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巢庐养儿育女风俗
□黄德金
据《汉书》记载:秦汉时期,寻常百姓人家养儿育女的风俗,巢庐地域是“二男五女”,即都提倡2个男孩5个女孩。而同时期周边相邻的豫州(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青州(今山东)、兖州(今河南东部和山东西部)是“二男三女”,荆州(今湖北)是“一男二女”,距离较远的幽州(今河北北部)是“一男三女”,并州(今山西)是“二男三女”,冀州(今河北中南部)是“五男三女”,雍州(今陕西)是“三男二女”。
由此来看,养儿育女数量的多少,不仅反映了各州郡对人口在需求量上的表象差异;而且男女比重的大小,也反映了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内在不同;甚至还可以反映出各州郡历史的、地理的、以及民众心理等方面的深层次差异。就这个问题,试简释之。
巢庐地域“女孩多于男孩”
除冀州和雍州外,巢庐与其他各地的共同点是“女孩多于男孩”。秦汉时期“女孩多于男孩”成为老百姓养育儿女的普遍习俗,主要原因有四。
其一,兴旺人丁是根本的需求。“人口众多、人丁兴旺”是古代中国上自帝王将相、州郡臣僚,下到士绅黎民、贩夫走卒,治国、齐家的大追求,放在第一位的大根本。孔子“庶富教论”将人口众多放在首位,古俗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其为证;而妇女在繁衍后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
其二,自然经济是其深刻的经济根源。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中,男子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许慎《说文解字》:“男,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所以,农业经济越是相对发达,对属于强劳力的男子,在数量上的需求就越大,譬如冀州。另一方面女子在农业生产中虽处于辅从地位,但在养蚕缫丝等家庭副业和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则很重要,这就使蚕丝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妇女劳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相应而来的是社会对女娃的储备量也就扩大了。
其三,夫权的副产品。为了“人丁兴旺”,在夫权社会里,允许男子三妻四妾,因此在社会储备量上女孩自然要多于男孩。
其四,与汉代始终实行“以农为本”策略和较长时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是分不开的。
养儿育女数量仅次于冀州
巢庐地域“二男五女”养儿育女数量仅次于冀州。
巢湖流域属于南楚故地,《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本来就需要大额增加人口总量。同时,巢湖流域地处冀州与荆州之间,农业经济水平也介于两者之间,而经济水平从根本上影响了各地的人口生育观。
先说冀州,它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大禹治水后,重划九州,其为“九州之首”;春秋战国之际,这里已开始使用牛耕,到秦汉时期“畜宜牛、羊,谷宜黍稷”(《汉书·地理志》),是当时中国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所以对男子数量和人口总量的需求最大,其“五男三女”远远超过了全国所有的州郡。至于雍州,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推广牛耕,使这里的农业快速发展,因而对男劳力的需求也很大。再说荆州,由于这里还没有大面积开发,农业生产十分落后,是典型的“或火耕而水耨(nòu),果隋蠃(luǒ)蛤”(《史记》)地区。所以,虽然人烟稀少,但是对劳力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导致民间养育孩子是“一男二女”,其数量在各州郡中明显见少。
巢湖流域地处江淮之间,其水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达三江,并沟通了淮水和鸿沟;到秦汉时期,更是从中原直通吴越闽的水运咽喉。与中原联系的日益加强,使中原地区的先进农具和农耕技术迅速传到了巢湖流域,推动了巢庐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元83年,王景就任庐江郡守时,引进并推广牛耕技术,“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数年后,庐江郡出现了“垦辟倍多,境内丰给”的新局面。此后近百年,继续发展,到东汉末年,巢庐一带已被秣陵(今南京)巨商刘子扬称为“处地肥饶”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迫切需要快速增加劳力总量,而且为养活更多的人口提供了粮食保障。所以,巢庐一带的个体家庭有了多养子女的风俗;其数量为7人,在全国各州郡中,仅次于冀州的8人。
巢庐地域与各州郡差异明显
秦汉时期,巢庐与各地均有差异,在提倡养育数量上,女孩大大超过了男孩,与冀州反差最大。巢庐地域提倡“二男五女”,与各州郡差异明显,原因有三。
缘起于战争带来的心理影响。巢庐襟江控湖,“奠淮右、阻江南”,是水运动脉之要津,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逐鹿的场所。长期的吴楚相争、楚越角力、秦楚争雄和楚汉战争,对秦汉时期的巢庐人民来说,相去不远;人们对战争惨烈地夺走众多农家儿郎的性命,记忆犹新。所以,他们一方面急迫地扩大人口总量,希望增加劳力,进行开发性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出于对战争的恐惧心理,每一个家庭个体都害怕“儿子多了,会被征调到战场,不免于战死”,从而选择多养女孩子,作为劳力的储备,因为女劳力虽不如男劳力强,但她是相对长久可靠的劳力。
巢湖流域蚕丝等副业相对发达,需要大量的女劳力。《史记·伍子胥传》载:春秋时期,吴楚一带已普遍种桑养蚕缫丝;楚平王时,与巢庐近邻的两邑“两女子争桑相攻”,“至于两国举兵相伐,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钟离、居巢而归”。两国农妇为争桑养蚕而殴斗,竟引发了楚吴两国交战,这不仅说明楚吴是夙敌,战事往往一触即发;而且说明养蚕缫丝在当时的生产和生活中是很重要的。到东汉,王景在巢庐“又训令蚕织”,使女子的作用更大了。不仅如此,据《史记》《汉书》记载,秦汉时期,巢庐地区的干鱼腌制和竹器编织已较为普遍,这也需要大量的女劳力。
巢湖流域地势低下,气候潮湿,成年男人大多不长寿。《汉书·地理志》记为“江南卑湿,丈夫多夭”。这也是巢庐民间愿意多育女孩的一大客观因素。
巢庐地域提倡“二男五女”,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怎么办?据班固《汉书》记载:“初淮南王异国(含指巢庐)中民家有女者,以待游士而妻之,故至今多女而少男。”
Hash:0c969864d36755c1015b553d348ba93ff1efb0a0
声明:此文由 光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