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同心建祠堂 ——记炭步大涡村原爵骆公祠

大涡村,地处花都三水交界,是炭步镇西部边缘的村落。自北往南,均有崇山峻岭环拥,北部有树木丛生的中洞岭,主峰海拔337米,为花都区西南部高点。南部是延绵不断的牛牯岭、巴岭和藏峰。西部有蜿蜒的河溪流淌,村民称其芦苞涌,又称大涡河,是花都区与三水区的界河。

村名的由来,据《炭步镇志》有载:“山下有梯田,西面是河堤,中间成涡滩田,像窝状故名大涡村。”大涡村由多姓村民聚居,其中,以植、骆、黄三姓居多。

骆氏源流

大涡村由大涡、太平庄、讴村三个自然村组成,以村民居住方位划分为上社、下社和新村,原爵骆公祠位于大涡自然村上社。为了解更多有关这座祠堂的信息,我们找到了骆原爵一房的后人,老人叫骆禧常,民国二十四年(1935)出生,恰巧他是该村骆氏族谱编修人。

据了解,村中原有一本世代相传的《骆氏族谱》,按照族规交由村中有学识、有担当的人保管。民国年间,族谱由骆禧富保管,他是村中的教书先生,在村里健斋家塾开设卜卜斋任教,后来在骆氏家塾创办昭明小学,任校长一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某种原因,骆禧富家中财产被搜刮,族谱与其家中的书籍一并烧毁。

据1998年编修的《族谱》有载:“禧富公,字学儒,堂名展筹,此人才学广博,死于战乱。”记载大涡上社骆氏源流的族谱,因意外被烧毁,族人心里一直感到遗憾。而禧常老伯也常常牵挂族谱一事,一心想要重修骆氏族谱,最终在1998年完成《骆氏族谱-大涡村原爵公房》编写,使骆原爵一房的姓氏源流,得以记载下来。

骆禧常老人向我们讲述了大涡村的开庄故事。刘氏最早开基大涡上社,建村时刘姓人丁兴旺,其中一户生有十多个儿子。元代,骆姓迁入大涡村,随着骆姓、黄姓相继迁入,人口不断繁衍发展,刘姓发展比不上这两姓,刘姓人丁逐渐减少,到民国年间最后一户刘姓迁走。

据《骆氏族谱》记载,骆姓入粤太始祖为骆达元,字道德,号敬三,传至十三世祖骆美成,于元代从骆村西社迁居大涡开业。另一支,十三世祖骆文燧由骆村东社迁入大涡。

骆美成与骆文燧祖籍均属骆村,待成家立业之时,堂兄弟两人相继迁入大涡安家。骆美成有两个儿子,长子道安,次子济安。长子骆道安有二子,长子仪,次子季。骆仪生一子,名原爵;次子骆季,有一子,名原禄。

自此,大涡上社按原爵、原禄两房族人开枝散叶,原爵骆公祠是族人为纪念骆原爵而建。另外,骆村东社迁入的骆文燧一支,形成廉章房,其族人建有廉章骆公祠。如今,大涡骆氏由原爵、原禄和廉章三房族人组成。

炭步镇骆氏聚居的村落,有骆村、华岭、大涡、横岗等,听闻骆村西社与大涡村的骆氏感情更深厚。

据说,骆观锡在骆村西社生活,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美成,小儿子叫贤达。十余年过去,骆美成长大成人后,到大涡村成家立业,娶妻生儿,先后有两个儿子道安、济安。骆美成的亲弟骆贤达,留在骆村西社生活,数年过去以后,骆贤达没有子嗣。

骆美成知道此事后,决定将次子骆济安过继给他,长子则留在自己身边生活。于是,骆济安被送到骆村西社,一直与其叔叔生活。后来,骆济安有一子骆整。骆整,号竹窓,有四子。此后,这两村的骆氏家族都人口兴旺,繁衍至今。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关系,骆村西社与大涡上社的骆氏族人,交往更加密切一些。

建数座祠堂和书塾

骆姓自元代迁徙以来,经过多年的繁衍发展,明朝时已建成村落的雏形,建筑群房屋大多是坐东朝西,村落西面是一个风水塘,东面是小山岭,民居依山傍水而建。

直到清朝时期,骆氏人丁兴旺,原本的居住范围已不能满足生活所需。但巷道再往东延伸便是山岭,也不适宜建房屋。三房族人商议后,决定沿着原巷道向西扩展,在村前的风水塘东部填土后,在上面新建民居。

如今,村里的古巷道仁和里,仍保留有两座门楼,分别位于巷道的前面、中间的位置。前门楼属清朝时期所建的村居,而中间的门楼则属明朝时期所建。

古巷道的铺设,明代时期的巷道用红砂岩和灰砂三合土铺地,属明代建筑用料特点,清代时期使用花岗岩,虽然如今大多巷道已改为水泥混凝土,但现在仍有迹可寻。大涡上社的一巷两门楼,这是在花都区的村落中稀有的特色建筑结构。

最初,三房族人筹建了骆氏宗祠,因其始建年代久远,族人当时没有富裕的钱财,筹集资金相当困难,建筑所用的材料一般,历经风雨后,外观显得破旧,后人称其“旧祠堂”。

到了清光绪三十年(1904),各房族人生活稍微富裕一点,于是动工兴建骆氏家塾。禧常伯介绍说,筹建家塾之时,因村中已建有骆氏宗祠,祠堂便以家塾为名。待家塾落成之时,请来了华岭村的同宗兄弟大清名臣骆秉章之孙骆懋湘题字,骆懋湘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钦赐刑部贵州司主事,以员外郎用,承袭一等轻车都尉。

现存的石门额阴刻“骆氏家塾”,上款刻“光绪甲辰桂月谷旦立”、下款刻“族孙楙湘敬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原爵、原禄和廉章三房之中,以原爵房的太公田最多,田地最肥沃,因此公偿较富裕。如村前的风水塘,原爵房的权属约占八成,原禄与廉章两房约占两成。

原爵房的族人富裕的钱财以后,陆陆续续建成了“柳太公”大屋、健斋家塾、抱贞家塾、原爵骆公祠等建筑。该房第21世祖骆宏猷,别名健斋,又名柳太,在明末清初时建成了一座五层高的大屋,当时的房屋极少达到此高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三水赤岗、范湖一带都能看到这座大屋,是当时大涡村的标志性建筑。民国初年,建成健斋家塾,堂号永思堂。为纪念原爵房第20世祖骆抱贞(抱贞是宏猷的父亲),建成抱贞家塾。

另外两房的骆氏族人,经济发展稍缓慢,公偿也相对少一些,因此所建的公祠、家塾较少。其中,原禄房的族人,建有原禄骆公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廉章房的族人建成廉章骆公祠。现今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以原爵房的为主,保存较完好,用材优质,造型精美。

每一座祠堂、书塾,都凝聚了骆氏族人的心思与精力,它们齐整、规范地排列在村面,是如今大涡上社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群整体坐东朝西,村北、村南各有二层高的炮楼一座,祠堂、书塾为古巷的首座建筑。现存较完整的古巷六道,自南向北分别为仁和里、中和里、安和里、太和里、健斋祠道、德和里。

重建原爵骆公祠

清末民初,原爵房的族人骆鸿基到广西梧州桂林等地谋生,售卖杂货,制作月饼等。他的同辈骆鸿飞,在村中负责管理太公的公偿。骆鸿飞的儿子简能、简瑶,跟着叔父鸿基在广西等地做生意。村里面将原爵房的公偿交由骆鸿飞管理,原爵房的族人对此都十分放心。

一方面,骆鸿飞的家族里有生意人外出谋生,不会贪图祖上的钱财;另一方面,鸿飞的家规家训要求做人要正直不贪,处事要公正无私,是在村中闻名的。骆鸿飞的孙子名延钧,是简能的次子,承接广西的家族生意,担任会计一职,为人正直,做事公平公正,大公无私。

据闻,其老婆在制作月饼期间,因为偷吃了月饼,最终被责罚整整一个月。有关鸿飞一家处事公正无私的事,在村中流传至今。

原爵骆公祠,筹建时使用泥砖建造,经历风雨多年,却未曾重修。民国初年,在外谋生的骆鸿基回到村中,见到破败不堪的公祠,心里不是滋味。于是,骆鸿基找到骆鸿飞和村中父老一起商议重建公祠,骆鸿飞说:“公偿比较富裕,可以将部分钱财拿出来”。

父老们相信他的为人,纷纷点头赞成鸿飞的建议,却遭到二十八世祖骆延佳的反对:“我不同意,公偿是太公的钱财,大家都有份的,我要求分银。”他执意要分钱。骆鸿基说:“我在外谋生,多少也赚到了些银两,我可以负责大部分资金。”骆延佳便不好意思再反对了。民国十五年(1926),骆氏族人在骆鸿基、骆鸿飞两人的带领下,同心协力将原爵骆公祠改建成如今模样。

《族谱》记载了新祠入伙对联:“革旧制创新基玉宇筹谋遂愿未偿有志卒能成厥举;妥先灵曾悉郎经算权衡计划多年无私自足慰平生。”此对联是歌颂当时建造者的伟大无私奉献的精神。现今,骆鸿基的后人在广西桂林、梧州等地生活,清明期间有后人回村祭祖。

抗日战争时期,大涡村的房屋和祠堂遭到日军的肆意破坏。村民得知日军将要进村,便纷纷逃走躲藏,骆禧常的母亲留在家中。他们把家中仅剩的两箩筐大米藏匿在房间的床底。

日军踢门而入,乱砸屋内的摆设、家具,发现床底的大米后并没有抬走,而是放火焚烧。母亲见日军走后,立刻上前灭火,可惜床板已被火烧掉一角,骆禧常家中仍保留当年被烧毁一角的床板。抗战期间,村中的抱贞家塾被日军破坏烧毁,廉章骆公祠的后进被毁,其他祠堂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土地改革时期,骆氏宗祠划分私人,曾用作牛房、柴房使用,灰沙墙体,木柱被白蚁腐蚀,最终塌毁。原来五层高的柳太公大屋,上面三层被拆下建成民房,如今仅剩两层,保存较为完好。原禄骆公祠,仅剩门额。如今,村中保存完好的有骆氏家塾、健斋家塾和原爵骆公祠,它们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之一。

祠堂现状

原爵骆公祠,位于大涡自然村上社中部,坐东朝西。前方一块平坦空旷的水泥地,再往前是种满荷花的风水塘。

公祠右侧紧挨古巷太和里。左侧带有一衬祠,以青云巷相隔,衬祠紧挨巷道安和里。青云巷,石门额上刻“云衢”二字。衬祠单间两进,前方挖有一口井,2017年7月,该井被花都区人民政府登记为花都区传统风貌建筑。

祠堂主体建筑为硬山顶,人字山墙,设有约半米高的石脚,碌灰筒瓦。前廊花岗岩铺地,两根石檐柱,四级石阶。前廊梁架,木雕戏曲人物图案,木雕卷草纹饰的大雀替,木雕上贴有金箔,装饰华丽,工艺精美。

封檐板木雕戏剧人物、花草、动物等造形,雕刻精致细腻,保存完好。前廊次间设虾公梁、石狮、异形斗栱和雀替。青石挑头雕刻人物,造型生动。大门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额刻“原爵骆公祠”,落款刻“星浦梁澄书”。木门两侧挂有木制门联:“崇皆其共进;德泽¨长延。”

踏入首进,地面使用红阶砖铺地,两根木柱。右侧设有门官土地得福正神位,供奉土地公,神龛两边有:“门从积德大;官自读书高。”对联。继续往前走,便是天井,使用花岗岩条石铺地,石缝长有杂草,前后各两根石檐柱。天井两侧为走廊,廊上粱架,木雕花草、动物造型,雕刻精美,保存完好。

明间原设有中门,已拆毁;后堂面阔三间,坤甸木金柱。六架卷棚顶,堂上设有神位。神位上方为“崇德堂”,两侧配文:“崇高致尚炫宗祖;德大永恒发子孙。”

祠堂内部瓦面渗漏,部分梁架有裂纹;头门外墙粉刷石灰水,室内墙体扫水泥,重划砖线。前堂进深一间共十七檩,后堂进深一间共十七檩,后堂前轩廊,为四架卷棚顶。

该祠是研究清代岭南建筑的实物资料。堂内安装数把风扇,后堂堆放大量木制桌子和凳,方便族人设宴时使用。现公祠作为大涡村村民祭祖和喜庆宴席之场地。在2010年4月公布为广州市花都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编辑:一凡(摄影:关振伦)

Hash:57c735fa13fd6e20104ad8854d113f60465ee02e

声明:此文由 老郭古今讲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