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30米 古祠重焕光彩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成小珍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朱元斌

车陂的郝氏宗祠,是广东省最大的郝氏祠堂,也是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

郝氏宗祠位于车陂村,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为两廊三厅两天井结构,原长62.5米,宽25米,面积达1562平方米。“郝氏宗祠”石匾,出自南海历史上的首位内阁大学士,官拜武英殿大学士的方献夫之手。和一般祠堂不同的是,在修建BRT时,郝氏宗祠为了让道BRT,向北“漂移”了30米。在政府的投资下,宗祠2011年初完成复建,恢复昔日风光。现在,祠堂可谓是身处阳光道,建在马路边。

走访对象:天河车陂郝氏宗祠

地址:BRT车陂站旁边

现场

重大节日都在祠堂庆祝

从BRT车陂站步行不过几十米,“车陂郝家祠”的牌坊就映入眼帘,既古旧又气派。沿着一条又宽又直的通道进入,不到10米,郝氏宗祠就出现在记者面前。

宗祠门口的两侧,贴满了各种告示、通知,显得十分热闹。如6月14日,车陂郝太原理事会发布通知,称凡是赞助了郝太原龙船款的兄弟及热心人士,请在农历初五晚在该祠堂吃饭,特发通知。《郝太原2015年龙船赞助款芳名》的大红榜一一列出了捐款人的姓名、款项,最高款项多达2万元。虽然款项不一,但村民们对端午龙舟活动的重视可见一斑。

村民郝先生告诉记者,郝氏宗祠每天开放,开放时间为上午8时~11点半,下午2时~5时半。逢村里、相关经济联社有需要,也会借用祠堂做活动场地,可以说,祠堂是村民、街坊经常来的地方。“只要村里姓郝的,无论是结婚,还是老人做大寿,只要愿意,都可以来摆酒,但要提前预约。”据看管祠堂的周伯介绍,目前定居在车陂村的郝氏家族成员达1600余人。每年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都会在祠堂庆祝,连吃几天,热闹非凡。

醒狮队在此练武、练醒狮

在祠堂一进的右手连廊处有个小房间,放置了醒狮、大鼓以及刀、双节棍等各种器具,俨然一个工具房。村民郝先生表示,这也是该祠堂和别处不同的地方,“祠堂禁止一切娱乐活动,但村里有个醒狮队,他们每到周末就来此练武、练醒狮。”

据介绍,村里的醒狮队规模也就十几人,主要是自己玩,有时也代表村里外出,参加一些联谊活动等。房间一侧的木架子上,摆设了5个奖杯,有2015年广东省传统龙狮、麒麟锦标赛二等奖等。

每年6月,车陂就上演着最劲最火爆的龙舟“大戏”。村民郝善楚告诉记者,车陂有9大姓、11个龙船会、43条龙船,天河区龙船最多的就是车陂村。11个龙舟协会,以各自的姓氏命名,有高地苏、郝太原、武功苏等。“郝太原”作为其中的一个,其大据点就在郝氏宗祠。

宗祠后堂的一侧,摆放了数个龙舟的龙首、几个龙船鼓,墙上张挂了龙舟赛夺得的锦旗,有1997年龙舟竞赛第三名、2015年车陂龙舟竞赛第三名等。

历史

至今经历四次重修

据资料记载,世荣的父亲起隆生有三子,世荣为长子。当时战乱发生,外族入侵中原,南宋官兵节节败退。世荣三兄弟身受皇恩,为守卫大宋江山,告别父母,护卫宋皇氏随师南下。由于宋军战败,后退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又辗转到新会崖门。

走投无路,宰相陆秀夫背幼主赴海殉难,部分将士死里逃生,散落民间。世荣三兄弟走散,世荣为躲避元军追捕,独宿新会侯王庙,梦见侯王告诉他将大难临头,赶快逃生,抱着案前的香木过江,所幸躲过一劫。于是,世荣带着父母的袍褂和香木浪迹天涯,先在葱菜园(今广州东山)居住,在香木上绘制神像奉祀。

世荣后来由东山迁至石牌,最后在永泰(今车陂)定居,以农耕为生,娶妻生子。到明朝中叶,郝氏族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人口数量也增大。明朝嘉靖年间,为纪念先祖维系后人,在村北建面积达1560平方米的宗祠。

据介绍,此前郝氏宗祠曾历经三次重修。第三次重修(1948年)后无偿提供给国家办学,先为番禺三中,后更名为广州市第十八中学,长达50年。2009年,郝氏宗祠被评为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由于BRT道路扩建需要,原在中山大道北侧车陂村的郝氏宗祠需要挪开。在市政府的资助下,郝氏宗祠向北挪30米,按原来建筑面积进行复建。2011年1月12日,郝氏宗祠复建落成。

Hash:b970e49cbca8eaf1942725b800440a3054def9a4

声明:此文由 信息时报_discar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