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爪槐不见了!!!大行宫小学与江宁织造府~

“物是主人,人是客”?不尽然

█ 薛小华

江宁织造博物馆里,我在找我们南京市大行宫小学的,也是曹雪芹家府的那棵龙爪槐。

现在的江宁织造博物馆所在地,是大行宫小学旧址。那棵唯一的曹府标志性古木,一直在校园的国旗旗杆旁边,升国旗,行少先队礼,我们都立正着注视着它。

大行宫小学位于南京市主城中心地带大行宫,此片区域为清康熙,乾隆南巡时在江宁府的行宫而得名。康熙帝六下江南时,四次居住在当年的江宁织造府,因此就把江宁织造府所在地称为大行宫。大行宫小学被认定为曹雪芹故居的一部分——江宁织造府西花园遗址,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南京考古专家在当时的大行宫小学东南角施工地地下,发现一堆太湖石和一批色织染料,以及印有“大清雍正年制”字样的瓷碗底等文物,经考古专家鉴定,确认这里是江宁织造署遗址,推断此处应该是曹家的居住点。

那棵龙爪槐很古老,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及《红楼梦》、曹雪芹、大观园与它之间关系,是文化的讲述,也是文化传承,历史中的一小步,在多年之后,就可能变成万里之遥,而文化,总是随着被记录、被传播和与特定事件融合,进而变异升华,世代永续。

龙爪槐的树干是灰褐色的,很粗糙,布满了褶皱,摩挲它的纹路,粗糙得不禁让人感到发麻;树干上有许许多多的小树杈儿,虬曲着向地面生长,像一个个纵横交错的迷宫,又像一只只龙爪,张牙舞爪,遒劲狂傲;叶子密密麻麻,一簇堆一簇,丰润着枝干。一阵轻风拂过,叶片微微点头,颇有种昂扬又谦逊的派头。它是我们每一年命题作文中少不了的内容。

人的记忆是十分奇妙,即使见过的许许多多人,经过的许许多多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都会渐渐淡忘了,但也有一些事物,永远地留在了脑海里。比如校园里那一棵古树。我想,一棵龙抓槐,是我们大行宫小学师生们抹不去的记忆。

上世纪90年代初,江宁织造府西花园遗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进入新千年后,由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设计了现在江宁织造博物馆主体建筑,之后大行宫小学,在几代老南京人中享有极高口碑、正宗湘菜的中华老字号曲园酒楼及周边建筑全部拆掉,建立起现在的江宁织造博物馆。

2013年5月1日江宁织造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开园时,我随着拥挤的人群缓缓移动,进了检票口,游客们涌向展厅,我径直走入建筑中间的室外花园,在大行宫小学就读6年,我太熟悉它的位置了。当龙爪槐熟悉的树影跃入眼帘时,我眼睛发亮了,心里暖洋洋的。它的身边没了国旗旗杆,多出了一个铭牌,说明它尊贵的来历。经历了所有的风雨,周遭的一切都变了,它仍然在那儿,容颜未改,依然如故!尽管觉出了它的气场与周边有一些不协调,原来它是操场中间唯一的树木,接受着全校师生们的注目,但在博物馆里它却别各种新植的景观植物包围着,因树形相对小且 盘曲如虬龙,明明是几百年的原住民了,却凸显出生分与孤单……我有一丝疑惑,只是并无影响再次寻觅到的轻松而释然。

但是今天,它不见了!

——是我没有找到,还是它不见了?

它不在了?!

我问了保安,问了在云锦织架上上下下忙碌的织女们,问了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他们茫然地望着我,似乎都没有听说过……

江宁织造博物馆开园时,我还见过它,但是今天我却找不到它了,它至少也有三百多岁了,早就是世间精灵了,去哪儿了?

在博物馆新建明清复古园林中,池水青幽幽地闪烁,轻泛绿浪,水边碧草茵茵。茅子草长得有一扎多长,节节草扎出叶串如翠竹般节节昂立……如同一方绿色的大毯子,铺满了水边空地,一直延伸到水边,一切都是新的。岁月如梭,曾经的儿童少年已须发渐染,可我仍常常梦见校园,梦见与儿时的伙伴们在课间打闹嬉耍,还有那如精灵一般存在的龙抓槐。

它去哪儿了呢?

今天,因一场开幕式在6月21日10:18举行的缘故,故地重游,我突发奇想地出了会场到庭院里找龙爪槐,只是希望童年记忆还能有承载,我的童年是可以在这里找回的。那时候没有地铁、没有新南京图书馆太平北路上的梧桐树在这一段也是很高大茂盛的。

没有找到,没能遇见,很遗憾。在江宁织造博物馆下面埋藏着我的母校——大行宫小学。岁月总是栩栩如生的,能这么叙事,也足以让我自豪了。我爱我的母校,就像爱南京一样。

此时,一种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不禁想到“物是主人,人是客”的古训,说得是,也不尽然。人与物皆是时间的过客。

Hash:a758378cdd866473cdbf5a10996bde6d00c8287e

声明:此文由 东方慢游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