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利用的新篇章——简述新公布的吉林地区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公布的我市6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东团山遗址大海猛遗址吉林机器局旧址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老黑沟惨案遗址丰满万人坑遗址

东团山遗址

位于吉林丰满区江南永安村,是一座海拔252米、相对高度50米许的椭圆形小山,因坐落在吉林市区东侧故名。该遗址包括东团山三道环形城墙,山西南麓的“南城子”城址,东南麓至龙潭山麓之间约2.5公里的大片台地遗址。2001年、2002年及200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林市文博部门的配合下,对遗址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古调查、钻探与发掘,获得大量实物资料和历史信息,证明该遗址的文化内涵主要以西团山文化晚期及汉——夫余遗址、遗物为主。所见山城城墙为单壁石心外包山皮土;“南城子”城垣为黄土迭筑,为二次修造,平面略呈圆形,周长1000多米,仅存部分东南墙,现高5米左右,顶宽一米许;居住址为半地穴式,平面呈方形,有门道、居住面、灶址和相连的三条烟道;在窖穴和灰坑中,出土陶器以夹砂褐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器物组合有高领环耳壶、侈口束颈筒形罐、碗、盆和柱把豆等;在东南宽广的台地上,上世纪30年代李文信先生曾采集汉代“长乐未央”残瓦当及汉代铜镜残片等遗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学者考证,“东团山南城子”先为西团山文化主人北秽人的“古秽城”,西汉早中期起(定为公元前108年)该城为汉朝所辖地方王国——夫余王国的前期王城,东团山麓至龙潭山麓之间的广阔台地为夫余王国的前期都城。

大海猛遗址

于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杨屯村东南0.5公里许,一条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150米、高出附近平地510米的漫岗上。因漫岗北侧濒临一片沼泽地,俗称“大海猛”。从1979年至1981年,吉林市博物馆会同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和永吉县文化局,对大海猛遗址进行了三次清理发掘,发现了三种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即西团山文化遗存、汉代文化遗存、粟末靺鞨族和唐代属国渤海王国的文化遗存。

在西团山文化遗存中,发掘圆角长方形和不规则型半地穴式房址8座,灰坑2个,土圹墓两座和瓮棺葬1座。出土器物有石器、陶器和骨器,较完整者498件。该遗址出土的石、陶、骨器较多,形制富于变化,而且出现了新的器形。最为难得的是,在房址和灰坑中发现一些大豆的炭化物,经中国自然科学研究所农业遗产研究室鉴定:“从出土大豆的形态特征和化学成分分析,它近于半野生类型的大豆,故初步推论,(大海猛)出土大豆属于目前东北栽培的秣食豆类型。”通过对大海猛西团山文化标本的年代测定,其上限可能早到西周末,下限可能到战国晚期,延续时间很长。

汉代文化遗存迭压在西团山文化遗存之上,所见主要是灰坑,其中出土许多汉代的泥质灰陶,多残破,也有完整的,器型主要是绳纹陶罐、素面陶罐、陶钵和陶钵内模以及铁器交股"8"字形剪刀等。从出土残陶器和陶片数量之多推断,当时在这里能烧造陶器,证明汉代汉人在这一带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

粟末靺鞨故地和唐代属国渤海王国的文化遗存——渤海王国建国前的勿吉,到北朝末年又称作靺鞨。据《隋书·靺鞨传》记载,靺鞨有七部,粟末部即其一。粟末靺鞨地处北流松花江流域,因融入夫余王国的遗民,故文献曾称“浮渝靺鞨”,但其主体民族依然是肃慎——勿吉族后裔的延续。考古发现证明,大海猛一带曾是部分粟末靺鞨人的生息之地。

值得重视的是,在1979年发掘的第17号墓出土了一枚唐代“开元通宝”钱,证明个别墓葬的年代,下限晚到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4年~741年),即相当于渤海王国(公元698~982年)的早期。这枚铜钱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渤海王国与唐朝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在渤海王国存在的284年间,向唐朝朝贡不绝,渤海王国在政治、建制、文化、教育、礼仪诸多方面都效仿唐朝,史称“海东盛国”,学者们赞誉渤海王国是半个大唐

吉林机器局旧址

位于吉林市昌邑区东局子街松江路11号。“东局子”因吉林机器局而得名。吉林机器局是清末光绪年间为加强东北边防、抗御沙俄入侵而兴办的东北第一座近代军火工厂。

缘起是19世纪70年代末,沙俄出兵侵占了我国伊犁后,又在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地区增派兵力,妄图入侵东北。面对这一严重形势,清王朝特派三品卿衔钦差大臣吴大澂,到吉林协助将军铭安帮办防务。吴大澂亲自到边境要塞视察后,于1881年6月18日上书朝廷,请求在吉林城筹建机器局,同年6月26日朝廷批准了吴大澂的奏请,并先后调拨银两修建。工程于光绪八年(1882)三月动工,至光绪九年(1883年)十月二日整个土木建筑、机器设备安装全部完成。

当年机器局呈长方形院落,中部为厂房,西部为公务房,东部为表正书院(培养人才的地方),场内共有大小房舍228间。厂房外四周筑有黄土夯筑的围墙,墙外有护城壕,设有三门,门上有城楼建筑,四角有炮楼,周长1934米,占地197700平方米。设备大多数来自欧美,由天津机器局等单位代购,还特意请来了曾在天津机器局当过“提调”的宋春鳌担任吉林机器局的总办,并聘请多位来自天津、上海等地懂军工的技术人才。

吉林机器局主要生产抬枪、雷管、火铳、子弹、开花炮、水雷、葛尔沙格林炮,后期又生产来复枪,二人抬枪和25吨汽艇、炮车等。生产的枪炮、弹药品种达14种之多。这些枪炮弹药主要供给边防需要,小部分供应地方练军。

虽然吉林机器局生产的军火曾经支援了甲午抗日战争和吉林、黑龙江抗御沙俄入侵东北的战争,但由于腐朽的清王朝在外敌侵略面前实行不抵抗政策,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九月沙俄侵略军还是侵占了吉林城,苦心经营18年之久的吉林机器局毁于一旦,生产设备或被抢走,或被抛入江中,火药库也被轰毁。当年的吉林机器局变成了沙俄侵略军的兵营。

如今,机器局已失去了当初的模样,只有部分残墙、个别炮楼和部分厂房尚存。然而它作为洋务运动的产物、作为我国东北第一个近代军火工厂,在历史上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为筹办吉林机器局殚精竭虑的吴大澂,吉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位于磐石市北部三棚乡。这里属长白山余脉,当年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人烟稀少。1932年至1933年间,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又称磐石抗日游击队)的诞生地。

创建过程是这样的:1932年10月末,杨靖宇同志受中共满洲省委(地点在哈尔滨)的派遣,肩负着整顿抗日武装的艰巨使命到南满巡视。他从吉林特支处得知,磐石游击队由于领导缺乏经验,加之领导者之一的杨佐青同志负伤离队,当年8月队员们轻率地加入了土匪出身的“常占”山林队,后来从“常占”山林队中哗变出来,报号“五洋”,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降低为土匪一样的乌合之众。在日寇猖狂进攻面前,不但没有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共同对敌,反而经常和救国军、山林队发生摩擦,造成腹背受敌的困境,最后不得不撤离群众基础雄厚的磐石游击区,而转移到桦甸一带。杨靖宇几经周折,最后才在桦甸蜂蜜顶子找到了游击队。杨靖宇同志做了许多工作,把队伍带到磐石县官马屯的石虎沟,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地方党、反日会和游击队代表会议,传达了省委的指示,召开了第三次县委扩大会议,产生了新县委。孟洁民同志再次被任命为磐石抗日游击队总队长,初向臣任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下分三个大队,队员200余人。1933年春,经过杨靖宇整顿后的海龙游击队也并入磐石游击队,从此号称南满抗日游击队。满洲省委为了加强对南满游击队的领导,决定将杨靖宇留在南满,亲任南满抗日游击队政委。后来这个队伍不断壮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936年7月中共南满党代会决定,又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同月召开的中共南满、东满特委和第一、二军主要干部联席会议,决定将南满、东满党的领导机构合并为中共南满省委,魏拯民任省委书记;将抗联第一、二军合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兼总政治部主任,下辖6个师。这支部队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给日本关东军以沉重打击,并钳制日寇使之不能尽早地入关南侵,创造了苦难辉煌的功绩。

在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当年的抗日健儿们留下许多革命遗存。现存有八家沟密营三座,编号为一、二、三号,坐落在红石砬子八家沟一带,发现较多遗物。西沟密营,坐落在红石砬子和三棚砬子交界处的西沟中下部,发现两处,编号为一、二号。据当年儿童团员崔文富介绍,当年在西沟密营经常印刷各种抗日小报和传单,游击队撤走时在这里埋下了油印机一台。

密营遗址和出土的文物,真实地反映了当年抗日志士们的艰苦生活和爱国情怀。

老黑沟惨案遗址

位于舒兰城东南57公里处的山沟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的烽火燃遍白山黑水之间,当年王德林、周太平领导的抗日救国军曾转战于蛟河、舒兰、五常一带山区,并一度将老黑沟作为主要根据地。汉奸向日军告密说:“老黑沟有共匪上千人,帮助老百姓种地,这里的老百姓都通匪。”日本关东军十六师团三十八联队长田路大佐得到密报后,立即决定围剿“匪窝”。

1935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日本关东军三十八联队第三大队长车少佐和翻译官朱子岐带领1300余人,从蛟河新站出发,兵分两路以堵截的方式开往老黑沟。二十九日黎明,村民家家房屋被包围,户户房门被砸开,青壮年上了绳绑,老人、妇女和孩子在刺刀的威逼下被赶出家门。据舒兰县公安局保存的老黑沟惨案案卷记载,“日本在桦曲顶子、桂家、青顶子月牙泡旁、榆树东山、柳树河屯西、胡家店房里,设下6处杀人场。从农历四月二十九日到五月初五,进行了7天的分散抓、集中杀、重点审的罪恶活动。我无辜百姓先后有980人被集中杀害,另外还有住在沟沟岔岔马架子、窝棚里的散户37人被分别杀害”,总计被屠杀1017人。

日寇杀人的手段十分残忍,集中起来的用机枪扫射,单人、几个人、十几个人用刺刀挑,有的全家活埋。能住人的房舍全部焚烧。当时的老黑沟火光冲天,枪声四起,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染红了呼兰河。房屋在浓烟中落架,牲畜被射杀或牵走。如今在当年的杀人场胡家店等地,还有座座大坟,每逢清明时节,当年的幸存者及其后代都前往祭扫,寄托哀思。

老黑沟惨案,是日寇在东北施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的典型案例之一,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在抗日斗争的史册中也记下了老黑沟人民当年为掩护和支援吉林抗日救国军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丰满万人坑遗址

位于吉林市丰满区孟村东山沟坡间。这里有一条约100多米长、6米宽、4米深的天然沟豁,掩埋着当年修筑丰满水电站劳工们的尸骨万具之多,因此人称“万人坑”。

自1937年至1941年,日寇从关内各地(河北山东两省居多)招、骗来的青壮年和儿童达11万余人。他们住的工棚子是中间挖沟向两侧叠土的土坑,土坑中以两至三根水泥管为炕洞,每栋工棚子住劳工200人左右,从五垧地东南直到大常屯共有数十座工棚。冬天室内四壁结冰,土炕结霜,夏天室内闷热潮湿,跳蚤滋生;吃的是发霉的玉米面和粗劣高粱米,有时以橡子面充饥,至于菜无非是咸菜加上白菜汤,有时是盐水野菜汤;穿的是更生布(粗纺布)衣和麻袋片。冬天有的劳工披着破被干活,有的腿部绑着水泥袋子御寒。为了防备劳工逃跑,工棚子周围设三道铁丝网,通道口有日本警备队员荷枪实弹地把守。如遇有逃跑的,被警备队、日本监工、把头抓回来当众打死。劳工每天从事长达12小时的繁重劳动,昼夜两班倒,毫无劳动保护措施,患病的劳工,不但不给治疗,还要被工头用镐头、皮鞭逼着上工。

水电站1937年开工,1942年拦松花江大坝完工,1943年全面竣工投产。大坝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型大坝。坝高91米,长1100米,坝体210万立方米,设放水孔11个,总储水量为125亿立方米。坝下建厂房,厂房内安装七万千瓦巨型水轮发电机8台(第二期工程又安装两台),号称当时亚洲最大水利电气发电所。

在丰满水力电气发电所建设过程中,由于劳动条件、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加之日寇的残酷暴行,病死、饿死、冻死、累死、生产事故致死和被活活打死的劳工达万人之多!这些劳工全部被扔到了孟家东山沟壑里。日本侵略者为了掩饰他们的法西斯罪行,1941年5月30日在丰满江东五垧地建起一组所谓的“慰灵塔”。欺世之举,欲盖弥彰。

1963年,丰满发电厂在万人坑一端修建了尸骨陈列厅;1964年建立了劳工纪念碑;1971年吉林市总工会、市文化局在丰满镇建成了劳工纪念馆。198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将万人坑作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证,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这6处国保单位,是新时代吉林地区文物工作的又一里程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除东团山遗址、大海猛遗址为重要的古代遗存外,近代的吉林机器局旧址、现代的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名列其中,特别是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屠杀残害中国人民的丰满万人坑遗址、舒兰老黑沟惨案遗址作为起反面教材性质的史迹列为国保单位,这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反对侵略、反对压迫、坚持和平发展战略方针的教育将起到积极作用。

(本版图片由张海川、孙鑫、王福安提供)

编辑 曲静

Hash:cf5ad189b4b39e16fdeaf8901ee4cee5e3969a32

声明:此文由 江城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