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的野望:1921年湘鄂战争始末

三国志》剧照

最近看东映《三国志》,小宇宙燃烧了。

尤其是第二部《燃烧的长江》——赤壁之战前后,悠远辽阔的意境,厚重大气的画面,荡气回肠的音乐,瞬间燃爆了珍藏多年的三国情结,被撩得眼泪直下。

由此及彼,想到了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一场战争——湘鄂战争。

粗略地看,我认为湘鄂战争比较像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剧情是:曹操南征,灭荆州刘表,追击刘备,刘备与孙吴联合,击败了曹操。

《三国志》剧照

湘鄂战争的剧情是:湖南赵恒惕与四川刘湘,联合进攻湖北王占元,王占元求援于吴佩孚,吴佩孚南征,搞掉了王占元,先后击败了湘军和川军。

吴佩孚大军与湘军激战的主战场,与1800多年前的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大致在同一个地方。战争中,吴佩孚还出动了海军部队,纵横长江水域。如果湘军和川军也有水军,那湘鄂战争简直就是低配版的赤壁之战。

为方便理解,我们不妨做一下类比:把吴佩孚比作曹操,把王占元比作刘表,把赵恒惕和刘湘比作刘备和孙权

《三国志》剧照

01

说湘鄂战争之前,先认识一个人——王占元。

1861年,王占元出生于山馆陶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年幼父母双亡,生活十分艰难,只能混迹于乡间当古惑仔,后流落到邯郸,一度加入了丐帮,几经辗转,落脚于一家店铺当伙计。

乱世,草根出人头地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投军。

发达了,就赚了,战死了,也不亏。本来就是一粒尘埃,而尘埃约等于炮灰。

时值1880年前后,直隶总督李鸿章募兵,王占元以店铺老板作铺保,加入了刘铭传的部队。

投军之后的王占元,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

给我一个信任,还你一个希望。淮军欢迎你!

1886年,王占元因表现优秀,被保送进天津武备学堂。能进这所学校的,都是淮军中的精英和潜力股,在这里,王占元结识了曹锟、李纯等人。

甲午战争期间,王占元随宋庆参加了鸭绿江战役,并与张怀芝、曹锟、张作霖等人并肩作战。北洋时期的很多大佬都曾参加甲午战争,只是他们当时大多是中下级军官,没有冒头。

鸡汤云: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去看看他的朋友圈

看看曹锟、李纯、张怀芝、张作霖这些人,就知道王占元什么段位,他出道是迟早的事。

甲午战争结束后,王占元加入了袁世凯在小站新组建的陆军,成了老袁的人,从此平步青云。武昌起义爆发时,王占元已升至北洋陆军第二镇统制。

北洋陆军秋操

以曹锟为参照。

当时曹锟任北洋陆军第三镇统制,后来镇改师,王占元任第二师师长,曹锟任第三师师长。1916年,王占元和曹锟都混成了一方诸侯,王占元任湖北督军,曹锟任直隶督军。

王占元与江苏督军李纯、江西督军陈光远,追随冯国璋,江湖人称“长江三督”,是老直系。

冯国璋、李纯死后,老直系基本废了,曹锟、吴佩孚崛起,曹、吴被称为新直系。

新、老直系之间有交集但不重合,彼此不是很来感,王占元资历不亚于曹锟,没理由认曹锟当社团话事人。两人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为新直系搞掉王占元埋下了伏笔。

1913-1915年北洋军训练情景

1921年,王占元迎来了人生巅峰。

北洋政府为解决困境,邀请三巨头进京开会共商国是,这三巨头分别是直鲁豫巡阅史曹锟、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两湖巡阅使王占元。

王占元实力最弱小,但他资格老、级别高,而且肩负联络西南六省(西南军阀)回归中央的重任,话语权很大。

走向人生巅峰往往需要几十年,而从巅峰跌落则是转眼间的事。

王占元从北京开会回来,湖北出事了。

02

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

把王占元搞下台的这阵狂风,其实早就在酝酿了。

王占元其人,有个很明显的缺点,贪鄙,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格局不够。

他主政湖北有两个大槽点:一是大搞裙带关系,二是克扣军饷。

在这片土地,在那个年代,不搞裙带关系不正常,但王占元搞得太过火了。

王占元是山东人,他在湖北官场上疯狂安排山东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湖北69个县,我们山东人就占了49个县长职位。然而他并不满足,想把省长也换成山东人。

俺的地盘俺做主

直皖战争后,湖北省长何佩蓉因涉嫌与皖系勾搭被解职,王占元推荐自己的同乡兼姻亲孙振家出任省长,获得大总统徐世昌通过。

消息传来,湖北舆论大哗:湖北县长山东人占了一大半,现在省长也要山东人来当,那湖北岂不是变成山东的殖民地了?

群情激奋的湖北人发起了拒孙运动,不承认孙振家,孙振家自恃有王占元的支持,毫不在乎民意,通电接受省长职务,矛盾更加激化。

祸根在王占元这里,拒孙运动逐渐演变成了驱王运动和湖北自治运动。

湖北绅商和本土实力派想驱逐王占元,效法湖南自治运动,实现鄂人治鄂。

说完了裙带关系,再说克扣军饷。

《插翅难逃》剧照

或许是早年间穷怕了,王占元对钱特别看重。独霸湖北后,他大肆盘剥商民,还把手伸向了军饷,军队欠饷成了常态,有的部队欠饷八九个月之久,甚至嫡系部队的军饷也照扣不误。

欠饷必然激起兵变。

从1920年3月到1921年6月,湖北各地爆发了20多起兵变,其中以两次宜昌兵变和武昌兵变最为轰动和惨烈,大批士兵以索饷为名,冲进城内,抢劫放火杀人,影响十分恶劣。

其中,宜昌兵变抢劫了外国商人,引起了外交纠纷。武昌兵变,王占元诱捕处决了1700多名嫡系第二师的老兵,震惊中外。兵变期间,王占元还借口弹压叛军,摊派、勒索军费,商人苦不堪言。

《功夫》剧照

王占元同时激起了外国人、湖北绅商、军队的极度不满,要求王占元下台的声音此起彼伏,黎元洪、周树模等鄂籍政坛人物,积极奔走呼吁,要求中央罢免王占元。

王占元有点慌了,他以退为进,主动提出辞职,但未被批准。

北京政府没动他,是因为张作霖在力挺他——张作霖和曹锟争霸,需要拉拢王占元。两人一南一北,从战略上可以夹击曹锟、吴佩孚。

王占元有人有枪,有大佬撑腰,再大的舆论风暴也动不了他。等热点一过,或者再爆一个别的大瓜,王占元可能就稳了。

和平驱王行不通,只能武力解决,而主张驱王的湖北人并不掌握军队,无奈之下,有人想到了借兵驱王。

《古惑仔》剧照

03

借兵打回老家,有悠久历史传承。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领吴国军队进攻楚国,攻占了楚都郢,把楚平王掘墓鞭尸。

楚国大臣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秦国出兵助楚。

秦哀公不答应,申包胥在庭墙下哭了七天七夜,水米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朝野,秦国出兵帮助楚昭王打退了吴军。

这一幕是中国历史上很经典“哭秦庭”,秦庭之哭也成了向别国请求救兵的代名词。

两千五百多年后,这一幕在楚国故地上演。

宜、武兵变后,一批有影响力的湖北人,如蒋作宾、孔庚、李书城、何成浚等,来到长沙,效法“秦庭之哭”,要求湖南出兵援鄂。

赵恒惕

当是时也,湖南主政者是赵恒惕,他在湖南搞联省自治运动,很有影响力。

自治,意味着湖南中立,且湖南、湖北签有《湘鄂联防条约》,规定两省互不侵犯。

从道义上讲,赵恒惕没有理由出兵湖北。

为了打消赵恒惕道的疑虑,在长沙游说的湖北人列举了出兵的种种好处。

首先,联省自治的前提,必须各省自治,单凭湖南一省,很容易被扼杀,作为自治运动的首倡之地,湖南应该像武昌起义中湖北所起的作用一样,推动各省自治(类似于输出革命)。

其次,王占元不得人心,鄂军军心浮动,不堪一击。最后,王占元勾搭张作霖,直系不会为他出头。

只要潇湘劲旅一出动,湖北父老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当然,真正让赵恒惕动心的是,事成之后湖北协助湘军2个师的军费,汉阳兵工厂的军火,敞开供应湖南。

汉阳兵工厂仿造美国勃朗宁重机枪

老赵也有难处。

赵恒惕上台后,湘军共计2个师、10个混成旅又2个团,总兵力6万人。

兵多饷少,湘军装备和军饷奇缺,各师长、旅长之间时不时截留税收,彼此争斗内讧,影响了湖南军政、财政统一,赵恒惕为此头疼不已。

内部问题严重的时候,到外部寻找生存空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湘军诸将认为,湖北富庶,且有汉阳兵工厂,拿下湖北就能解决装备和军饷问题。他们不断怂恿赵恒惕出兵援鄂。

当时,湖北周边态势是这样的:北边强大的吴佩孚,南边有赵恒惕,西边有刘湘、熊克武。

四川方面,前四川督军熊克武亲赴长沙,与赵恒惕密谈并达成了共识——川、湘各出5个混成旅支持湖北自治运动。

《古惑仔》剧照

四川为什么要卷进来呢?

因为四川在湖北也有利益存在——川盐楚岸。

四川盛产井盐,清朝时期,湖北上五府地区(荆州、襄阳、宜昌、郧阳、施南,下五府是武昌、汉阳、黄州德安安陆)的食盐销售,划给了川盐。

王占元主政湖北后,引进成本较低的淮盐,冲击了川盐的销售。

四川军阀林立,大小军阀都仰仗盐税。王占元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刘湘公开宣称:楚岸为吾川所必争!

除了食盐市场之外,川军也想通过对外扩张,化解内部危机。

川军赶走北洋势力后,出现了熊克武与刘湘两大系统派并存局面,长期下去,两大系统必定内讧,所以熊克武才来找赵恒惕,想一起分割湖北这块蛋糕。

《食神》剧照

此时,赵恒惕还在等待,等待一个关键人物的态度。

04

直皖战争后,吴佩孚坐镇洛阳,整军经武,为统一中国而积蓄实力。

吴佩孚欲以武力混一宇内,这决定了他天然反对各省自治,他曾放言:有我吴佩孚在,绝不允许联省自治政府成立!

对于湖北人发起的驱王运动和自治运动,吴佩孚很不以为然:如果各省军政都归各省自己管,那中国不成了五胡十六国了么?

吴佩孚练兵

湘鄂问题,在王占元和赵恒惕那里,是地方问题,但在层次更高的吴佩孚这里,它是全国性的战略问题,必须放在直系统一中国的大局上来研究。

北方,直系面临张作霖奉系的强劲挑战,在南方,西南六省脱离于北洋政府之外。

吴佩孚(剧照)

王占元所占据的湖北,是一个关键点,往北,它与奉系一道,对盘踞中原的直系势力形成了钳制之势,往南,它是直系饮马长江,扫平南方的前进基地。

此外,拿下湖北可以压制南方如火如荼的自治运动,为贯彻武力统一造势。

显然,在湘鄂问题上,直系必须有所作为。

1921年7月中旬,曹锟在保定大会诸将,商讨对策,与会诸将决定:援鄂不援王(可以不管王占元,但必须拿下湖北)。

吴佩孚做了总结发言,他说:我因王子春(王占元,字子春)是北洋老人,对咱们都不错,趁他危急之时,把湖北拿过来,有点不好意思。······今天大帅和大家的意思既然如此,那就这样决定吧。

《黑金》剧照

吴秀才喜欢沽名钓誉——说不忍心出兵的是你,打起来就你最凶,事后湖北也装进了你兜里,还说这是大帅和大家的意思。

直系决定出兵干涉,但赵恒惕不知道,他派人探听吴佩孚的口风,吴态度模棱两可,说湖北人事让湖北人自己处理云云。

赵恒惕以为这是默认。

同样,四川方面也派人征求过吴佩孚的意见,吴同样没有表示反对。

湘川两省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却不知吴佩孚暗中在下一盘大棋。

1921年7月26日,赵恒惕举行援鄂誓师大会,湘军兵分三路向湖北杀来:中路以鲁涤平为司令,由岳州、临湘向蒲圻(今湖北赤壁)进攻,左路以唐荣阳为司令,由澧县公安松滋进攻,右路以叶开鑫为司令,由平江通城进攻。

鲁涤平VS孙传芳

王占元也兵分三路迎击:中路孙传芳,分别在羊楼司、蒲圻、咸宁设置了三道防线,左翼刘跃龙,防守通城、崇阳,右翼王都庆,防守公安、石首

王占元还向北京政府发电,称这场战争关乎北洋系生死存亡,而不仅仅是老王一个人的地盘问题,要求中央全力援鄂。

军情紧急,吴佩孚按既定计划,派萧耀南第25师、靳云鄂第8混成旅,沿京汉铁路大举南下,后续部队也陆续开拔。

湖南、湖北、直系大军都出动了,川军呢?

川军信息闭塞,加之刘湘的延误,直到8月下旬才出兵,彼时战争已接近尾声。

05

王占元的部队是北洋六镇老底子,但多次兵变导致军队离心离德,战力严重下滑,所部除孙传芳比较能打之外,其余都是垃圾。

孙传芳很猛,但独木难支,与鲁涤平在羊楼司一带血战八天八夜后,终因弹尽援绝而撤退。

鄂军不敌湘军,王占元一日三催,请求萧耀南出手,萧耀南却按兵不动,作壁上观。

吴佩孚玩了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不好意思赶走王占元,所以坐视湘军赶走王占元,然后他再击败湘军,拿下湖北,这样看起来名正言顺。

王占元又直接向曹锟求援,曹锟淡淡回复:子春二哥可以歇歇了。

一句话把王占元淋了个透心凉。

大势已去,王占元于8月5日自动请辞。

离开湖北时,他对送行的人哭诉:我60多岁的老翁,想不到今天还上人家的大当!

《古惑仔》剧照

年纪大就无辜了?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王占元在鄂七年,搜刮了一千多万巨款及大量细软、古董,走前下令赶制了一百多口大木箱装载财物。这样还能全身而退,谢天谢地吧。

王占元留下的坑,被新直系填了——吴佩孚接棒两湖巡阅使,萧耀南为湖北督军,孙传芳为长江上游总司令(孙被吴佩孚收编了)。

湘军出大力赶走了王占元,胜利果实却被吴佩孚摘了,怎肯罢休?

湘军将领致电萧耀南,要求参与湖北善后,分一杯羹,语气十分强硬,似乎不同意就要开战。

直军虽已开进湖北,但兵力有限,湘军连战连捷,士气正旺,如果湘军不顾一切发动进攻,萧耀南顶不顶得住是个未知数。

然而,赵恒惕怵吴佩孚的威名,不想与兵强马壮的直系交战,吴佩孚自知直军立足未稳,授意萧耀南与湘军谈判,向赵恒惕表示出了善意。

《黑社会2以和为贵》剧照

收到吴佩孚的善意后,赵恒惕下令停战谈判。

8月12日,吴佩孚抵达汉口刘家庙车站,亲自坐镇两湖,加紧调兵遣将,磨刀霍霍。

其实,吴秀才只想借谈判为名,实施缓兵之计,等到16日直军布置妥当,他下令扣押湘军谈判代表,痛斥湘军破坏和平大局。

《古惑仔》剧照

吴佩孚突然翻脸,令赵恒惕大吃一惊,湘军将领认为被吴秀才耍了,纷纷请战。

8月18日,两军开战。

吴秀才发挥出了一贯的水准,延续了北洋双花红棍的神话,指挥若定,神出鬼没,所向披靡。

他先是在金口决堤,水淹湘军,废了湘军左翼,然后亲自督战中路,在汀泗桥击败了湘军主力。

承让,承让

汀泗桥战役打得很激烈。湘军士兵和军官订立了“生死不退”契约,军官退缩,士兵可杀之,士兵退缩,军官可杀之,旅长以上军官必须上火线督战。

吴佩孚也组织了督战队,只许前进不许后退。

此情此景,与5年之后的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何曾相似,在后面的汀泗桥战役中,吴佩孚组织大刀队督战,甚至亲自斩杀后退的官兵,但未能抵挡北伐军的锐气。

但今时不同往后,此时吴秀才处于上升期,事事得心应手,湘军虽然悍勇,但终究没能挡住吴秀才的轮番猛攻,被迫后撤。

与此同时,湘军右翼一个旅倒戈,导致全线动摇,也基本废了。

左中右三路皆胜,吴秀才大喜,向湘军发起了致命一击——直军出动7艘军舰,满载军队,以日本军舰为掩护,从长江驶入洞庭湖,突袭湘军大本营岳州,并炮轰粤汉铁路大桥,截断了湘军归路。

在岳州指挥作战的湘军总司令赵恒惕差点被活捉,又因铁路被截断,只得趁夜坐轿子逃走。

相关地理位置

后路被断,主帅失联,前线湘军群龙无首,兵败如山倒,省城长沙岌岌可危。

06

赵恒惕打算撤到湘西继续抵抗,驻长沙的英国领事出面,表示愿意调停湘、直之间的战争。

吴秀才虽然击败了湘军,但他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张作霖给直系的压力越来越大,叫嚣要派军队南下援鄂;川军顺三峡而下,兵锋直逼宜昌;陕西方面,直系还得分出部分军队围攻陈树藩。

这些糟心的事,牵扯了吴佩孚大量精力,让他无法扩大战果,拿下湖南。

所以,吴佩孚请英国人出面,邀赵恒惕谈判,谈判地点就选在岳州吴佩孚的军舰上。

9月1日,谈判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两人都称这是一场误会),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吴佩孚驻军衡阳时,与湘军有过合作),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了临时停战协议。

《功夫》剧照

吴佩孚签订完停战协议后,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场子,集中全力对付川军。

川军进入鄂西,兵分三路,向宜昌杀来,宜昌直军眼看要顶不住了,这时候老外又出面了。

宜昌是长江上游重要城市,有外国领事馆和军舰驻扎,为保护侨民,英、美、日三国领事表示愿意调停川直战争。

老外的面子不能不给,那就谈吧。

这一谈,大好时机又错过了,吴佩孚抓住宝贵时间,调集援军,昼夜不停赶赴宜昌,9月14日,吴佩孚乘军舰溯江而上,奔赴前线督战,士气大振。

川军坐失时机,内部不和(刘湘的人和熊克武的人不配合),又无力对付吴佩孚犀利的海军炮火——吴佩孚以海军游弋长江,来回炮轰川军设在长江两岸的阵地,打的川军头都抬不起来,没坚持多久就全线退却了。

吴佩孚书法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刘伯承元帅也参加了这次战争,且表现不俗,只不过当时他官阶不高(貌似是团长),没法冒头。

吴秀才设计搞掉王占元,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时间差,先后击败湘军和川军,谋略一环扣一环,扬威两湖,是本次湘鄂战争的最大赢家。

乘军舰从宜昌返回汉口的途中,吴秀才面对滔滔大江,诗兴大发:

彝陵风雨洞庭秋,一叶扁舟驶上游。

东北烽烟犹未熄,西南鼙鼓几时休。

庐山面目真难现,巫峡波涛惯倒流。

独坐梢头思逝水,江声咽尽古今愁。

有点“宴长江曹操赋诗”的意思了。

《三国演义》剧照

东北烽烟尤未熄,西南鼙鼓几时休?扫平东北张作霖,剪灭西南群雄,直系一统江湖,还需几多时间?

【参考资料】

《援鄂战争之史的考察》《湘鄂战争评述》《王占元督鄂研究》《赵恒惕治湘研究》《北洋军阀史话》《北洋军阀史》

Hash:bf42b846a648f5dc501495c89d5607f13941b1b3

声明:此文由 战争艺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