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古代镇江的西部港湾

古代镇江之所以发展成江南著名都市,一靠手工业及由此衍生的大型集市(如元代方志所记的“五大市”),二靠黄金十字水道支撑的港口经济。后者除了读者熟知的大京口(中华路通江水道)、小京口(石浮桥至平政桥通江水道),西部港湾亦功不可没。

所谓西部港湾,位于云台山、宝盖山、跑马山、五州山等由东北拐向西南的大弧线。从三国至清初,江涛直拍以上诸山,形成古代长江入海前最后一个大型优良港湾。现依据古地名系统和相关资料,将它的几个重要节点介绍一下。

一、西津渡和西津码头

今人所说的西津渡,当包含两个位置和功能均不相同的实体。渡口在玉山北边突出处,这里风高浪急,船到即上,人上即航,容不得耽搁。今古渡博物馆挖掘展示的石砌无阶坡面,即为渡口特征性标志。而码头在今超岸寺南,依明代方志附图,由此弯向云台山西麓即今红豆集团开发的小区和市六中地域。图上清楚标出“码头”二字,这里相对风平浪静,可较长时间泊船装卸货物。小码头街西段原以待渡亭分出两支,一支经原二人医直抵西津渡口(因上世纪初建铁路小码头支线,今已不存),另一支即通往新河路一段,实际是为当年西津码头铺设的。

二、牌湾

旧志称簰湾(簰,指捆扎好的木排或竹筏)。这里曾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木材集散中心。上游川、湘、赣等地出产的原木,每十来根等长的捆扎为一组,经长江运至镇江牌湾,再重新编组销往苏北苏南腹地。清代中期以后牌湾淤塞,木材中转移至鲇鱼套、小码头一线。如今,新民洲港区正加紧建设我国最大的进口木材储运基地。其历史渊源,当溯及牌湾。那芙蓉盛开的西荷花塘,便是往昔牌湾水面缩微后留给今人的最后倩影(地质上叫潴留湖),令人遐思。

三、七里港

七里甸是城西地势低洼之处,150年前这里却是浩瀚的江面。明代辟七里港,是大名鼎鼎的“镇江米市”重要中转港。千百粮艘,不仅沟通长江中下游的粮米市场,还辗转海路营销闽、广之地。为提高镇江七里港运力,明英宗皇帝多次在朝廷召集大臣研究,“命粮储河道都御史李秉通七里港口,引江水注之”(《明史》卷62),清代中期七里港渐淤,乾隆皇帝亲自督导开便民河,其中高资至金山河段称运粮河,部分替代了原七里港运粮功能。运粮河由东向西分设头摆渡至十摆渡,其中四摆渡和六摆渡仍为今日常用地名。

四、下鼻港

如果说七里港是直面长江的“外港”,下鼻港则是受跑马山庇护的“内港”。今人在跑马山与李家大山之间可见一条长1500米、宽300米、深20米的地质凹槽,便是古代下鼻港的所在。北宋《嘉定镇江志》:“下鼻塘、下鼻港皆在城西八里。”附近下鼻塘这一自然村,只是近年拆迁而成新城花园。据乔长富教授考证,三国时期即有下鼻地名,源于此地有一石上如人口下似人鼻。因有跑马山遮护,下鼻港又是隐蔽性极好的优良军港,两宋水军均有舰船常驻,可随时应对突发战事。

五、洪信港

北宋《嘉定镇江志》:“洪信港,在城西南二十五里。”位于五州山中段北侧。在近代开通镇句公路前,古城句容江宁交通当数经五州山北侧的水陆两路最为便捷。因该港处古代交通要道,北宋还在洪信港附近设洪信铺,铺兵定员16人,负责邮传兼治安。今该地有一名叫洪汛铺的自然村,汛通信,保留了古代洪信港洪信铺的地名痕迹。

六、高资港

这是西部港湾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重要港口,是江南岸线难得的深水港。早在南朝梁武帝时期,该港即为南朝与朝鲜半岛海路的起始港。有高资河通往句容腹地。此港扼丹徒与句容、润州府与江宁府往来之要冲,交通地位极为重要。北宋改称高义港(见《嘉定镇江志》),元代开设高资港东西二渡,分别通往江北真州(即今仪征)瓦庙子和铁淀港。进入新时期的高资港,已有1万吨级、3.5万吨级两个深水码头投入使用,另有两个5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正在筹建。

七、炭渚港

位于西部港湾边际,也是丹徒区最西端的一个古老港口。北宋《嘉定镇江志》:“炭渚港在城西南四十里。”因处古代丹徒、句容两县界首,宋代设炭渚铺,铺兵定员26人。令今人注目的是炭渚二字,意指富藏泥炭的沙洲。泥炭系煤的初始形态,可燃烧供炊灶、取暖之用。古时镇江民间对炭的开发利用早于煤,只不过城区柴炭巷之炭指木炭,炭渚港之炭指泥炭。今炭渚村是高资街道属下的行政村,村民仍将当地便民河一条支流称为炭渚港。这种对古老地名的尊崇,值得地名工作者学习。

Hash:5f580afb9281d329897062e19c2bc0e08ca31755

声明:此文由 航运风云CNS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