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社区,这条“古村”有800年的历史,丰富传统文化的古韵就在这里......

今年年初,佛山正式启动建设首批110条“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服务优”的美丽文明示范村居,大沥凤池社区、太平社区、盐步社区和白沙社区都榜上有名。近日,记者走访了拥有800年历史的藤乡——白沙社区,用镜头记录了白沙蕴含着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之“古韵”。现在我们一齐跟随镜头去睇下。

白沙杏花桥

白沙社区坐落在浔峰洲东南,东临白沙河,眺望珠江水,毗邻广州,与荔湾泮塘隔岸相望。虽然与热闹的广州仅一江之隔,但这里却没有喧嚣,只有别样的宁静,在朝霞与夕阳映衬下、在榕树和河涌静守中,默默诉说着它的流光岁月……

溯源缘起于南宋,曾用名“蓝溪”

白沙是由麦姓人麦大于南宋年间开村,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在原粮站附近有立碑,后来因为修路的缘故,就把碑藏在了路下。

白沙如今依旧保存着的麻石路

后来,迁徙到此地的杜氏一族为了让后辈记住先人,便将百里秦川遥远的故乡蓝田蓝水而立定为村名,就有了“蓝溪”一名。据传在民国时期,白沙信用社河边还曾立了个“蓝溪第一”的石匾门楼,只是如今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那么,“蓝溪”后来怎么变成“白沙”了呢?原来是到了明代,因为“蓝溪”被质疑为养兵造反之地,为避免牵连,乡民便决议改名为“白沙”。

古迹石桥流水,祠堂遍书香

800多年的时光,给白沙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财富。漫步在白沙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中,随处可见保存良好的古老宗祠、屋舍。

●杜氏大宗祠

其中,杜氏大宗祠是白沙现存最大的祠堂。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为了感谢先祖盘天公的恩德,杜氏子孙斥资白银八百六十余两,修建了这所祠堂,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杜氏大宗祠堂号为“孔安堂

杜氏先人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看到的杜氏大宗祠,当年就是按照学堂规格建造的。光绪年间,杜氏宗祠开办孔安家族小学堂,大堂前天阶两旁的厢房里,每房都可坐学生五六十人。抗日战争时期,白沙小学也曾“迁址”到杜氏大宗祠里。

●三堂书院

正是由于对教育的重视,白沙还保留了不少古色古香的书社。其中,位于杏花桥街二巷的三堂书院,就始建于清光绪年间。

三堂书院由清朝一位有名的沈氏将军及约南桥陈、沈、冼三姓人共襄善举资助建成,故取名“三堂”,是白沙陈、沈、冼三姓子弟读经诗、知礼义的好地方,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三堂书院正门东边就是太子庙

随时光流转,精雕细琢的壁画落尽了繁华,车水马龙的石桥遁去了喧嚣……建国后,三堂书院也曾被挪作他用,直到2009年才重新回归三姓族人,并得以重修。

●杏花桥

流水人家改,杏花不见,空留古桥慰今人。在三堂书院和太子庙不远处,还有座石桥,静静矗立了百年时光,阅尽四书五经、听过朗朗书声、感受过太子庙的香火缭绕——它就是杏花桥。

杏花桥横跨南约河涌,桥长10余米,为单孔石桥,桥面由五块白石合并而成。

杏花桥对于白沙人有着特殊的意义。据桥北侧碑文记载:“咸丰年代为木桥,十一年(1861年)重修,因地处南约,称南桥;光绪三年(1877年)重建为石桥。”至少150多年了,桥上的脚印出现又消失,时至今日,没有人记得住也没有人说得清这一百多年来千千万万脚印的故事,只有石桥还在与时间厮守,孕育着一种叫做天荒地老的情怀。

技艺巧手夺天工,被赞“藤艺之乡”

行走在白沙社区内,除了大榕树与小桥流水外,还经常能看到晾晒在一边的藤条、藤皮,做藤艺品的工厂到处都是,俨然进入了一个藤编的世界。

晒藤

白沙如今被称为“藤艺之乡”,但说起藤艺的起源,还有着一个“比藤还长的故事”。

早在唐代,聪明的白沙人已采用本地的野山藤编制藤席,藤席不但是人们的生活用品,而且是朝廷指定的贡品。到了明代,藤和葵的编织工艺形成行业。

鸦片战争后,广州作为通关的口岸,大量的洋货涌入。荷兰人用印尼藤织成箩筐去载货物,货物拆卸以后,这些藤料被扔到路边。被当时在广州十三行打工的“八乡”人周月庭捡拾,编织成箩筐,于是村民也学习她的织法,后来,整个白沙的人都会织藤,洋藤也随之普遍使用。

铺在路边的藤条

到了清代晚期,白沙、陈溪、涌口三乡编织枕席远近闻名,以做工精致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名声渐高,久而久之,白沙等地被誉为“藤乡”。

1952年,“省总社藤业加工厂”在白沙挂牌成立。1956年,公私合营后,原本散落在民间的百多家织藤作坊组合成立了南海藤厂,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名员工。当时藤厂产品绝大部分出口,而且价格不菲,当时一名工人一个月工资30元,而一张藤席的出口价可达40元,利润很高。

白沙的老人们谈起自己年轻时候做藤的往事,觉得可自豪了。那时候,每天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就热闹起来了:一辆辆满载藤条的汽车刚一停稳,早已等候的人们就纷纷爬上汽车,你一把,我一把,转眼间,就把车上的藤条全部卸了下来,几座小山似的堆在了人们的面前。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动,洗藤、打节、分拣、拉皮、成型、打磨、雕刻、编织……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编藤的老人

1995、1996年,随着藤家具市场的大面积滑坡,各大藤厂也开始走下坡路。2006年,南海藤厂半个世纪的辉煌走到了尽头。尽管大型藤厂在白沙已经不复存在,但行走在古村内,还可以探寻到旧时藤业兴旺发达的踪迹。

生活幼有所学,老有所乐

褪去800多年的历史尘埃,如今的白沙依旧安静祥和,却又多了几分新生的活力。在这里,人们过得宁静而幸福。

早在1995年,为了让老人长者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白沙就斥资45万元兴建了白沙社区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面积达600多平方米,棋牌室、图书室、阅报间、电视室一应俱全。至今,这里仍是老人们休闲娱乐的聚集地。

康乐中心里的棋牌室(摄影:植亮应)

此外,散布在古老巷陌中的街心公园、新近落成的兴隆公园读书驿站,也是街坊们休闲运动学习的好去处!

兴隆公园的灯光球场(摄影:邹裕嘉)

读书驿站成了孩子们暑假打发时间的好地方

部分来源:南海大沥

Hash:cbef50b83787f3fc9af919f9102c7f1d9a7283bd

声明:此文由 沥视传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