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忠:今天是清道人梅痴百年冥诞
图/李瑞清先生像
今天是清道人百年冥诞
文/刘作忠
清道人梅痴者,一代宗师李瑞清先生也。
百年前的1920年11月12日(农历八月初一),时年54岁的先生殁于沪上。
我认识先生,是30多年前撰著《民国野史》(1993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涉及“湖北三怪”之一张难先,张曾师从李瑞清先生习字。
李瑞清先生何其人也?
查阅多种史料后我为之一振:占籍江西临川的李瑞清先生既系清末民初以诗、书、画著称于时的杰出文艺家,又是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中国艺术教育的先驱。
先生本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906年任两江师范学堂(今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前身)监督(校长)后,提高师资水准,广延名师;团结同仁,大兴土木,广建校舍;改革学制,添置设备,增设科目,开办“公共科”、“分类科”;针对东南地区急需任课师资的实际科,附设中小学校;创办短期的留学预备学堂,输送一批青年学生赴美国深造;提倡国学、科学、艺术不遗余力;改博物科为农业博物科,购置农田耕牛供学生实习之用;亲赴东瀛,聘请日本教习传授西方科学和近代工艺;创设图画手工科,设立画室及有关工场,并亲自讲授国画课,增设音乐科,为近现代中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秉志、张善孖、张大千、胡小石、吕凤子、姜丹书、经亨颐、潘天寿、丰子恺、吴梦非、王隐秋、李苦禅、俞剑华、王子云、雷圭元等方家巨擘皆出自先生之门墙。
图/李瑞清先生像
先生自勉“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匡时而振俗”,主张融会贯通中西之学以造就“中国之培根、笛卡尔”。
在先生的悉心主持下,两江师范人才济济,一时成为东南地区规模最大、声誉最高的学府。
为实现其宏伟蓝图,先生苦心孤诣。当时各学科中,地理课(时名 “舆地”)乃薄弱环节。负责此科目的老师学非专门,对于学生提问有时答非所问,学生推派代表向先生请求另请高明。恰逢江苏提学使攀恭煦至宁,先生与之言谈中,获悉嘉定姚明辉家学渊源深厚,更富现代地理知识。先生立派一学监及亲兵四名,持攀手书与先生言词恳切的亲笔信,还有大批土仪,专程前往嘉定恭请。姚感先生意诚,即束装道途。抵宁后,先生又亲备筵席为姚接风,竭尽礼遇之仪。姚果然不孚众望,以渊博的学识和口才,引经据典,一一详细解答学生提问,鼓掌声此伏彼起。自此以后,学生们对于这位姚先生,莫不心悦诚服,平时上课,先生常杂坐于学生中静听教师讲解,并和学生一样记笔记,从不马虎。一日下课后突下雨,先生和学生一起冒雨走出学堂,有校役欲为其张伞遭拒,理由是学生淋雨我不能例外。先生的嘉言懿行,学生为之落泪,对其敬礼有加,纷纷奋起直追。
先生曾言:“余书本从篆分入,学书不学篆,犹文家不通经也,故学书必自通篆始。学篆必神游三代,目无二李,乃得佳耳。”先生在清代碑派书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主张,他认为秦刻石小篆不能完全体现篆书之妙,因而上追商周金文,追溯篆书的笔法。先生于历代法帖亦研习颇多,尤喜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诸家。晚年先生纳沈曾植等友人“纳碑入帖”之荐,笔势开张、雄强古秀,兼有浓厚金石气,而简札亦流丽天然,若行云流水。
先生的绘画师法朱耷、石涛、恽寿平等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画家,山水、人物、花卉皆擅,所作松竹梅石,气骨高标,又能画古佛罗汉,质朴传神,而佳妙处将篆隶笔法融于绘画的勾、皴、点、染之中,其画笔墨与物象浑然天成,豪迈奇纵,意境苍茫。世人誉其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
图/李瑞清先生手迹
图/李瑞清先生画作
先生之诗宗汉魏,古直苍凉,其绝句凄婉动人,有《梅庵诗文集》《清道人诗集》行世。
辛亥革命军入南京,重礼聘先生为顾问,先生坚拒不纳,“日督诸生上课如常”。为确保学校不受战火之灾,先生毅然接受署理江苏布政使,庇护两江师范学生安然无恙。先生后辞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离校时卖掉自己的车马,将钱散发贫穷学生,由亲友护送至沪。
避居上海租界间,先生着道士装,隐姓埋名,自署“清道人”,以“清之罪臣”自居,靠鬻书画自给。由于其字极佳,求书者门庭若市,远至日本,亦有人携重金来沪求索墨宝。道人应不接暇,终日挥毫,还是供不应求,不知写秃了多少好笔,后所用铁笔还是日本订制。
道人声名远墦,遂为宵小者所觊觎。1917年,有人以“维良会”的名义发恐吓信,向清道人勒索巨额外汇。道人接信后,即回信谓:“贫道,伤心人也,辛亥国变,求死不得,漂泊上海,鬻书偷活。贫道几四十人,恃贫道一管之食,六年以来,困顿极矣!……至云嘱贫道备汇丰银行票三百,以助贵会,此说误矣。……贫道鬻书人也,……无妻无妾无子女,所有子女,皆兄弟之子女,或寡妇孤儿而已。吾友吴剑秋云:‘道人无妻妾之奉,而有室家之累。’况世风日变,奸慝佥壬,但居高位,拥重兵,亡国之祸,已在眉睫,惟求速死,得大解脱,……请贵会切实调查,如有谎言,手枪炸弹,引领甘受……”。
此函本交管家寄出,谁知管家却抄副本交邮,留下真迹。道人逝后,此书真迹落于张大千亡弟君绶之手,得于传世。信中谓“居高位拥重兵”者,乃指是当时的北洋军阀。道人目击心伤,既悲清室之亡,又伤民国之乱,故有“亡国之祸,已在此眉睫”之愤激语。先生晚号“梅庵”、“梅痴”、“阿梅”,如此痴梅,隐含一段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
少年李瑞清之德才为其父执、武陵人余祚馨所重,遂将长女许瑞清为妻。先生深爱名门闺秀,谁知世事难测,爱妻过门不久即病故。余师继以六女嫁瑞清,不料此女亦红颜薄命,初婚不久又成黄泉路人。余师惜才胜娇女,置连失二女之痛不顾,又许以七女梅与李瑞清。时有人奉劝余:李瑞清克妻,女不宜再嫁他。余答:“要是有十个女儿,也要嫁他!”可怜梅女又先先生而亡。屡遭打击后,先生悲痛欲绝,遂鳏终身,并将余氏三姐妹寄葬于梅庵寺院中,自己更字“梅庵”、“梅痴”、“阿梅”,每作诗文痛悼。柳肇嘉《清道人传》记载李瑞清“捷南宫时,夜读中寒,逐致庵疾。或以书画不娶为其三绝嘲之。食量过人,尤喜持蟹,因自戏号李百蟹。”
先生离宁赴沪后,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继任监督江谦为褒扬前任开山之功,建“梅庵”茅屋三间,内悬梅庵手书校训“嚼得草根,做得大事。”
郁郁寡欢的梅痴1920年11月2日逝于沪上。长长的送殡行列中,有国画大师吴昌硕、书法界南宗首领曾熙和书画界名流王一亭等。张大千以道人入室弟子的身份护灵扶柩。学生们本欲卜葬先生于太平门外,与明末清初江南诗僧杜茶村之墓相对,后接受当时有力者之建议葬牛首山。墓地植梅300棵,其侧有精舍数间,榜其额为“玉梅花盦”,算是纪念堂。南京名士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云:“群以公遗爱在江宁,挽葬牛首。曾公(熙)严寒犯冰雪为公卜兆。既葬,复于牛首雪梅岭罗汉泉旁筑梅花庵以祀公,其高谊不减戴南枝之葬徐俟斋也。”表达了世人对这位大师的景仰。
图/1990.12.10作者在南京大学校园
1990年12月10日,我在南京大学校园内梅痴手书的“两江师范学堂”石碑前,首次沐浴先生的甘棠遗荫。
2011年10月12日我专程赴禅宗牛头禅发祥地的牛首山拜谒郑和墓后,再至雪梅岭寻觅到灌木荒草中的梅痴墓,睹物思人,泪眼迷离,不忍离去。
图/2013.5.3作者在抚州拟岘台
图/2013.6.24作者在抚州名人雕塑园
2013年我曾两次赴江西抚州寻觅先生的遗迹遗踪。当地朋友专程引领我游览耸立66位临川先贤、有 “江西第一园”之称的名人雕塑园,唯不见我景仰许久的李瑞清先生,问及讲解员一无所知。再问许多当地人,皆茫然反问:“李瑞清是谁?”
抚州城北有羊城路,原名梅庵路,乃因梅庵先生曾居于此而名,先生曾主修过《临川县志》,临川朋友们,不应健忘啊!
那日那时,我久久徘徊在源于武夷山脉西麓的抚河之滨,遥望云卷云舒的长空,但见晏殊、晏几道、王安石、曾巩、陆九渊、汤显祖等临川英杰一个个向我走来,追随其后的正是头盘长辫、身著黑色长袍的清道人梅痴先生,“嚼得草根,做得大事”----那荡气回肠的天音绵绵,先生还未离去,先生还在我们身边……
Hash:5b2a9f83f0d6bcadadbcf65c23d92b8a533d2cd3
声明:此文由 文化影响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