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赣湘边纵队将士后代到韶关南雄寻访先辈遗迹

文、图/羊城派记者 张文 通讯员 肖锋

9月22日、2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由原中共五岭地委书记张华之子张梦山,原中共五岭地委副书记、边纵北二支司令员黄业之子黄千山,原中共五岭地委委员、赣南支队司令员刘建华之子刘鲁明,原中共五岭地委委员、边纵北二支政治部主任陈中夫之女陈子星等17人组成的粤赣湘边纵队将士的后代寻访团,到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韶关南雄市进行寻访。

粤赣湘边纵队将士的后代到南雄寻访先辈遗迹

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粤赣湘边纵队将士的后代寻访团,在南雄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等单位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南雄市区红四军、红五军活动地遗址,南雄县农民协会遗址,帽子峰镇中共五岭地委和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机关旧址,帽子峰林场帽子峰会议所在地,澜河镇东江纵队隐蔽处,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等地,探寻先辈在南雄的革命活动足迹。

据了解,中共五岭地委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领导粤赣湘三省交界地带的五岭地区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的主要党组织之一,辖28个县。

1947年3月,中共五岭地委在韶关仁化长江镇凌溪村云影庵成立,张华任书记,黄业、刘建华任副书记,金阳、陈中夫为委员,建立和发展五岭游击根据地,同时成立“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黄业任总队长,张华任总队政委,刘建华任副总队长,陈中夫任总队政治部主任,以凌溪为基地,向周边县发展。

在五岭地委的领导下,五岭地区的武装力量在对敌斗争中,进行了大小战斗300多次,击毙伤敌人1200多人,俘敌1800多人,缴获各种物资万余件,五岭地区人民武装也由最初两百多人发展到万余人,部队建制从初期的“边区总队”发展到“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简称边纵北二支队)。

1949年4月,五岭地委领导指挥边纵北二支队各部下山对敌全面进攻,解放了大片农村平原地区;6月开始,支队配合解放大军先后解放粤赣湘边区各县,期间还号召各县民众支前支军。粤北六县共向解放军提供粮食1315万斤,柴草288万斤、木料2.2万根,木船430只,组织民工28.8万人,为解放华南地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活动的组织者陈子星介绍,参加此次活动的粤赣湘边纵队将士的后代分别来自广西江西湖北湖南和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等地,此次在国庆前夕组织这次活动,就是希望重走父辈曾经战斗的征程,未来将士后人们也将弘扬革命精神,踏着父辈的足迹继续前进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魏琴

Hash:d7325ade870d093f10a1b8d6e477c4b2bc168047

声明:此文由 羊城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