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苏轼,面对《海棠》如此顾影自怜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的前生今世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苏东坡,并学习他的诗作《海棠》。大自然有万花争艳,人间有风情万种。所有的花事都是为有情人和有心人准备的。如果没有诗人,所有的花都会开得很平常。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他在散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苏轼的书法和绘画,成就也很高。苏轼一生却是历经坎坷,受到他人的排挤和诬告,曾经死里逃生,他对自己的聪明,写诗这样说的:世人皆盼己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与鲁,无事无非度一生。一个人,受到了多大的伤害才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呢?
对苏轼这样的文学大家,最大的一个谜就是他的才华从哪里而来?人是有前生、今世和来生的。前世是个出家人。其实他自己也在《南华寺》中提过:“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意思是说,我本来是个修行人,曾于三世中一直积累资粮,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
据说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一目失明,为一个寺院住持。有次他在山门外发现一丢弃的女婴,就带回寺中让一名和尚养大,取名红莲。红莲长大后清秀动人,五戒见到生了一念贪心,并因此而破了戒。他有一个师弟叫明悟,在定中察觉此事后,借机作诗点醒了他。羞愧之下,五戒坐化而去。明悟见后心想:“师兄错走这一步,下世可能会毁谤佛法,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这就是后来的佛印禅师。
之所以说苏东坡是五戒和尚,也因为他这一世有许多迹象可寻。比如他母亲刚怀孕时,曾梦到一僧人来托宿,僧人风姿挺秀,一只眼睛失明。还有,苏东坡在抵达筠[ jūn ]州前,云庵和尚、苏辙、聪和尚同做一梦:三人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而且苏东坡自己也说,他在八九岁时,梦到自己前世是位僧人,往来于陕右之间。可能是前辈子的习气吧,他此世虽是在家人,却总喜欢穿出家人的衣服,平时在他的朝服下面,往往就穿着僧衣。(有人常问:“汉地怎么没有活佛啊?”其实是有的,苏东坡就是一例。)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了知,五戒和尚原本道行清净,修行不错,但因为那段孽缘,以至于不得不感受轮回的痛苦,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当然也正由于他出家修行过,故而后世不同于常人,不管在诗学方面,还是佛教研究,都有相当深的造诣,并且利他之心非常明显。所以,善恶有报、因果不爽的道理,在他一人身上全都体现了。
我们不禁会问,人与人之间富贵贫贱的差异,长寿短寿的差异,智慧和愚蠢的差异,从哪里而来呢?佛教说的很清楚,这都是前世的因导致的今世的果。财布施得富贵,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长寿。那么,我们就看一下苏轼是怎么样的一生?
早年经历
苏轼,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初唐大臣苏味道的后代。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及其爱好旅游。
进京应试
苏轼首次。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苏轼的考卷,因为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欧阳修当时就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后来,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自请出京
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安排人向皇帝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到杭州任通判,先后任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徐州知州、湖州任知州。
乌台诗案
苏轼四十三岁这年,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我们今天学的《海棠》,就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五个年头时写的。
东山再起
后来,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被恢复官职。四个月后,被召还朝。很快升翰林学士。因为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认为这些人“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同时被新党和旧党一起排挤,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在杭州西湖建堤,后人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后来苏轼接连被贬。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来到岭南。62岁这年,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海南岛儋[dān]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后来,苏轼在北归路上的常州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海棠》
苏东坡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题
海棠,就是指诗人笔下的海棠树。
诗文
东风袅袅泛崇光。
东风:春风。
袅袅:基本的含义有四种,一是形容烟气缭绕升腾,比如说青烟袅袅。一是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比如说垂杨袅袅。一是形容声音延长不绝,宛转悠扬,比如说余音袅袅。一是指体态柔美的样子,比如说“袅袅素女”。这首诗中,是形容海棠体态柔美的样子。
泛:漂浮,浮现、露出。在春风中摇曳的海棠树,其柔美的姿态是动态的,所以从整树海棠浮现出来的是“崇光”。
崇:高贵。
光:色泽、光彩。
这句是说:春风里的海棠树体态柔美,在日光的照耀下,浮现出高贵的光彩。
香雾空蒙月转廊。
香雾:淡淡的海棠花香弥漫在雾气中。
空蒙:有两种含义,一是迷茫、飘渺的样子。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空蒙”就是这个含义,是细雨迷茫的样子。一是缥缈、迷茫的境界。唐朝权德舆的《桃源篇》“渐入空蒙迷鸟道,宁知掩映有人家。”宋朝梅尧臣《读裴如晦书其后》诗:“搜新造空蒙,俗眼不得入。”其中的“空蒙”,就是这个意思。这首诗里的“空蒙”是月光下弥漫在雾中的海棠花香,给诗人迷茫、飘渺的状态。
月转廊:月亮转过院中的画廊。这是形容月亮在一夜之间,一直在诗人所在的院落,和诗人一起陪伴着海棠。
这句诗说:淡淡的海棠花香,弥漫在雾气中,整个院子里给诗人一种迷茫飘渺的样子,月亮转过院中的画廊,就是这样一个夜晚,诗人陪伴着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
只:只是。说明诗人心中在当时的环境里,只有海棠。
恐:担心、害怕。表达了诗人当时是孤独的,出了海棠再没有别的,
夜深:深夜,这是月亮转过画廊,院子渐渐暗了下来。
花睡去:海棠花因为没有月光的照耀,会独自睡去。
这句是说:诗人只是害怕,月亮即将落下去,再没有光亮照在海棠树上,海棠会睡去。因为海棠睡去,再没有什么能陪伴诗人的。
故烧高烛照红妆。
故,因此。
烧:点起、点燃。
高烛:高高的蜡烛.因为高高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与前文的“恐”相照应。
照:照亮。
红妆:在古诗文中,“红妆”有三种含义。一是女子的盛妆。因妇女妆饰多用红色,故称。比如,古乐府《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一是指美女。三是比喻艳丽的花卉。这首诗中的“红妆”,就是指海棠。
这句的意思是:因此,诗人点起高高的蜡烛,照亮艳丽的海棠。
我们现在再看全诗。这首诗的主体意象就是“海棠”。陪伴海棠同时出现的有东风、雾、月、廊、高烛。隐含的意象,是通过“崇光”而说的“太阳”,如果没有太阳,哪里来的“崇光”。面对海棠的是谁呢?是诗人苏东坡。因此,透过以海棠为主体意象的系列事物,通过诗人的所见、所感,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全诗的结构,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白天、晚上、深夜,即日光下、月光下、烛光下。诗人描写的海棠也在不同的时间,表现的不同,分别是:光、香、妆。海棠的三种状态的描述也是不一样的,分别是:崇、雾、红。而能表现诗人心境的是“恐”字。是害怕、是担心。诗人是因为孤独而担心呢?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担心呢?诗人已经被贬黄州第五个年头。诗人的处境和未来,苏轼正是借海棠自喻,适中所有的海棠的一切美丽和华贵,都是指诗人自己。诗人就是这一树海棠,有展现出高贵光泽的时候,那是苏东坡事业上蒸蒸日上的时候。有事业低谷的时候,尽管如此,还能有海棠花香如雾一样弥漫着。但是,现在的处境,苏东坡是看不到希望的,只能顾影自怜。在夜深点亮高高的蜡烛,欣赏着海棠。其实,这一树海棠,就是诗人自己。这“红妆”一样的自己,出路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一起把苏东坡的这首《海棠》,如苞丁解牛一样打开了,但是,诗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更具体的心境,我们只能像面对诗人月下的海棠一样,有些真切,又有些模糊,或许这一生都不会明白,或许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如果有一天,我们有着一颗诗人的心,有了人生的经历,在面对海棠花顾影自怜时,也许一下子就懂了。
诗人,
Hash:214cb30775610002865d612534916ca04167ac5c
声明:此文由 天山国学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