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建城630年以来建制沿革及区划变更简介(三)

中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成功贵州响应,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安顺成立军分府。方策副署知府陈遂初副署提督府。三月滇军人黔,安顺军分府遭颠覆。

民国二年(1913年)一月十五日,民国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按此规定实行县制,府、州、县厅-律改为县,县设县公署,县官称知事。民国三年(1914年)正式撤销安顺府,置安顺县公署,首任知事凌云。同时将与安顺府同城的普定县移治定南(今普定县城)。安顺县辖地为原安顺府亲辖地及原普定县一部。民国六年(1917 年)经与普定县镇宁县就区划地界等事宜协商后,安顺县辖区划分为9个区650寨。

在安顺撤府前后,民国二年(1913年)归化厅改紫云县,永宁州改关岭县。三年(1914年)安平县平坝县,镇宁州改镇宁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依国民政府令,县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贵州省府颁行地方自治,调整行政区划,县以下设区、乡、镇。安顺县设10区79乡55镇。10个区及区公所所在地分别为:第一区:区公所设儒林镇(今城区)、第二区:东南镇(黄腊)、第三区:嘉穗镇(胙陇)、第四区:鸡鸣镇(杨武、鸡场)、第五区:民治镇(双堡)、第六区:兴隆镇(宁谷)、第七区:公民镇(幺铺)、第八区:千峰镇(跳蹬场)、第九区:中山镇(二铺)、第十区:永兴镇(大西桥)。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撤销区一级建制,强化保甲。三十年(1941年)全县共设21乡(镇)、222保、2594甲。21个乡(镇)及乡(镇)公所驻地分别为:

城西镇、城东镇、城北镇城南镇(以上四镇镇公所均设在城区)、尚武乡(乡公所驻地九溪)、永靖乡(二铺)、永兴乡(石板房)、五权乡(塘官)、碧波乡(旧州)、怀远乡(鲱陇)、杨武乡(杨武)、双堡乡(双堡)、宁谷乡(宁谷)、公民乡(安家箐)、新场乡(新场)、云峰乡(本寨)、金华乡(东关)、云华乡(华严)、武林乡(西王山)、千峰乡(跳蹬场)、清白乡(幺铺)。

民国实行县制,在省与县之间仍设有省相应派出机构。民国初期府撤销后,即恢复道的设置,全省分为黔中、黔东、黔西3个道。即清末的安顺、大定、兴义3个府和赤水厅属地。民国三年(1914年),各道观察使改称道尹。

民国十二年(1923年),废除贵西、镇远两道。全省81个县均直隶于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贵州省开始实施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全省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县,辖有安顺、织金、郎岱、关岭、普定、镇宁、平坝、紫云等8个县。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督察区调整合并为8个,各扩大汉城,增加辖县,清镇县划人,第二行政督察区调整为9个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贵州省政府又将8个行政督察区中的15个县创为省政府直辖,其余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县,辖有安顺、兴义、安龙盘县、郎岱、关岭、镇宁、紫云、普定、贞丰兴仁安南普安册享等14个县。次年专员公署改驻兴仁县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二月,贵州省政府直辖区辖有贵阳市等14个县,安顺、平坝、清镇、修文息烽开阳等划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月,省政府又将全省划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县,辖有安顺、普定、镇宁、织金、平坝、长顺、紫云、郎岱、惠水等9个县。此次调整因贵州解放尚未完全实施。

民国时期单一封闭的小农业经济开始被打破,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渗洪了各种近代工业社会的因素,民国十六年(1927年)贵州省内第- 条公路贵用至安顺过境段开工,十七年(1928年)修通穿过安顺城东西大街的汽车道,境内全长41公里。安顺城区电话出现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之后各县筹建城乡电信。二十四年(1935年)电灯第一次出现,安顺城开办义成电灯厂,有发电机一部,引擎3部,供25瓦的300个电灯泡照明。民国初期,与传统的交易并存具有现代意识的商贸很快进入安顺,迅速发展起来,仅安顺城区就有37个工商行业,铺面商2127户,,摊贩662户,批购零销坐商274户。闻名于省内外的有恒兴益、公合长天福公、恒丰裕四大商号。

民国时期安顺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抗日战争为兴盛时期。1937年开始,由于国土沦陷,华北、京沪一带大中学校内迁,大批有名望和有学识的教师及知识分子来到西南,安顺也在短时期内人才聚集,文化教育呈现繁荣局面。

抗战爆发后外地先后迁人安顺的大学有3所。

陆军军医学校,该校为当时全国著名医科大学,原校址在北京,民国二十九年(1930年)迁到安顺北兵营办学,校长由蒋介石兼任,著名科学家李振翩担任过副校长。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上海改名国防医学院。

陆军鲁医学校原校址南京,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迁到安顺,校本部在县府路崇真寺,1949年人民解放军接收,改名西南军区普医学校,1952年迁长春,参加调整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善医大学。

贵州大学工学院,原址贵阳花溪,民国三十二年( 1943年)迁到安顺,在北街清朝提督衙门(今西秀区区委大院内)办学,民国三十四年(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贵阳花溪。

中等教育发展加快,普通中学发展到5所,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省立安顺四中改名省立安顺中学,增办高中。除省立安顺中学和安顺县立中学外,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委托著名教育家、原镇江师范曹刍用中英庚款在安顺开办黔江师范,后改名黔江中学(校址在今73医院) ,设初、高中、师范部和黔江附小,附设幼儿园1所。同年,贵州著名实业家伍效高创办普定建国中学。民国二十九年( 1940年),原冯玉祥部旅长郑振汉用江西会馆财产创办豫章中学,校址在牛场坝(今实验学校校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开办高中部。民国三十- -年(1942年) ,从西南联大毕业回乡的胡坚秦元明开办办学宗旨为“智德体兼备,做教学合-”的三一小学(今安顺四小校址)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在该校发展基础上,继续创办立达中学。

民国二十八年( 1939年),省立安顺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开办,校址在清代提督衙门(今西秀区区委大院内)。民国二十九年( 1940年) ,湖北湖南两湖同乡会开办湘鄂小学(今安顺五小校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基督教圣公会在安顺创办安顺瞽目学校,创办人傅雅各、芮若兰夫妇,当年招生盲生。校址在同知巷,第二年迁儒林路。

随着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改编保甲制,实施国民教育,男女生同校。每一乡镇设一所中心国民小心,每保设-所保国民小学。 同时,调整私立学校,改良私塾,改进教材教法,学校在城乡进- .步发展起来。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安顺已有中心国民小学21所保国民小学130所。共有2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585人。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中心国民小学数达到37所。抗日战争经历8年,是民国时期安顺教育发展最快的8年。爱国民主运动的兴起,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投身于发展教育振兴家乡的事业,极大地促进了安顺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丁武光

Hash:58f7d22424ac54f96a2d9fee56c413f698f46b5c

声明:此文由 安顺屯堡文化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