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边上仙蠡墩,无锡人最早的家园
江南水乡无锡的历史有多长,你只要去一趟仙蠡墩就知道了,它迄今已有五千多年了。第一代无锡的先民,就曾生活在仙蠡墩。
仙蠡墩,原先是一处水中的台地。它位于今天的梁溪河北岸,蠡桥的桥堍,现今人们沿湖滨路去到太湖风景区,均要路过此处。只不过仙蠡墩掩映于大桥之下,加上周边有不少楼盘的合围,很少有人关注到它。
无锡的别名其一叫“梁溪”,现在市区内最大的行政区也叫梁溪区。梁溪,是一条河的名字,它是流经无锡市内最重要的一段河流。源于无锡西面的惠山山脉,北面连接京杭大运河,南面则经仙蠡墩后流入太湖的五里湖。
很久很久以前的仙蠡墩,是一处四面环水的台地,也类似于水中的小岛,只不过这座“小岛”并非由山石组成,而是因为河水的冲刷,形成了一片水中的淤泥地。换句话来说,仙蠡墩是由河流、湖泊带来的泥沙冲积出来的。
据史料记载,当初的仙蠡墩面积不到0.1个平方公里,约有十四五个足球场大小。台地的最高处距离水面有七米多,最低处就是河道边上的河滩了。而现在的仙蠡墩,总面积略有缩小,仅有0.05个平方公里。
因为这块台地,既临水,又高爽,非常适合人群寄居,因而仙蠡墩也成为无锡先民最早的定居点。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当时的无锡工业学校在这片荒芜已久的台地边上,选址建新校舍。施工人员在台地边挖地取土,那知在挖地的过程中,学校的一位教师在挖出来的土壤中,发现了一只陶鬲和一把石镰,上交有关部门后,经鉴定属于新石器时期的珍贵文物。
陶鬲,是一种陶制器皿,类似今天的瓦罐,不过底部是三只袋状的脚。古人是用这种器皿来烧煮食物,三只腾空的袋状脚下,可以添加柴火。而石镰,是古人用来收割庄稼的工具,有点像现代的镰刀,只不过它是用坚硬的石块打磨而成。陶鬲和石镰,是人类历史上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生活用品和工具。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之前,结束于五千年之前,也就是说,仙蠡墩出土的两件不起眼的文物,至少在仙蠡墩这块台地上存在了五千年以上。这是一桩在当年十分轰动的大事,它能证明在新石器时期,无锡地区已有先民在仙蠡墩生活、居住过。
其后,有关部门在仙蠡墩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类、石器类遗物。陶器类包括口片、器足,陶网坠等,石器类包括锛、斧、环、装饰品等。另外还首次发现了稻壳堆、禽畜残骨以及房屋基址。从出土文物的器型、种类判定,仙蠡墩遗址的先民,当时已有较为发达的农业和渔猎生活了。
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曾写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嬴蛤” 。司马迁所指的楚越之地 大体是现今的太湖流域之地,这里水系发达、土地肥沃、盛产稻米与水产品。所谓 “鱼米之乡” ,就是这么来的。
在仙蠡墩出土的稻壳堆,经检测已经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当时太湖流域还处在良渚文化时期,那时的先民,已经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四千年前的仙蠡墩先民,已经不再是靠捕获动物为生的“野蛮人”,而是能进行农耕的新人类了。
回头再来说说仙蠡墩这个地名的由来。在无锡,好多地名都单独带个“蠡”字,像蠡湖、蠡桥、蠡园等,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名臣范蠡。而唯独仙蠡墩,却是两个人的姓氏综合起来的地名,它来源于范蠡跟西施的爱情故事。
明代的王永积,在他的《锡山景物略》中记叙了仙蠡墩名字的由来:“名仙女,从西施名;名仙蠡,从范蠡名。”相传战国初年,越国大夫范蠡助越胜吴后,功成身退,携大美女西施,泛舟江湖,过起了逍遥自在的生活。
当年的吴国,建都于今天的苏州,位于太湖的东面,而无锡,居于太湖的北岸。范蠡与西施驾舟沿太湖漂泊,据说曾在仙蠡墩泊岸驻留,现今的仙蠡墩上还留有当年西施“梳妆台”的遗址。清朝的杨莲趺曾作诗写有“妆楼一片荒烟里”之句,并附注:相传西子梳妆楼在仙蠡墩侧。
范蠡与西施,也许觉得仙蠡墩实在太小了,于是两人从仙蠡墩出发,驾舟沿梁溪河进入了五里湖,也就是太湖的内湖,并在五里湖过起了隐居生活。范蠡在五里湖隐居的地方,现在被称作“渔夫岛”,据说他还在那里写下了中国第一部有关渔业养殖的书籍《养鱼经》。如果真有这篇巨作,那也是在总结了仙蠡墩先民农耕鱼作的基础上写下的。
2004年的时候,无锡市启动了梁溪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原仙蠡墩遗址处建造了一座开放式的公园——仙蠡墩公园。公园以仙蠡墩遗址和蠡公池为主景,用石刻、雕塑等集中展示无锡先民的稻作文化、渔猎文化等生活方式,同时融入了范蠡、西施曾在此留下的人文传说,为市民营造了一个休憩、游赏的好去处。
现今的仙蠡墩公园,是一个免费的园林。园林内有仿建的无锡先民住所,这是一种干栏式住宅,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在其上架设竹、木质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用树皮、茅草填实。因为仙蠡墩本身是水中的台地,遇到河水大潮时,台地的低洼处会被水浸,在台地上架空建造房屋,也是无锡先民在长期跟大自然斗争中学会的生存方式。
园林内还有数座石雕像和钢塑群像,主要用来再现当年仙蠡墩的先民们,如何在这块巴掌大的台地上,种植水稻,捕捞鱼虾,从而支撑自己生存下去。台地的中央地带,有一座古人肩抗捕获来的麋鹿的塑像,只是现今太湖周边的沼泽地带,再也见不到可爱的麋鹿了。
现在仙蠡墩的周边,被大批新建的住宅所包围,倒是这块遗址公园,水清柳绿,环境让人喜爱。常见周边的居民,清晨或傍晚在仙蠡墩锻炼,也有不少垂钓爱好者,跑来这里,在几个清澈的池塘边钓上一整天,以打发自己的时光。
仙蠡墩边上的梁溪河,依旧船来船往,从梁溪河经仙蠡墩,大型船只可以直通太湖,水运的便利条件十分突出。前两年,仙蠡墩对岸还有一处水产码头,每天都有渔民把在太湖里捕捞到的鱼虾运来贩卖,交易高峰时,仙蠡墩的周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捕鱼船。只是现今水产市场搬迁出去了,那些捕鱼船也见不到了。
无锡的历史,第一笔就是从仙蠡墩开始的;无锡的先民,也是从仙蠡墩走出来的。如果你有时间,不妨回到从前无锡先民居住的地方,也算是对从前的一种怀念。
仙蠡墩,无锡先民最早的家园,但愿能长久保持着。
小贴士:
地址:无锡市湖滨路蠡桥
门票:免费
建议游玩时间:2-3小时
Hash:50207bb665cfd4515e1ab8e7f53d53f741b512d8
声明:此文由 陆建华摄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