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爱好者:无锡现明代"无锡县里社"碑

29日,无锡考古爱好者贾扬向本报报料,称他不久前在山北街道会龙桥堍朱巷发现了一块明代“无锡县里社”碑。记者与贾扬来到无锡碑刻陈列馆请教专家。原来,9年前,碑刻馆曾从民间征集到一块明代“无锡县里社”碑,填补了无锡乡规民约方面的文献空白,贾扬新发现的这块石碑不失为一件有价值的文物

贾扬是无锡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特聘普查员,出于职业敏感,他平日爱去老村落走走转转。上周,他在山北街道朱巷散步时,偶然发现一户人家门口放置着一块青石碑像是老物件。据这户居民朱先生介绍,该碑是他在老双河小学前的观音堂旧址附近发现的,他看到上面有字就拖回放在家门口保存了。这块碑长约1.3米,宽0.55米,厚0.23米,总体基本完整,左下角略有破损,碑额上刻有“无锡县里社”字样。从贾扬拍摄的照片上看,碑文部分文字清晰,用水浇湿后能看到更多。落款为“大明嘉靖五年二月 无锡县知县管嘉祯立石”。

据了解,2006年,无锡碑刻陈列馆在民间征得一块明嘉靖五年的“无锡县里社”碑。经专家考证,该碑是碑刻馆馆藏中年代比较久远的一块官文碑,碑文以民风、民约为主,而当时无锡的碑刻中没有发现类似内容,因此,这块“无锡县里社”碑,有较高的地方史料价值。贾扬发现的这块与碑刻馆征集到的石碑碑文内容和时间一致。贾扬查阅资料得知,明嘉靖初年,礼部正式向全国下发乡规民约,即同乡的人应共同遵守的规约,各县传抄张榜公示,一些地区还立碑记之,因此,碑文内容雷同不足为奇。

据资料显示,“里”是旧时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明代以临近的110户为一里。“社”古指土地神,也指祭祀社神的场所。文保专家、碑刻馆研究员谈福兴介绍,“无锡县里社”碑,就类似于现在的政府告示,政府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各地,对乡村乡民提出一些要求。在碑刻馆碑廊内,记者见到了这块征得的“无锡县里社”碑。碑文提到了每里祭祀社神的注意事项,鼓励人们抑强扶弱,劝善惩恶,以及“立社学,设教读,以训童蒙;建社仓,积粟谷,以备凶荒”,即发挥社学、社仓等社会公益机构开展教育、扶贫等功能。

“这些碑文内容现在看来仍具有宣传正能量的作用”,谈福兴表示,除了贾扬新发现的这块,不排除单位或私人还保存有“无锡县里社”碑,因此,对于无锡地区此类石碑的现存情况难以掌握。贾扬直言,“无锡县里社”碑对于现代人研究明代社区管理、民主选举、精神文明建设、青少年教育、户籍制度、备战备荒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他建议当地相关部门妥善保管好此碑,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张月)

Hash:73fd05e8b09ad86c9065c071d39bedc0e7cbd2bd

声明:此文由 中新网-江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