龙泉禅寺为尼,法号真通。这是该寺历史上可考的唯一一位房山籍人。真通长成以后,寺院年久失修,倾圮不堪。于是与徒常喜协力重修,从募捐到工竣历时十余年,始于弘治未,正德十一年(1516)前竣工。此番修寺,在孔水洞西北侧修建了天王殿、伽蓝祖师殿、天妃圣母殿以及增福土地、五山药师殿,左右建有僧室、客楼、廊庑、庖厨等建筑。又将孔水洞内的两龛隋唐时代的石佛涂饰金粉。

唐大历年间雕制的《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历时千载,部分嵌石脱落,已残损不堪。于是又在孔水洞上、山崖之前建“万佛龙泉宝殿”,将《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残部从所嵌山崖上取下,连同脱落部分,一同组嵌于“万佛龙泉宝殿”内的后壁和左右两山,就是人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明万历十七年(1589),“万佛龙泉宝殿”曾经修葺,此后一直保存到现在。

清代以后,寺院再度易尼为僧,并将寺院改为关帝庙。嘉庆九年(1804)十月,寺僧曾重修关帝庙,于佛殿前建关帝庙3间,左右各建禅室3间。现在,关帝庙只存西禅室三间

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

前文已述,《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雕造于龙泉大历禅寺创建的大历五年(770),最初嵌于孔水洞上端的石崖上,后因年深日久部分雕石脱落,致使这幅唐代的石雕艺术巨作残缺不全,明正德十一年(1516)前重修寺院时,在孔水洞墩台上创建“万佛龙泉宝殿”,才将《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全图组嵌于殿内的后壁和两侧的山墙上。《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长23.8米,宽2.4米,由31块长方形汉白玉石浮雕而成,堪称唐代浮雕艺术珍品。

主题浮雕是释迦说法的场面。浮雕中央,释迦端坐说法,神态肃穆,螺髻袒胸,宽袍广袖,右手平举伸掌,左手自然放于腿上,双膝下垂,赤足,脚下置二夜叉与摩尼珠。释迦两侧雕骑狮文殊、骑象普贤,二菩萨均着宝冠,璎珞飘带。前后有供养菩萨、天王、庄严有力地突出了“万菩萨法会”的主题。释迦之上,另嵌一石,雕护法转轮王神像,护法转轮王背生双冀,裸体,手持璎珞,满腿鳞纹,足踏二龙女。

发愿文中残存的纪年为研究《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的雕刻年代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据《重建龙泉大历禅寺之碑》记载,《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是在创寺时雕造的,那么这则纪年便成为研究万佛堂古刹始建年代的唯一纪年依据了。

花塔、密檐塔

万佛堂花塔位于万佛堂孔水洞左侧的小山岗上。平面呈八角形,单层亭阁,由青砖砌筑而成,通高约30米。塔的下部为高大的须弥座,须弥座上部雕制出半拱和平座栏杆。塔身四正面设拱券门。门两侧雕佛、菩萨、天王力土像。其余四面砖雕直窗。第一层塔身,出跳斗拱以承托塔檐,檐上有斗拱平座,以承托巨大的圆形花簇状塔身。花束状塔身非常高大,几乎占全塔高度的1/2,以7层小塔龛和狮象等相装饰组成,最下一层塔龛为单层亭阁小塔。塔顶冠以八角形小阁式塔刹,以宝珠结顶。由于年久失修,花塔塔身残损严重,塔刹结顶宝珠侧久已残毁。

1994年北京市文物局拨专款修复花塔,由房山区人民政府负责修复工程,石窝古建工程公司施工。工程于1995年10月告竣。这座千年古塔修复如旧,面貌一新。

此塔属于早期花塔,在塔身上尚有“咸雍六年”、“寿昌七年”等题记。咸雍为辽道守年号,咸雍六年为公元1070年,寿昌七年为公元1101年。因此,该塔创建年代应在1070年以前。

花塔在我国古塔家族中独具一格。花塔塔身上部装饰有种繁复的花饰,看去如同巨大的花束,故名。花塔在我国为数不多,现存仅十余处。万佛堂花塔是北京地区仅存的两座花塔之一,其外观雄浑壮丽,浮雕内容丰富,表现手法细腻,是我国花塔中难得的珍品。

万佛堂密檐塔又名龄公和尚塔,位于孔水洞东南不远处。东向,平面呈八角形,七级密檐式砖结构,通高约15米。须弥座由台基和斗拱勾栏平座两部分组成。平座之上以三重串珠相间的仰莲承托塔身。第一层塔身较高,八隅施抹角方柱,下承复盆式柱基,檐下施云形垂帐。正面与南北西三面辟券形假门,其余四面辟方形假窗。门楣呈半月形,上雕乐神、缠枝莲等纹饰,正门楣嵌汉白玉一方,其上双钩阴刻“龄公和尚舍利塔”六字铭文,其余各门楣雕饰缠枝莲。假窗雕四出套环纹。第一层塔身上承七级密檐。塔刹破损较为严重。北京市文物局和房山区人民政府在修复花塔的同时修复了此塔。

孔水洞万佛堂碑刻

孔水洞万佛堂碑刻可考的有八:唐大历年间创建龙泉大历禅寺碑,已失;唐开元范阳节度使张守珪题名石刻,原嵌于孔水洞洞顶东南山崖之上,已失;唐开元《大房山投龙壁记》碑,清道光十六年(1836)为奕绘买走,现不知去向:明卢襄诗碣,燕京竹林寺僧印彬《重建龙泉大历禅寺之碑》,尚存于孔水洞侧,碑记载于民国《房山县志·卷八·文续录》;明正德十一年(1516)华英《重修大历万佛龙泉禅寺碑》,已失,碑记载于民国《房山县志·卷八·文续录》;明万历十七年(1589)《重修云檬山大历古迹万佛龙泉宝殿碑铭》,尚存于孔水洞侧;清嘉庆九年徐梦陈《重修孔水洞关帝庙碑》,尚存于孔水洞侧,碑记载于民国《房山县志·卷八·文续录》;万佛堂后的山崖上尚有一清代摩崖碑刻。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张海鹏、老北京网、立体房山网

Hash:02542d5eb2759b0578b0351276d0bed0d31522b0

声明:此文由 青春房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